分享

叔本华:读书不一定有益,小心把自己的大脑变成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黄小哲读书 2022-09-29 发布于江苏

坏的东西无论如何少读也嫌太多,而好的作品无论怎样多读也嫌太少。劣书是损害我们精神思想的毒药。     ——叔本华

说起读书,我们马上就会想起“开卷有益”这个成语,说明我们潜意识里边认为读书是有好处的。至于具体好在什么地方,我们通常都是模模糊糊的。

关于读书的好处,前人多有论述,我也不想拾人牙慧。现在我们思考另外一个问题:读书有什么坏处?谈论读书益处的人很多,可是谈论读书害处的人却寥寥无几。

古人有言,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这句名言值得琢磨,我认为其中的重点在“善读”两个字上。何为“善读”?善于读书,会读书,能从中读出智慧,把书读活了,不是死读书,读死书。如果说愚蠢是一种病,书籍如同各种不同的药材,那么“善读书”的人就是“良医”。

正如药物可以治病,同时也有副作用,必须在良医的指导下,才能够发挥它的最大价值。读书能够给我们带来益处,也可能会有副作用,不善读书的人就像“庸医”,越读越蠢。

那么读书的副作用是什么呢?

其一,浪费了时间和精力。

因为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如果你把时间用在了阅读那些没有什么价值的书籍上,白白耗费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间接相当于浪费了自己的生命。

尤其是在我们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各种出版物层出不穷,网上随便一个人就是什么“作家”,出了好几本书。进到书店看看,各类心灵鸡汤、励志读物、各种胡编乱造的什么财富、什么技巧摆满了书架。在我看来,这些书都是没有营养价值的垃圾,可悲的是,这样的东西却非常流行。这说明什么?说明大众对这类书有需求。也从侧面反映出大众的认知水平和审美水准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层面。

当然,每个人的成长都需要一个过程,精神上的成长也是如此。回想起来,我在上高中的时候也没少干傻事,读了一大堆这类心灵鸡汤、励志读物。但我还是认为这类书是垃圾,消耗了很多人的时间和金钱。

其二,把自己的大脑沦为别人思想的游乐场。

我们读书只是在读别人的思想,我们并不需要做太多的思维运作,所以我们阅读的时候可能会感到轻松。当一个人大量阅读而不思考的时候,脑子里只是记住了一堆杂乱模糊的概念,就像一块“密密麻麻重叠写满了东西的黑板”。这绝对是有害的,因为我们的头脑会由于别人思想的持续侵入和压力而逐渐丧失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对于这种害处,叔本华在《论阅读和书籍》中作过一个生动的比喻:

正如太多的食物会搞坏我们的肠胃并因此损害了整个身体,同样太多的精神食物会塞满和窒息我们的头脑。

人人都知道吃东西不消化的害处,但是并非每个人都了解读书而不思考的后果。

经常在网上看到有人说自己一年读了几百本书,在我看来,这并非一件值得称赞的事情。试想,如果一个人把时间都用在了阅读上,那他哪里还有时间用来思考?不思考又怎么消化?大概率是把自己的头脑变成了别人思想的游乐场。

其三,助长了自己的傲慢和虚荣。

读完一本书并不等于掌握和吸收了这本书里边的内容,但是却可以给我们一种幻觉,知道了很多,感觉自己很厉害。其实厉害的是作者,并不是读者。

苏格拉底说过他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可并非所有人都有这样清醒的认识。因为有的人读书就是为了显摆,要胜过别人,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这样的人,读书阅读就越傲慢。

谈了读书的副作用,再来说说叔本华对于读书的一些建议。

1,读好书,不要读坏书。就是要读那种经过时间长河检验之后保留下来的书籍,读各个民族和时代的思想家的原著。不要赶时髦,只读今人写得一些评论文章或书籍。

2,每本书读两遍。对于重要的书籍只读一遍是不够的,要想更好地理解整本书的思想,至少需要读两遍以上。好的作品常读常新,没读一次都会有不一样的体验和收获。

3时常重温和回想。这是一个消化的过程,只有把书里边的思想经过不断琢磨对比,把其中的精华加以吸收,我们才能真正从阅读中收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