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南阳,我们拜谒了医圣祠。
医圣祠,位于南阳市城东温凉河畔,坐北朝南,迎面是一组具有汉代艺术风格的建筑。大门前,一对汉风子母阙巍峨耸立。大门正上方镶嵌着郭沫若题写的匾额“医圣祠”三个大字,告示着人们医圣祠到了。
医圣祠,是为了纪念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而建立。一进大门,照壁上镌刻着医圣张仲景传,向人们介绍着这位万世医宗的生平业绩。左右楹联是:“阴阳有三,辨病还须辩证;医相无二,治国在于治人。”背面镌刻着伤寒杂病论序,向人们介绍着张仲景撰写的伤寒杂病论。左右楹联是:“法崇仲圣思常沛。医学长沙自有真。”对张仲景进行了高度概括。
张仲景出生于汉桓帝和平元年(公元150年)一个官僚没落的家庭,名机,字仲景,南阳郡人。自幼聪明好学,父亲也是一个读书人,从小就有机会接触各种书籍,他从史书上看到扁鹊望诊齐桓公的故事,十分钦佩扁鹊高超的医术,渐渐对医学发生了兴趣,便拜同乡张伯祖为师,学习医术,为民治病。
汉代从汉武帝起,就实行举“孝廉”“良才”的选官制度。张仲景承袭家风,名声在外,在灵帝时,被州郡举为孝廉,进入官场,在建安年间,被朝廷指派为长沙太守。张仲景做了太守,仍不忘为民看病的本分。当时,做官的是不能进民宅的,张仲景就贴出告示,每月初一、十五大敞衙门,坐堂行医,为民看病。这就是医生“坐堂”的来历,也是为什么把治病的地方叫“医堂”,把卖药的地方叫“药堂”的缘故。后来“仁济堂”、“同仁堂”、“鹤年堂”等字号纷纷出现。
东汉末年,正是中国历史上极为动荡的时代,外戚宦官窝里斗,军阀豪强动干戈,农民起义频频发,战乱不断,民不聊生,疾疫流行。据史书记载,建安年间,疾疫大流行,前后达五次之多,好多人丧生。
南阳地区也是接连不断,张仲景本是大家族,二百多人,前后不到十年,就有三分之二的亲人因患疫症而死,最突出的就是死于伤寒病竟占十分之七。张仲景在痛悼之后,决心弃官不做,开始研究治疗伤寒病,制伏这个瘟神,解救百姓。
一是他认真钻研《素问》《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等医学著作。二是向民间博采单方、验方,结合自身平脉辩证的实践经验,总结出一整套治疗伤寒和杂病的理论、方药,撰写了《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系统地概括了“辨证施治”的理论,为我国中医病因学说和方剂学说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该书熔理、法、方、药为一炉,成为中医学的经典名著。自唐以来,传播于世界各地,在国际医学界享有崇高声誉。张仲景被日本、朝鲜人民称为“医学先师”,被我国人民奉为“方书之祖”,誉为“经方大师”,尊为“医圣”。自明嘉靖年间,就在张仲景墓畔修建起“医圣祠”,一直沿袭至今。1993年,国际权威医史研究机构——英国伦敦维尔康医史研究所,把张仲景列入29位世界医史伟人名单,加以弘扬纪念。
大门内不远处就是张仲景的墓。中间是一座高大的石碑,上书:“东汉长沙太守医圣张仲景先生之墓”。外侧左右楹联是:“医国医民,动泽千秋溯东汉;圣功圣德,馨香万世重南阳。”内侧左右楹联是:“启法程立宗鉴,直取天地真意;救民瘼济苍生,正是大医本心。”还有内侧左右楹联是:“勤求博采,忍见苍生横夭蒙水火,妙识知源,普教利民元畅启阴阳”。多是歌功颂德。
墓基是石座土砖,由大到小,逐渐收拢为顶,上有莲花石台,象征着张仲景高尚的品德;墓四角各嵌入一青石雕羊头,有红绳、花环相绕,代表着吉祥如意。
后面是“仲圣堂”,门联写道:“辨六经辨八纲心小胆大,反权豪反名利智圆行方。”有一四四方方小院,东屋横匾:“造福生民”,左右有联:“创六经辨证,千河以汇垂千古;立八纲论治,万流之源传万代。”西屋横匾:“仁被万世”,左右有联:“圣谟洋洋医者意也,佳城郁郁祠以记之。”陈列着“中国医药文物”。
后屋左右有联:“善德善心善行,尤缘善医至善;名山名水名胜,更因名人而名。”屋内供奉张仲景坐像,前有书几,上有竹简,张仲景一手摸书,一手捋髯,上悬“医圣”二字,东有“福庇沉疴”,西有“功在生民”匾。左右有联:“博采众方攻阳补阴,极助病患逸前;勤求古训辨证论治,撰述医书传后。”屋内东有王叔和,西有孙思邈塑像相伴。
进入园内,路中间耸立着一尊张仲景的全身塑像,上书“医圣张仲景”。后面是六角碑亭,正中书写着毛主席的题词:“团结新老中西各部分医药卫生工作人员------为开展伟大的人民卫生工作而奋斗!”
后面两侧是我国十大名医塑像,东面有岐伯、医和、王叔和、葛洪、孙思邈,西面有华佗、扁鹊、李时珍、皇甫谧、X无忌,都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为人民医学、为人民健康做出贡献的人物,值得人民尊崇与敬仰。
瞻仰医圣祠,拜谒张仲景墓,游览医圣祠园区,收获多多,感慨多多,不由书写一诗:“医史伟人张仲景,钻研著述治疗经。伤寒杂病救民瘼,世界殊荣医圣名。”缅怀这些为人类做出贡献的先驱们。
九口2021-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