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先贤祠堂——医圣祠

 智宇张瑾 2022-05-18 发布于甘肃

医圣祠,坐落在中国中医药服务贸易重点城市、位于南阳市城东温凉河畔,它是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医学家、世界医史伟人、被人们尊为中华"医圣"的张仲景的墓祠纪念地。

1988年南阳医圣祠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医圣张仲景祭祀”公布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全国中医药文化教育基地”。

医圣祠(张仲景博物馆),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河南省南阳市城东温凉河畔,它是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医学家、世界医史伟人、被人们尊为中华"医圣"的张仲景的墓祠纪念地。

南阳医圣祠坐北朝南,是一组具有汉代艺术风格的建筑群,大门一对汉风子母阙耸立门前,气势宏伟,博大雄浑,金碧辉煌,巍峨壮观,阙上的彩绘朱雀傲视蓝天,翩翩欲飞,大门内十米许为张仲景墓;

正院有山门、中殿、两庑;偏院有医圣井、医圣桥、素问亭、荷花池、历代名医塑像等,馆藏器具文物104件(套),古籍书刊文献1万余册,解放后,党和国家非常重视祖国医学文化遗产和文物保护工作,曾多次拨款对南阳医圣祠进行修葺,现为南阳市区著名人文旅游景点之一。

1993年国际权威医史研究机构--英国伦敦维尔康医史研究所,把张仲景列入29位世界医史伟人名单,加以弘扬和纪念,中国医学史悠悠数千年,获此殊荣者唯张仲景一人!南阳医圣祠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豫西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南阳市的一颗璀璨明珠。 

据《张仲景祠墓志》记载:明·嘉靖二十五年,由明藩唐王和地方儒医共同捐资在仲景墓畔修建了医圣祠。清代中期,南阳医圣祠达到最大规模,有祠田近700亩。

明《汉长沙太守医圣张仲景灵应碑》载:“南阳城东仁济桥西有圣祖庙,十大名医中塑有仲景先生像”。

清康熙二十七年,由医界周景福等,捐入祠地六顷七十余亩,作为修葺祠宇及祭典费用。乾隆三十五年,又由医界方道鳌、曹祯祥等三十七人,捐银二百四十一两三钱,用于祠地赎买。

嘉庆十五年,医界张森律、张燊律等,集资重修祠宇,费银七百二十六两。道光九年,中医皇甫良、王德涟等,组成“医林会馆”,对医圣祠祠地进行整顿管理。咸丰以后,累年战火,祠宇逐渐荒凉,所有建筑破坏不堪。光绪九年,“医林会馆”首事曹鸿恩、陆逢春等,发起捐款,赎地重修,医圣祠赖以保存,并增建亭台,规模庄严宏丽。 

1929年,军阀石友三拆毁了祠园的大部分建筑。

1935年,以章太炎、陈立夫、焦易堂为首的99位当时中国文化界、中医界名人联合发起倡议,重修南阳医圣祠。

解放后,党和国家非常重视祖国医学文化遗产和文物保护工作,曾多次拨款对医圣祠进行修葺。现大门为仿汉建筑,一对子母阙耸立门前,气势宏伟,金碧辉煌,阙上的彩绘朱雀傲视蓝天,翩翩欲飞。

张仲景

张仲景,名玑,东汉南阳(今河南省南阳)人,约生于公元150年,卒于公元219年,是中国的“医圣”,著有中国传统医学名著《伤寒杂病论》。

东汉时期,朝廷腐败,烽烟四起,瘟疫流行,民不聊生,张仲景的家族有二百多口,自建安元年起,不到十年,就死去了一百四十多人,害伤寒病死的,占十分之七。汉灵帝时曾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 

背景介绍

河南疾病流行时,广大民众的悲惨遭遇,激起了张仲景立志学医,用济世活人的医术解救人民的疾苦。

弃官归乡行医,潜心医学,他拜本家叔叔张伯祖为师,刻苦攻读医学。他勤求古训,集前人之大成,博采众方,揽四代之精华,对《内经》《难经》等古典医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合临症实践,对外感热病,内、外、妇科和小儿科等病的发病原因,演变规律进行了科学的探讨,以朴素的阴阳学说为指导,以惊人的毅力,呕心沥血,写出了一部有名的著作《伤寒杂病论》十六卷,创造性地提出了辩证论治的法则,是一部理、法、方、药皆备的经典著作,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医学思想体系。

它不仅为国内历代医学家所尊崇,而且为日本、朝鲜、欧美诸国医学家效法,被誉为“众法之宗,群方之祖,医门之圣书。”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临症医学专著,这一著作对世界医学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进作用,被后人尊称为“医经”,方剂被称为“经方”,张仲景也被奉为“医圣”。 

不朽篇章

十多年来,医圣祠不但接待了数以万计的中外学者和各级领导,还开辟为青少年的第二课堂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使学生们在这里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医学文化

医圣祠以其丰厚的医学文化内涵,向我们展示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炎黄子孙的勤劳智慧。它是一座历史的丰碑,铭刻着人类与自然疾病作斗争的拼搏精神,更是弘扬民族优秀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不朽篇章。

尊崇医圣

千百年来,人们一直深深地怀念着医圣张仲景,前来医南阳医圣祠拜谒朝圣的人们络绎不绝。

随着世界中医热潮的不断兴起,中医被越来越多的海内外人士所尊崇。

医圣祠博物馆自重建以来,已同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术团体进行了学术交流和建立了业务关系。

1991年4月,在南阳召开一届《张仲景国际学术研讨会》,通过一系列的学术交流,仲景医学思想已成为加强中国同世界各国联系的桥梁,它正在以独特的优势和风格屹立于医学之林,为全人类造福!

建筑:大门

大门正上方镶嵌郭沫若题写的“医圣祠”三个大字,笔法苍劲,雄浑有力。步入大门迎面是巨幅大理石照壁,长宽各3.5米,为当代碑林之最。

照壁上刻医圣张仲景传,向世人介绍这位万世医宗的生平事迹。进入祠内,首先看到的是十大名医塑像:岐伯、扁鹊、华佗、王叔和、孙思邈、李时珍等,他们神态各异,栩栩如生,似在讲述千古医海故事。 

坐中的是张仲景塑像,睿智刚毅,坚韧恬淡,表现了他的果敢追求,不慕权利,忧百姓之忧,劳百姓之劳,为民着想的高尚境界。

之后是东西廊房,各长约百米,东为介绍张仲景一生学医求教、行医疗疾的仿汉画石刻百余幅。

西为医圣林,介绍中国上溯至神农、黄帝,近到明、清的名医石刻画像113幅,画像造型逼真,刻工精细,堪称艺术精品,向世人展示祖国医学的发展史和为祖国医学作出卓著贡献的众多医学家。

过长廊是山门,山门东侧建有春台亭,西侧建有秋风阁,为仲景探讨医术、著书立说之处。

墓葬

山门后面即为张仲景陵墓,陵墓前有顺治十三年南阳府丞张三异所立石碑,上刻东汉长沙太守医圣张仲景之墓。仲景墓为正方形大理石墓基,汉砖砌成,四角镶嵌羊头,寓意吉祥,花墙环绕,凉亭盖顶,庄严肃穆,使人顿发思古之情,顿生无限敬仰。

墓前建有拜殿,后为墓亭,各种拜谒祭祀活动均在此进行。

仲景墓亭东西两侧建有行方斋、智圆斋、仁术馆、广济馆等。

墓后为清代四合院式建筑,有正殿三间,中塑医圣张仲景像,左右分列晋唐名医王叔和、孙思邈塑像。东西厢房各三间,过殿三间。

西院有医圣井、荷花池、池心亭等多个游览景点。亭台轩谢,玲珑俊秀,绿树有巢,风韵萧然,风光魄丽,真乃人间仙境,吸引着大批国内外游客前来探古寻圣。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子母阙

登上九级踏,迎面而立的是一对高大雄伟的子母阙,门阙既可登高望远,又是权威的象征,阙身下面镶嵌着一对朱雀,西南而立,展翅欲飞,象征着方位和吉祥。在宏伟壮丽的金黄色琉璃瓦的映衬下,正门上方郭沫若先生于1959年题写的"医圣祠"三个大字苍劲有力,熠熠生辉,更加显得庄严肃穆。

朱漆大门上装饰着重约三百斤的青铜"辅首衔环",象征着雄伟和威严,这是世界上最大的辅首衔环。辅首是安装在大门上衔门环的一种底座,它是中国传统的大门装饰,又称门辅。

传说辅首是龙的第九个儿子,性好静,警觉性极高,善于严把门户。辅首所衔之环为门环,原来的作用是客人来访敲门之用,后来演变为一种装饰性建筑,象征着威仪。

步入门庭,首先映入眼帘的一块巨大的照壁,是由一块完整石料制成,长宽各为3.5米,为当代碑林所罕见。照壁的正面刻写的是已故中医黄竹斋先生撰写的《医圣张仲景传》,生动地描述了张仲景光辉的一生和对中医事业做出的伟大贡献。

两侧是著名学者任应秋教授题写的一副对联:上联是"阴阳有三,辨病还需辨证。"下联是"医相无二,活国在于活人。""阴阳有三",就是中医上所说的三阴三阳,"辨病还需辨证"是说,要想治好病人的病,必须依照辨证论治的学说,找出病的根本原因。"

医相无二"是说,医生宰相没有区别,医生治人,宰相则治国;"活国在于活人"是说,要想把国家治理好,首先要把人治好。照壁的背面刻写的是张仲景亲自拟定的《伤寒杂病论》序,文中陈述了他走上医学道路的原因,照壁前后映,浑然一体,使人在肃穆中油然而生崇敬之情。

长廊

院内两侧的东西长廊,分别镶嵌着《张仲景组画》、《历代名医评赞》、《历代名医画像》石刻200余方。

东长廊镶嵌的是《张仲景组画》,这组史画是以汉代画像石刻的艺术再现了张仲景当年下荆襄、登桐柏、赴京洛、涉三湘,"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终成"万世医宗"的辉煌一生。张仲景时代的"神医"华佗,称颂张仲景著作"此真活人书也";

唐代著名医学家"药王"孙思邈,称颂张仲景著作"特有神功";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教授包德默曾感慨地说:"爱因斯坦创立了相对论,但张仲景早在1800年前就已把相对论的原理运用到实践中去,张仲景是我们人类的骄傲。"

1993年国际权威医史研究机构--英国伦敦维尔康医史研究所,把张仲景列入29位世界医史伟人名单,加以弘扬和纪念。中国医学史悠悠数千年,获此殊荣者唯张仲景一人!

西长廊里镌刻着自伏羲以来至明清历代名医117幅石刻画像,记载着他们的生平及主要医学成就,这些出类拔萃的医药学家,他们不但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贡献,而且在世界医学史上也占有显著地位。 

百寿亭

南阳医圣祠还有一著名景观"百寿亭"。这里从书圣王羲之到郑板桥,集历代书法家"寿"字石刻于一壁。

最值得一提的是吴昌硕写的"寿"字,此子又"长"又"瘦",我们号曰"长寿"。治疗疾病就是为了延年益寿。中医事业为人类做出了伟大贡献,"百寿亭"之"寿"意祝世人健康长寿。

沿青石大道前行,穿过一座高大宏伟的朱红色三孔拱形山门,便来到后祠。

迎面就是医圣长眠的墓地,汉代风格的拜殿和墓亭前后攀连,结为一体,给人们清雅肃穆之感。

墓前有清顺治13年(1639年),南阳府丞张三异重修陵墓时所立石碑,高8尺,上书"东汉长沙太守医圣张仲景之墓"。墓呈俯斗形,四角各有石刻羊头,代表吉祥如意,墓顶一莲花台坐,象征着张仲景高尚的品德。

医圣祠三宝

针灸陶人

作家姚雪垠给张仲景的赞词

身高24厘米,胸宽7厘米。陶人造型质朴,浑身遍布排列成行的针灸穴位,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比宋代针灸学家王唯一主持设计的针灸铜人要早将近一千年,其艺术价值很高,被编入《中国美术全集》。针灸陶人复制品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出。 

墓碑

晋碑立于公元330年,距医圣卒年只有111年,碑文雄伟潇洒,线条流畅细腻,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绝版书籍

白云阁藏本木刻版《伤寒杂病论》,为张仲景第46代孙张绍祖所珍藏,几经辗转,才得以保存。1982年陕西省中医研究院院长米伯让遵照先师黄竹斋的遗愿,将其赠送医圣祠珍藏,医学家称这套木刻版为善版、珍版、绝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