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爱上南阳丨@仲景老乡们,医圣祠里这些“知识点”您知道吗?

 刘沟村图书馆 2022-09-29 发布于河南

提起医圣祠,每个南阳人应该都不陌生,甚至很多人去过不只一遍。但是,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中医药文化教育基地、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医圣张仲景祭祀”所在地,你真的了解它吗?

图片

图片

今天,让我们换种打开方式,找寻那些“最”动人的地方,感受不一样的医圣祠。

图片

01

看楹联
    知仲景何以为医圣
中华五千年,冠之以“圣”者,少之又少,而医学界,公认张仲景为“医圣”,这应该说是综合了其医术、医德和在中医史上所做的贡献而来的。这些推崇,从医圣祠里的楹联、匾额、碑刻可见一斑。

图片

作为人文景观,医圣祠里的楹联匾额碑刻比比皆是,今天,我们就沿着医圣祠的中轴线,欣赏其中最为重要的几处。

图片




入门照壁处
步入医圣祠的大门,迎面而来一块巨大的照壁,它是由一块完整石料制成,长宽各为3.5米,为当代碑林所罕见
图片

“阴阳有三 辨病还须辩证;医相无二 活国在于活人。”该楹联由已故中医大家任应秋先生所撰写,寥寥数字勾勒出一代苍生大医的形象。其背面,则镌刻着

图片




拜殿处

张仲景长眠之地拜殿,位于医圣祠的中庭。墓前“万世医宗”匾额高悬。匾下石碑乃清顺治13年(1639年),南阳府丞张三异重修陵墓时所立,高8尺,上书'东汉长沙太守医圣张仲景之墓'。

图片

图片

拜殿两侧,有着多副楹联,其中最受关注的是:“上工济民下工问病皆关百姓生死,圣人明道常人敬法同体天地经纶。”该联由南阳当代文化大家张兼维撰,陈默敬书,宏大意境与张仲景“不为良相定为良医”的大爱情怀相得益彰。

图片

图片




大殿处

绕过墓亭,穿过过殿,一个古老的四合院建筑便展现在眼前,这是医圣祠的大殿及东西偏殿。

图片

大殿两侧一副对联令人深思。上联是:“善德善心善行尤缘善医至善”,下联“名山名水名胜更因名人而名”。是的,张仲景有高尚的医德,更因高超的医术而被后人称颂;南阳有名山名水名胜,但更因出了张仲景这样的名人,而使南阳更加有名。

图片

大殿正中,是仲景塑像,两侧是中医名家孙思邈和王叔和。大殿西侧,以场景还原、泥塑彩绘的形式,生动介绍了一千多年前医圣张仲景坐堂行医,为百姓把脉诊断的历史场景。

图片

了解中医历史的朋友们应该都知道,当时,官不能随便入民宅,于是,张仲景就在官府大堂坐诊,为病人诊脉开方,自称“坐堂医”。后来人们就把坐在药铺里给人看病的医生,通称为“坐堂医生”,把中药店也称之为“堂”,以此来纪念张仲景。

图片

大殿内陈列着《伤寒杂病论》的各种版本及国内外医界同仁捐赠的文献资料。特别是113首经方,许多沿用至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所使用的中医疗方,就是融合化用了《伤寒杂病论》中的经方。

图片

02

看建筑
    赏楚风汉韵之精美

医圣祠整体建筑风格以仿汉代为主。

正门处,九阶踏上,子母阙巍巍屹立,其上一对彩绘朱雀西南而立,展翅欲飞,蓝天之下,金色的琉璃瓦熠熠生辉。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这是“近现代中国建筑第一人”、南阳走出去的建筑大师杨廷宝先生的杰作。1982年春,81岁的杨廷宝回南阳参加研究扩建医圣祠工程方案,决定以汉代古都风格为基础,对碑亭、大门、围墙等建筑物的细部装饰、色彩、用料等都一一陈述了意见。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正门上的辅首衔环也很值得一提。这对青铜“辅首衔环”重约三百斤,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辅首衔环


图片
图片

传说辅首是龙的第九个儿子,也有说是由饕餮逐渐演化而来,在古代百姓心中,它一方面是恐怖的化身,另一方面又是保护神。辅首衔环在汉画像石中很常见。

图片

图片

进入祠内,山门、墓地也都采用了汉代建筑风格。
图片
图片

汉代风格的拜殿和墓亭前后相连,清雅肃穆,使人顿发思古之情。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墓呈俯斗形,四角各有石刻羊头,代表吉祥如意,墓顶一莲花台坐,象征着张仲景高尚的品德。

图片

不但墓体仿古,上半部分更是全部采用原址发掘出的真正汉砖砌成。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曾经有附近群众认为仲景墓上的土可以治病,争相抠土入药。这自然缺乏科学依据,但也说明了百姓对张仲景的敬仰和信任。科学普及,但群众朴素的情感代代相传,如今逐渐转换为抚摸墓四角的羊头,祝福亲朋好友身体安康。

图片

03

看书法
    品传统文化之韵味

走近医圣祠大门,门额上的“医圣祠”三个大字就映入眼帘。这是由历史学家郭沫若先生于1959年所题写的,笔力虬劲,刚柔并济,气象浑厚,是南阳又一笔文化财富。

图片

图片

医圣祠里还有一处著名景观——百寿亭。在这里从书圣王羲之到郑板桥,集历代书法家'寿'字石刻于一壁。

图片


图片
王羲之 书
图片
黄庭坚 书
图片
颜真卿 书
图片
柳公权 书

其中吴昌硕写的'寿'字,又'长'又'瘦',号曰'长寿',颇有意境。

图片

当然,这里的很多楹联也都是由各个书法家所书写,风格各有不同,有兴趣的朋友们可前往一观。


图片

姚雪垠 书
图片

张兼维 书
04

看花木
    见生命刚柔之奇妙

披云似有凌霄志

向日宁无捧日心

图片
大殿西侧,460岁的凌霄花每年夏秋之际盛放,万朵橘红美得令人心醉,在镜头中更显得如梦似幻。作为藤本植物,这株攀援而上20米的凌霄花,可谓全国之最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凌霄花不止美丽,还可以入药,有活血化瘀、凉血祛风、镇痛消炎的作用。不过,这里的凌霄花几乎很少有人会去触碰,这是对美的呵护,更是对大医精魂的由衷敬仰。

图片

图片

花下流水,“悬壶济世葫芦”细流涓涓,仿佛仲景仁心长留人间。

图片

大殿南侧门后,与凌霄花对面而立的,有一株400年古柏。曾被军阀石友三放火焚烧,但几十年后,枯木再逢春,古柏上边又重新长出苍翠的枝叶。

图片

楹联有云:“凌霄万朵仰祖庭,龙柏九曲鉴圣意。”说的就是这里的凌霄花和古柏。

图片

历经几百年风雨而依旧生机无限的它们,是生命的奇迹,似乎冥冥之中对应了中医文化的传承和新生。
图片
05

看馆藏
    思中医传承之不易

说起医圣祠,就不能不提镇馆三宝:针灸陶人、张仲景墓碑、《伤寒杂病论》



 针灸陶人

图片

针灸陶人出土于医圣祠,为东汉时所造。该陶人造型为女体,身高24厘米,胸宽7厘米,造型质朴,浑身遍布排列成行的针灸穴位,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比宋代针灸学家王唯一主持设计的针灸铜人要早将近一千年,其艺术价值很高,被编入《中国美术全集》。




张仲景墓碑
图片
图片
张仲景墓碑(晋碑)立于公元330年,距医圣卒年只有111年,发掘于现张仲景墓祠所在地,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的仲景墓碑,可以说是仲景长眠之地的实物证明。




《伤寒杂病论》
白云阁藏本木刻版《伤寒杂病论》,为张仲景第46代孙张绍祖所珍藏,几经辗转,才得以保存。
图片
图片

1982年陕西省中医研究院院长米伯让遵照先师黄竹斋的遗愿,将其赠送医圣祠珍藏,医学家称这套木刻版为善版、珍版、绝版。

图片

如果有时间,医圣祠里还有很多地方值得细品,比如东西长廊里的历代名医石刻画像,比如春台亭、秋风阁。相信每一次走进去,都会让你有不同的收获。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当前,南阳正在打造仲景文化园,恢复医圣祠最恢宏时期的规模,届时,这里将成为更加名副其实的南阳文化地标之一,值得三顾再三顾。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