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童年(3)

 新用户5531YIa3 2022-09-30 发布于陕西

文/张朝金(陕西)

慢慢长大,我喜欢看娃娃书(连环画),不识字都喜欢看。常常为一幅画、一张照片问长问短,小脑袋瓜儿里浮想联翩。即便是墙上糊的报纸,也喜欢看。

每到别人家里玩,总痴迷于瞅瞅满墙密密麻麻的报纸,特别是碰到一张难得的彩印报纸,更是喜欢得不得了。

      虽然,我还不认识几个字,却喜欢看上面的照片、绘画、山水什么的,看见什么就毫不识趣地张嘴问什么。如看见山,就喜欢问这座山叫什么?在哪里?高不高?陡不陡?它离咱村有多远?一连串的问题。好在,人小看不来脸色,无论人家啥态度,依旧往人家里跑。 识了字以后,最爱看娃娃书。当得知,河对岸蛋蛋家有娃娃书时,经常以帮人寻猪草、拾柴火为由,求得一本娃娃书看看。看到爱不释手时,心心念念想带回家看个够,就想方设法偷母亲挂在墙上挂霜的柿饼,或留作炒菜用的核桃,跟蛋蛋换。

      又一次,非常眼馋蛋蛋手里的一本《鸡毛信》,家里又实在没有好拿的东西去换了,只好费尽心思,美美寻一背篓肥肥嫩嫩的上好猪草送给蛋蛋,以求讨得蛋蛋地欢心。谁承想,这一筐猪草赢得了蛋蛋一家人的好感,他们不仅同意我“常来玩”,还留下我美美吃了一顿“白筋光”的凉面。

从此,我成了蛋蛋家的常客,我们俩成为最要好的小伙伴。蛋蛋养尊处优,处处占我便宜,我有所求,时时迎合蛋蛋。蛋蛋在我面前,“小东家”一般,他自己不愿意干的活,指派我去干,他自己懒得看的书,就让我讲给他听。

      慢慢的,看似他“奴役”了我,我吃了亏,实际上,我替他干活,养成了勤快地好品德;我给他讲故事,培养了学习的好习惯,反过来是我沾了他的“大便宜”。

       常言道:“三岁看老”,事实证明,我与蛋蛋那段儿时经历,为我以后成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爱学习、善思考、手脚勤快的好习惯,沿袭至今,受益匪浅。

  日子久了,兄弟姐妹不待见我,嫌我不干活“吃白食”,跑到外面“偷懒”。父母也心疼那口吃的,骂我败家,斥责我:“整天看那娃娃书,是能吃还是能喝啊?”特别是大我几岁的姐姐,见我贪书不干活,更是气不打一处来,轻则骂重则打。

      我生就身体羸弱,身子单薄,要比同龄的娃娃气力差了许多,摔跤打架时常是挨揍的对象。但,却生就一副“任打不认输”的牛脾气,任你打骂就是不低头。

  姐姐看着打骂无济于事,就施行“软暴力”虐待我,每当家里烙锅盔馍改善伙食时,姐姐一看到我回来,就狠心地把锅盔馍锁进柜子里,不让我吃,只允许我喝能照见人影的稀糊汤(玉米粥)。

     父母虽然疼我,却拿她一点儿办法也没有。姐姐在村里素有“歪女子”(厉害女子)之称,父母只好从自己嘴里省一点儿锅盔,藏在袖口里,偷偷塞给我。 

目不识丁的母亲,见我小小年纪偏偏喜欢看书,抱有一丝期望,暗想:“兴许我娃能出息呢!”就暗中支持我,常常出面挡驾,说:“娃还小,能干啥?爱看就叫看嘛!”

阴雨天,农户人家下不了地,是在家歇活的日子。父亲一辈子辛苦,抽袋烟的功夫也舍不得浪费。每到老秦人说的“老淋雨季节”,生产队里没活了,他却舍不得歇着。

     有时候,阴雨连绵个把月,他也不愿意歇着,搬梯子上楼打草鞋,穿不了还可以上街换点油盐酱醋钱呢!

     母亲心疼他,劝他躺一躺,伸伸腰、歇一歇,他却轻松地说:“不累,打鞋耍哩!”

母亲为了不让我在哥哥姐姐面前晃悠,免得惹人眼黑,就把我也藏到楼上,好言相劝:“外面下雨哩,我娃爱看书就好好看,不要偷懒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