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书.地理志》图解(十二):颍川郡

 西一里2l6sluho 2022-09-29 发布于上海

《汉书.地理志》原文:

颍川郡

秦置。高帝五年为韩国,六年复故。莽曰左队。阳翟有工官。属豫州。

户四十三万二千四百九十一,口二百二十一万九百七十三。

县二十:

阳翟 夏禹国。周末,韩景侯自新郑徙此。户四万一千六百五十,口十万九千。莽曰颍川。

昆阳

颍阳

定陵 有东不羹。莽曰定城。

长社

新汲

襄城 有西不羹。莽曰相城。

舞阳

颍阴

崇高 武帝置,以奉太室山,是为中岳。有太室、少室山庙。古文以崇高为外方山也。

故国,姜姓,四岳后,太叔所封,二十四世为楚所灭。

傿陵 户四万九千一百一,口二十六万一千四百一十八。莽曰左亭。

临颍 莽曰监颍。

父城 应乡,故国,周武王弟所封。

成安 侯国也。

周承休 侯国,元帝置,元始二年更名郑公。莽曰嘉美。

阳城 阳城山,洧水所出,东南至长平入颍,过郡三,行五百里。阳乾山,颍水所出,东至下蔡入淮,过郡三,行千五百里,荆州浸。有铁官。

纶氏

《汉书.地理志》图解(十二):颍川郡

汪遠孫撰《漢書地理志校本》(影印版):“颍川郡”

讲解及图示:

颍川郡,以颍水得名,辖境大致包括今天河南省的许昌市、平顶山市、漯河市、禹州市、登封市、长葛市等地,治所在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

颍川郡在战国时是韩国的领土。秦王政十七年(前230年),秦灭韩,将其地设为颍川郡。汉初,曾封韩王信于此,重建韩国,但一年后即恢复为颍川郡。汉武帝后属豫州刺史部。新莽时期曾将颍川郡列为六队郡之一,称“左队”。东汉沿置颍川郡,辖区与西汉大体相仿。

三国时,曹操迁汉献帝到颍川郡内的许县,将之作为东汉名义上的首都,也称许都。曹丕代汉后,改许为许昌,为曹魏五都之一,并作为颍川郡的郡治,而原治所阳翟及西北部地区被划归河南尹(治所在曹魏都城雒阳)。西晋时,颍川郡西南部被分置为襄城郡。北朝东魏时又分置出许昌郡。东魏天平元年(534年),加置颖州,北周改为郑州,后又改为许州,领阳翟、颍川、许昌三郡。至此,秦汉颍川郡之地被拆分为数郡,又以许州之名重新归拢到一起。隋唐时期曾将许州改为颍川郡,后又改回许州。

另外,南北朝时,东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都曾侨置过颍川郡,属南豫州。其地理位置是在今天安徽省和县、含山县境内。这种侨郡是为了安置北方避难移民而建立的。

《汉书.地理志》图解(十二):颍川郡

西汉豫州刺史部的地域范围

《汉书.地理志》图解(十二):颍川郡

颍川郡在豫州刺史部四郡国中的相对位置

西汉末的颍川郡下辖20个县:

1.阳翟[]县。上古为大禹封地。《水经注》载:“河南阳翟县有夏亭城,夏禹始封于此,为夏国'。禹的儿子启创立夏朝,即位夏邑,大飨诸侯于钧台;少康中兴,归于夏邑;都在此地。商代为厉国。西周为历邑。春秋时为郑国之别都栎邑。周襄王十六年(前636年),北方翟人(亦称狄人)入据栎地,因其地在嵩山之阳,改称阳翟(音狄)。周威烈王十八年(前408年),韩景侯虔将韩国国都自平阳迁至阳翟。韩哀侯二年(前375年),韩灭郑,遂迁都郑(今新郑市)。五年之后,在周烈王六年(前370年),韩懿侯将国都又迁回阳翟。秦王政十七年(前230年),秦灭韩,以其地置颍川郡,阳翟由国都变成郡治,并一直保持到三国曹魏时期。阳翟县的治所即今河南省禹州市。

2.昆阳县。秦置县。以境内之昆水得名。治所即今河南省叶县。新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此地爆发过著名的昆阳之战,更始政权刘秀等将领率军歼灭了王莽军主力。

3.颍阳县。秦置县。因在颍水之阳得名。《史记·高祖本纪》:“南攻颍阳,屠之”,即此。治所在今河南省许昌市西南。西晋废。

4.定陵县。西汉置。治所即今河南省舞阳县北五十里后古城。北魏改为北舞阳县。县有东不羹城,是战国时楚国所筑的战略要塞。

5.长社县。上古为葛天氏族群居地。春秋时为郑国之长葛邑,亦称“繻葛”宋人伐郑围长葛,引发“长葛之战” ;其后周郑交恶,大战于长葛,史称“繻葛之战”。战国时属韩,后归魏,改名长社。据县志载:战国时“其社中树暴长,更名长社”。秦置长社县。治所在今河南省长葛县东北。东汉末年黄巾起义时爆发过“长社之战”,南北朝时东魏、西魏之间又有一次“长社之战”。

6.新汲县。西汉神爵三年 (前59) 置。因河内郡已有一个汲县,故称“新汲”。治所在今河南省扶沟县西南二十里汲下村。

7.襄城县。春秋时为郑国之氾邑。周襄王郑因避弟叔带之乱,投奔郑国,曾居于氾。公元前504年,楚灵王在氾之西北隅筑城,因周襄王曾居此,故名“襄城”。秦置襄城县。治所即今河南省襄城县。县有羹亭,即楚国战略要塞“西不羹”城,与定陵县之“东不羹”城隔沙河相峙互应。

8.郾[yǎn]县。夏代为郾子国,是皋陶之后。商代称“奄”(即郾),曾是商之都城。西周时周公东伐淮夷,灭奄,封立胡国。春秋时属郑。战国时为楚、魏争夺的前线。秦置郾县。治所在今河南省郾城县西南五里古城。东晋废。

9.郏[jiá]县。春秋为郏邑,先属郑,后属楚。战国属韩。《左传》昭公元年(前541年)“楚公子围使公子黑肱、伯州犁城犫、栎、郏”;昭公十九年“令尹子瑕城郏”,皆即此地。秦置郏县。治所即今河南省郏县。

10.舞阳县。战国时为魏之舞阳邑。因在水(今三里河)北岸而得名。秦置县。治所在今河南省舞阳县西北。

11.颍阴县。秦置县。治所在今河南省许昌市。西汉初曾是颍阴侯灌婴封地。

12.崇高县。西汉武帝置。(“崇”之古字作“崈”、亦作“嵩”。)治所即今河南省登封市。东汉并入阳城县。

13.许县。上古唐尧时为许由族裔所居,故称“许”地。商代,昆吾族迁居于此。周武王灭纣后,封太岳后裔文叔(即太叔)于许,称许国。秦置许县。治所在今河南省许昌市东三十六里古城。东汉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献帝由洛阳徙都于此。三国魏黄初二年(221年)改为许昌县。

14.傿[yān]陵县。西周时为鄢国。春秋时郑国灭鄢,废鄢国为鄢邑,又称鄢陵。郑伯克段于鄢、晋楚鄢陵之战,都发生于此地。战国时地曾属韩、魏。西汉始置鄢陵县,治所在今河南省鄢陵县西北十八里古城村。

15.临颍县。西周时有城颍邑、大陵邑。春秋时属许国。战国属魏。西汉置县,因滨临颍水而得名。治所在今河南省临颍县北十四里固厢乡。

16.父城县。西周时为应国。春秋时为楚之城父邑。《左传·昭公十九年》:“楚太子建居于城父”,即此地。西汉置县,为避免与沛郡的城父县重名,而更名为父城县。治所在今河南省宝丰县东三十六里李庄乡古城村。《后汉书·光武帝纪》:“光武自父城驰诣宛谢”,亦此地。西晋属襄城郡。东晋废。

17.成安国。西汉置,为侯国。治所在今河南省汝州市东南。东汉建武二年(26)废。(西汉时陈留郡另有一个成安县。)

18.周承休国。汉武帝独尊儒术后,按照“兴灭国继绝世”的思想,在元鼎四年(前113年)封周朝之后姬嘉为周子南君,有封地三十里。汉元帝初元五年(前44年)改封号为周承休侯,其后又改为周承休公、郑公。封国治所在今河南省汝州市东。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年(26年)改封为卫公,封地改在东郡观县,周承休国之地改为县,建武十三年 (37年)被废除。

19.阳城县。春秋时为郑国之阳城邑。秦置县。《史记·淮阴侯列传》:汉高祖二年(前205年),使“韩信急击韩王昌于阳城”,即此地。治所在今河南省登封市东南二十四里告成镇。

20.纶[lún]氏县。春秋时为纶氏邑。西汉置县。治所在今河南省登封县西五十四里颍阳镇。东汉建初四年(79年)改为轮氏县。《后汉书·李膺传》:“以公事免官,还居纶氏”;《后汉书·陈寔传》:“郡中士大夫送至轮氏传舍”;皆即此地。西晋废。

根据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人口统计,颍川郡辖区共有人口2210973人。其中,作为郡治的阳翟县有109000人,约占5%;傿陵县有261418人,约占12%。

西汉颍川郡各县的地理方位如下图所示:

《汉书.地理志》图解(十二):颍川郡

西汉颍川郡属县地理方位图

结合周边地形来看,颍川郡的地缘结构如下图所示:

《汉书.地理志》图解(十二):颍川郡

西汉颍川郡属县地缘结构图

由图可知,颍川郡由嵩山、外方山脉谷地及其东侧的平原边缘地带组成。该郡西北邻接河南郡,是洛阳盆地的重要屏障。西南邻接南阳郡,是沟通荆州、豫州与司隶地区的重要枢纽。东北邻接陈留郡,可通往兖州、冀州、青州。东面邻接淮阳国,可通往徐州;东南邻接汝南郡,可通往扬州。

颍川郡水系发达、土地肥沃,有良好的农业耕作条件,因此自设立后一直是除京师之外人口最多、最富庶的地区。该郡历史悠久,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国众多姓氏的发祥地,在历史上人才辈出,数不胜数。受战国时韩国的影响,精于制造优良兵器机械,拥有工官、铁官等国家设施。东汉时,由于紧邻京师洛阳,颍川郡还具有重要的政治影响力。因此,秦汉时代的颍川郡一直是一个地位突出的大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