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位IT男用了怎样的程序,35分钟全文背诵《伤寒论》?

 日月76nligx4bu 2022-09-30 发布于四川

尊敬的师父以及各位同门:

大家好!今天由我来分享一下我背诵、学习《伤寒论》的方法与体会。

众所周知,在我们师门很讲究对《伤寒论》的背诵,一代伤寒临床大家胡希恕先生19岁开始念《伤寒》,晚年80多岁讲课时对于《伤寒论》、《金匮要略》的条文依旧能够脱口而出、信手拈来,咱们师父在讲课时也是如此,所以我们没有理由不背会它。

刘渡舟先生也说肚子里没有几本书,是学不好中医的,我现在背诵一遍全文的时间大概是35分钟左右。

下面介绍一下我的背诵方法。

图片
01

首先让我们做一下简单的计算。

《伤寒论》的条文统共是398条,假使我们每天背诵3条,大概需要不到5个月(133天),每天背诵2条,大概需要不到7个月(199天),每天背诵1条,大概需要一年多一点,这三种方式时间都不算多。

用这么短的时间打下坚实的基础,怎么算都划得来,而且一遍遍的背诵过程,其实也是一遍遍的学习过程,师父说渐修以顿悟,我想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我们第一不要有畏难情绪,第二要下定决心,持之以恒。

图片
02

我采用的背诵方法是反复背诵法,即如下表所示:


背诵复习
第一天
1~3条
第二天
4~6条1~3
第三天7~9条1~6
第四天10~12条1~9
...
...
...

开始背诵之后,每天都要稳步向前推进,即使今天的新条文没有背会,也不要怕,不要停滞,因为我们第二天就会复习到它,但我们还是要尽量背会它,因为第二天又有新条文。

这样等我们背完全部条文时,第一天的内容我们实际背诵了至少133遍,第二天的内容我们实际背诵了至少132遍......,再怎么着也得背会了吧。

在此期间可以整理出背得不熟的条文,按照这个方法再重点记忆,等我们终于能够熟练地将全文背诵下来时,我们的内力在不知不觉间就已经上了一层楼了。

当然背会之后最好每天或者每两三天抽时间背诵一遍全文,加深记忆的同时也是在反复咀嚼、消化。

图片
03

我说一下我能够背诵全文后的体验。

去年师门在北京的讲座,当张扣启师兄在讲他的医案时,我很清楚地记得在他还没有全部念完医案里病情介绍时,我的心里就已经给开出方了;

等到师兄说他的方时,几乎与我所想一模一样,甚至有些医案我都嫌师兄第二次开的方应该第一次就用上,换句不客气的话就是我都嫌师兄下手慢了,当然这极大可能是我的错觉,毕竟到现我都没有什么临床经验,还只是一个中医爱好者;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感觉,我想可能与我每天花半小时背诵一遍《伤寒论》是分不开的。

我作为一个爱好者,在背诵完《伤寒论》后都能有如此自信,那么作为专业的中医,如果有《伤寒论》傍身,临床疗效也一定会大大提升,就像张扣启师兄一样。

以上便是我背诵《伤寒论》的方法和切身感受。

图片
04

还要说一句的就是在我们背诵条文的过程中,背到哪个方子,最好把《长沙方歌括》里对应的方歌一起背了。

比如我们背到桂枝汤的条文时,就把方歌“项强头痛汗憎风,桂芍生姜三两同,枣十二枚甘二两,解肌还藉粥之功”一起背了。

我之所以推荐《长沙方歌括》,是因为里面有不光有药物,还有每味药的用量。

经方的药物配比其实是法度森严、细如牛毛的,同样的药物组成,多加二两桂枝便是桂枝加桂汤,多加三两芍药便是桂枝加芍药汤,小承气汤与厚朴三物汤亦是如此,配比不同,所治亦不同。

我们用《伤寒论》的方子,可以加减 ,可以合方,但是药物配比一定要遵循原方。

图片
05

下面再来说一下《伤寒论》的学习方法。

对于《伤寒论》的学习不管是胡希恕先生还是咱们师父,都强调要自己动手总结,一定要自己动手写,对于这种奠基的学习来说,慢工夫笨工夫打下的基础才牢不可破。

首先就是总结每个方证,比如桂枝汤,就把桂枝汤相关的条文总结到一块,将每个证都提出来,反复体会、琢磨,熟记于心。还要依据《神农本草经》把每方用到的药物的性味功效写到方子下面,如此亦有助于我们体会仲景立方之意。

然后再类方,比如桂枝汤类方、麻黄汤类方、承气汤类方、泻心汤类方等等,找出类方之间的差异。

如桂枝汤与桂枝加桂汤之间的差异,就是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多了气上冲的奔豚证,倘若奔豚病而无桂枝汤证,那么我们用桂枝加桂汤就是不效的。

再比如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就是桂枝汤证而有咳逆喘满者,倘若咳逆喘满而无桂枝汤证,那么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也是不效的。

胡希恕先生说“辨方证是辨证的尖端”,咱们师父也在一直在推广特异性方证,方证就是一个方的适应证,我们如果不能把每个方的适应证纯熟于心,那么在临床上对于疗效便是没有把握的。

类方之后我们还需要类病,把常见病的适应方做一个归类,这样在临床之时,我们就能快速锁定、缩小方证范围,从而加快看病速度。

图片
06

再一个学习《伤寒论》,我们还需要以论释论,即以《伤寒论》来解释《伤寒论》,比如对于促脉的理解,后世医书说:数中一止为促。

纵观《伤寒论》,我们发现促脉主表未解(34条,“脉促者,表未解也”)、主气上冲(21条,“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联系第15条“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可知)、主结胸(140条,“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为欲结也...”)。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促者,迫近于上、于外者也,则促脉的脉象当为寸浮关以下沉。

学习的过程中,还要前后条文联系,比如第67条和160条联系,第27条和第113条联系,第92条和301条联系等等不一而足。金匮与伤寒更要相互联系,其间有详于此而略于彼者,亦有互相发明者。

说到以论释论,我们学习仲景脉法亦须如此,把伤寒、金匮里有关脉象的条文提取出来,细玩其义,列出每脉所主,对于我们临床亦是大有裨益。

兹就《伤寒论》的脉象主病做一表格,供各位同门参考。

脉象

主病

脉象

主病

主表,主热,亦有时主虚

主里,主虚、寒,亦主水饮

主热,有时主虚

主寒,主营气不足,有时主里实

主实证(邪气盛实,正气抗拒亦力)

主虚证(正气抗邪力衰)

主痛,主惊(或胸腹悸动)

主表(不解),主气上冲(上实下虚),亦主结胸

主虚(心虚血少),亦主瘀血

主虚(心虚血少更甚),主瘀血(气虚),久病见此脉难治

主实(阳热盛),亦主禀赋强

主虚(气血不足),亡津亡血者难治,亦主禀赋弱

主实热,有时主虚(虚劳脉,有外无内)

小(细)

主气虚、血不足

主寒邪盛,主痛,主宿食,亦主水饮

主津血虚(营卫气伤),亡血、汗出脉亦常缓

主半表半里证(邪实而气血尚充盈),胁腹痛、满,主筋脉拘急,有时亦主寒、水饮

主虚(气血不振、津虚血少),自汗、盗汗脉多弱

主实证、热盛,亦主妇女妊娠(平脉)

主津血虚(气血不充),主湿(外有湿阻),主瘀(内有瘀结)

急(疾,数之甚者)

新病脉数急多属邪热盛,病在发展;久病虚甚多预后不良

伏(沉之甚者)

主里,主虚(阳气沉衰),亦主水饮,里有所结脉亦常伏

洪(大而实)

主邪盛、大热

微(细而虚)

主正衰、气血俱虚

芤(浮大虚涩)

主虚劳、血不足

革(弦而芤)

主亡血、妇人漏下、男子久失精

以上便是我的学习《伤寒论》的方法和体会,不足之处,还请诸位同门不吝指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