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次屈辱的国际会议,中国代表被请出场外,含泪立誓2年后一雪前耻

 蓝色天空309 2022-09-30 发布于安徽

原创2022-09-29 14:56·看历史之古往今来

1983年9月,澳大利亚堪培拉召开了《南极条约》第12次协商会议。

中方代表是郭琨、司马骏和宋大巧等人。

郭琨是中国代表团领队之一,是南极考察办公室主任,也是我国最优秀的地质与极地研究专家。

作为一名科研人员,能参加这样一场国际性的学术会议,其意义是毋庸置疑的。

郭琨也是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希望能在这次会议上,和各国的学者们进行交流,了解到南极地区的最新研究情况。

然而事实让他的热情一下子被浇灭了。

中国代表团的桌面上仅有寥寥数页的会议流程简介,并未提及具体议题,而苏、美、英等国家的代表面前,则是大量的资料。

而且,在会议进行到表决的时候,会场里突然传来了一声尖利的锤击声。

郭琨抬眼望去,各国代表的目光都集中在了中国代表团身上。

随后,大会宣布:“中国代表,请退场,到会议室外面喝咖啡,等投票结果。”

郭琨他们被“请”了出去。

这是一种耻辱,他们的眼睛都气红了。

但是,他们无法反驳,因为中国在那个时候没有投票权。

但在会议结束后,大家都离开了会场,却没有通知我们最后的投票结果,他们精心准备的报告根本没有任何意义。

中国是唯一一个被邀请离开会场的国家。

郭琨坐在大堂上,心里无比的悲愤。

他当时就发誓:有朝一日,中国人一定要堂堂正正地在会议室里进行表决,不然以后再也不参加这样屈辱的会议了!

这是一场什么样的国际大会?中国为何会受到这样的对待?这都要追溯到《南极条约》。

《南极条约》

提起南极那片洁白的陆地,大家第一时间就会想起宏伟的冰山,绚丽的极光,还有那憨态可掬的企鹅……

其实,南极也是一座“宝库”。

这里终年积雪,拥有全球总淡水资源的72%,而地球上90%的陨石都来自于此。

南极磷虾的产量高达一亿五千万吨。

煤炭储量约为5000亿吨,铁矿石储量可供全球开采200年,可开采500-1000亿桶原油,以及3000至500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

此外,还有金,银,铂等超220种金属矿产。

而这个世界上最偏僻的地方,在19世纪被一群探险家发现。

随着南极大陆的开发,英国,挪威,澳大利亚,法国,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对这块“新大陆”产生了“据为己有”的想法。

1840年至1955年间,随着全球局势的持续变动,美国与苏联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两大强国在南极地区也在相互竞争。

中国那时没有足够的时间,也没有能力插手南极问题,只能在一旁看着他们相争。

50年代后期,南极大陆的资源和气候引起了各国的兴趣,导致南极地区的领土纠纷不断升级。

1959年,12个国家在华盛顿签订《南极条约》,以限制各国的行动,并减轻日益加剧的冲突。

这份协议的主要内容是:南极是全人类共有的,各国应以和平方式进行开发,严禁在南极地区进行任何军事活动。

《南极条约》还规定,南极问题必须由全体协商国进行表决,并联合国全体成员都可以申请加入。

中国于1983年申请加入,成为了缔约国之一,并受邀参加堪培拉大会。

可是条约规定,只有协商国可以投票,我们只能发言,没有决策权,于是就有了被请出去喝咖啡的屈辱经历。

这种情况,以前也曾发生过。

1919年1月18日,凡尔赛宫举行巴黎和会,以美国,英国,法国为首的协约国,不顾中国的请求,把德国在山东的利益转让给日了本,而中国代表顾维钧则拒绝签署。

二战结束后,由美国、苏联和英国“三巨头”领导的雅尔塔会议,中国利益再次被吞噬。

美国政府在雅尔塔大会上,背着中国政府,答应苏联的不合理要求,使外蒙古永久脱离中国,东北也因此而丧失了出海口。

中国与美国、苏联之间的关系,也悄然改变。

被“请”出去喝咖啡

新中国建立以后,尽管我们在科研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但由于基础比较薄弱,很多科研工作还没有开始。

在南极科学研究领域,国内尚属空白。

其他国家都设立了长期考察点,而中国却连一个夏季考察点都没有,更不用说是冬天了。

在那个时候,中国甚至还没有南极的地图。

1983年,中国作为一个缔约国,在没有南极考察基地的情况下参加《南极条约》。

按照《南极条约》规定,各缔约国在南极问题上只有发言权,没有投票权和决定权。

也就是说,只是有一个名头,并不能在南极问题上作出决策。

中国代表团于1983年9月应邀出席《南极条约》。

但在会上,中国代表多次被“请”出会场,之后也没有人告知会议的具体内容和投票结果。

忍辱负重,一雪前耻

生气不如争气。

三人代表团抵达中国后,郭琨不忘羞愧,立刻召集一群科学家,请求在南极建立一个科研基地,不久就通过了批准。

许多爱国的科学家和工程师都参与到了这个科考站的建设之中。

我们中国人建立自己的科考站,这不仅关系到我们的实力,更关系到我们国家的尊严。

1984年11月20日,“向阳红10号”与“J121”号,在漫长的筹备过程中,装载了大批生活必需品和591人,由上海黄浦江港启航,前往南极。

这是中国首次到南极进行科学考察,邓小平非常骄傲地写下了这样一句话:“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做出贡献。”

南极站的建设首先要做的就是破冰,但国内的工业水平和国外相比还是太差了,根本造不出破冰船,而且我们开发南极的时候也没有什么设备。

与其他国家相比,我们毫无胜算。

但是,那些充满激情的地质学家们,怀着不畏牺牲、不畏艰险的精神,在南极进行了一场艰苦的战斗。

从9月开始,一直到12月,他们终于来到了南极,一路上足足走了三个多月,一路上的危险可想而知。

海上经常会刮起大风,被困在南极的国家队员还写了一句话:“万一发生什么不测,请把我埋在南极。”

这种一往无前的气势,让所有人都为之感动。

中国代表团于12月26日第一次抵达南极,在南设得兰群岛的民防港停泊。

队员们开始休息,四天后,考察队成员将五星红旗插在了南极,由郭琨率领的中国南极考察站长城站正式启动。

中国科考队缺乏设备,南极观测站的建造材料全靠他们自己动手一点点地搬上去。

郭琨在严酷的条件下,总是给自己和队友们打气:“今年夏天,我们要把中国科考站建好,让中国在国际大会上,重新获得决策权。”

1985年2月20日,中国首座南极科考站正式启用,原本计划三个月完工,但由于中国南极科考队成员的不懈工作,中国南极科考队在40天内就建好了,中国五星红旗飘扬在南极乔治王岛的西侧。

看到中国国旗在科考站上冉冉升起,郭琨感动得热泪盈眶,昔日的耻辱一扫而光,中国终于在南极有了自己的科考站!

中国长城站最终竣工,但仍有许多人提出了异议,不认为长城站是南极科学考察站,

就好像被邀请出去喝杯咖啡是一种激励一样,中国南极科学团队在受到各国的质疑后,并没有灰心,反而一头扎进了南极科学考察站的建造当中。

1989年,中国第二座南极科学考察基地中山站落成,地点位于南极圈,南极科学考察人员再次向世人展示了中国人的强大。

此后,中国对南极的科学研究不断增多,目前已有5个科学考察点。

从过去南极科学研究的“后进生”,到如今的世界上的佼佼者。

这对中国南极科学考察队伍来说是一种荣耀,对国家、对民族都是一种荣耀。

1985年10月,比利时布鲁塞尔召开了《南极条约》第十三次磋商国大会,中国代表团的郭琨也再次参加了这次会议。

《南极条约》谈判国家在会期第一天召开了一次特别会议,一致通过了中国加入《南极条约》协商国,自此,我们在南极问题上有了发言权和投票权。

中国代表团的与会人员,也纷纷举起酒杯,庆祝终于一雪前耻。

中国在南极大陆上的进步与贡献

第一个长城考察站成立之后,我国相继建成了中山、昆仑、泰山、罗斯海新站。

每个考察站各有各的任务,各有各的目标,为南极开拓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如此快速的发展和崛起,都是因为我们的科学家们的无私奉献。

今天,我们的南极探险已有丰硕成果,为世人了解南极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在南极探险上的功绩无可置疑,南极会议上,中国人的声音,谁也不能置之不理。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这种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在3000多年以前就一直鼓舞着中国人民。

即使在一开始的时候,我们还很弱小,被人欺负,但我们却能凭借自己的力量,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让那些曾经看不起我们的人,大吃一惊。不断地努力,不断地进步。

总结:

民国外交官、翻译家被迫签署《二十一条》时,痛心疾首地说:“弱国无公义,弱国无外交”。

确实,1983年时中国贫穷落后,虽然那时中国是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但中国在《南极条约》上的影响甚至连一些西方小国家都不如,受尽屈辱。

“那些杀不死我的,必然会使我更为强大”。

回顾中国在南极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太多的磨难。

中国人把耻辱变成了前进的动力,经过几代科学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最终登上了南极大陆之巅,向世人证明了自己。

中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再也不是那个30年前被“请”出去喝咖啡的国家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您联系删除)

感谢大家的支持与厚爱,喜欢文章就请点赞关注,在下方评论区发表你的看法,欢迎转发分享,让更多的人看到你的观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