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次国际会议中,中国被请出场外喝咖啡,代表含泪出去立下誓言

 新用户41015886 2023-08-10 发布于上海

中国,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家,如今正处于全球舞台的聚光灯下。然而,最近一次国际会议上的一幕却令人震惊和痛心。

中国代表被请出场外喝咖啡,这个耸人听闻的事件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和深思。在全球化的时代,应当被尊重和平等对待。

这次出场外的待遇,不仅伤害了中国代表的尊严,也动摇了国际间的公平原则。然而,中国代表含泪出去立下誓言,这一场景不仅仅是个人的心路历程,更是中国的自我反省和坚定信念的体现。

让我们深入探索这个事件背后的深层含义,以及中国的回应。

01南极洲的地缘政治竞争:苏美之争与科考站建设


在南极洲,这片被冰雪覆盖的神秘大陆,争夺着国家的主权成为一场激烈的竞赛。如今,随着南极的探险和考察活动日益深入,它的地缘政治和科学价值也变得愈发重要,吸引着世界各国的目光。

回到过去的岁月中,从1908年到1942年,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法国、挪威、智利和阿根廷等七个国家纷纷提出对南极洲的领土主权要求。然而,在这些国家之间形成的政治争端中,美国和苏联却表面上宣称不承认任何国家对南极的领土主权,暗地里却积极加快了南极考察活动的步伐。

他们在南极洲不断设立科考站,进行更大规模、更广范围的考察活动,为将来可能提出的领土主权要求积累充足的依据。

这种情况下,南极洲的政治氛围变得日益紧张,各国因历史和领土纠纷而战备待发,冲突的阴影时刻笼罩着这片冰雪之地。

然而,在这个被各国角力的南极洲上,有一段令人惊叹的故事。1954年,国际地球物理协会宣布1957-1958年为第三届极地年,苏联立即响应,并宣布参与这一期间的南极考察活动。

随后,在1955年的首次筹备会议上,苏联做出了惊人的宣布:他们将在南极洲建立三个科学考察站,一个位于地理南极,一个位于东南极洲的海岸,另一个则位于这两个站点之间。

这一消息传到美国国防部后,他们迅速向海军部门发出紧急指令,派遣特遣队前往苏联计划建站的地点进行考察。

他们的目的很明确:提前了解苏联的意图,并为将来可能因发现权引发的国际纷争增加自己的谈判筹码。


1957年8月21日,这一天注定成为世界历史的转折点。苏联成功试射了全球首枚洲际导弹,向世界展示了他们的科技实力和军事优势。这次试射引起了全球的震惊和恐慌,尤其是在南半球各国间,一种深深的不安弥漫开来。

只过了短短两个月,苏联再次给世界带来震撼。在1957年的10月4日,他们成功发射了。这个小小的金属球飞越天际,如同一颗明亮的明星,照亮了苏联的科技梦想,也让南半球各国感到了沉重的担忧。

苏联的这些举动并不只是单纯的科技成就,而是一种潜在的威胁。如果他们在南极洲部署导弹发射设施,整个南半球都将置于其射程之内,各国的安全将面临巨大挑战。

面对这样的局势,美国政府决定采取行动,以对抗苏联并加强自身在南极的实力。于是,在1956-1957年间,他们制定了第二号南极计划,被称为"深冻行动"。这个计划的目标十分明确,就是确保南极洲的控制权牢牢掌握在美国及其盟友的手中。

然而,与此同时,苏联看准了1957-1958年国际地球物理年南极计划的契机,积极参与了大量的科学考察。他们在南极建立了科考站,展开了一系列的科研活动。

在南极洲的辽阔冰原上,苏联和美国的竞争日益激烈,形势变得越发紧迫。苏联决定将他们建立的基地和考察站转变为长期驻扎的站点,并公布了全面的长期南极计划,计划包括在南极利用原子能、发射人造卫星等。这一计划让南半球各国都意识到,苏联势如破竹地向南极洲进攻,他们的野心不仅仅停留在科学考察上,更涉及到南极洲的主权争端。

面对各主权要求国对南极问题的钢铁意志和苏联的迅速进展,美国深知南极主权争端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关头。

尽管国际法和国际惯例都无法解决南极洲主权这一特殊问题,但在美苏两极的对立格局下,两国对南极洲的竞争逐渐升级。如果这种竞争局面继续恶化下去,南极洲的后果将变得不可预测。

面对这一局势,解决南极领土争端成为各争端国的当务之急。

02中国的南极之旅:努力、挑战与机遇


1958年5月2日,一项重要的消息传遍世界,美国总统的新闻秘书宣布了南极会议的提议,并向11个国家发出邀请,包括阿根廷、澳大利亚、比利时、智利、法国、日本、新西兰、挪威、苏联、南非和英国。

经过一年的层层磋商,这些国家终于在1959年达成了历史性的《南极条约》。

这个条约将南极洲转变为一个国际化、非军事化的领地,专门用于科学研究,而对于南极洲的领土归属问题则采取了一种暂时的“冻结”政策。

然而,在这个重大的历史背景下,一个国家却被排除在外。中国,没有获得在南极问题上的决策权。

就在1957年,中国应该派遣科学家前往南极,开展南极研究。

他对南北极海洋考察工作的重要性有着深刻的认识,这也是国家海洋局成立之初确立的重点任务之一。

980年,中国领导人邓小平批准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决定派遣中国科学家参与南极的国际考察活动。这个决定标志着中国正式踏上了南极洲这片神秘大陆。

自1980年起,中国陆续派遣了四十多名科学家前往南极,他们为了国家的科学事业,不畏寒冷和艰苦,勇往直前。然而,直到1983年,中国才正式成为《南极条约》的缔约国。

正是在加入《南极条约》的那一年,中国首次亮相于澳大利亚举行的第十二届《南极条约》会议。中国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办公室的主任郭琨,作为代表之一,参加了会议。

然而,尽管中国在南极洲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投入,但由于尚未设立常年科考站,我们仍未获得参与决策的资格。

因此,每当会议进入实质性的讨论和表决阶段时,会议主席都会邀请中国代表们暂时离开会议厅,到外面享受一杯咖啡的时光。

表决结果即将揭晓,会议主席严肃地宣布:“缔约国请到会议厅外面喝咖啡。”

这时,郭琨感到心头一沉,他明白这意味着中国将被排除在会议的决策过程之外。

郭琨默默地站起身,目送其他国家代表们走出会议厅。他们在走廊里相互交谈,或沉思,或热烈讨论,但郭琨默默地望着手中的咖啡,思绪万千。

咖啡的香气弥漫开来,温暖了郭琨的心房。他深吸一口气,暗自告诉自己要坚定信心。

虽然此刻他们被请到场外,无法参与决策,但这并不意味着失败。相反,这是一个机会,是激励他们更加努力的契机。

郭琨深知,中国在南极科考方面已经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但还需要更多的突破和成就,才能赢得在国际会议上发言和决策的权利。

03中国南极考察站的奠基与长城站的建设


1984年,中国科学家王富葆和其他31位同仁齐心协力,向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了一项重要建议:“向南极进军”。

他们希望在南极洲建立考察站,展开科学研究。这一建议得到了国务院领导的批准,标志着中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的建设正式启动。

1984年11月20日,搭载着科学考察船和打捞救生船的考察625编队从上海港起航,踏上了征程,向南极进发。

37天的航行,跨越了11171海里的距离。终于,在12月26日,考察队成功抵达南极洲南部的德兰群岛乔治王岛附近。

经过四天的勘察和评估,中国首个南极考察站的选址确定在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的南端。

就在12月30日,54名中国南极考察队员登上了乔治王岛,他们带着国家的骄傲和希望,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第一次在南极洲高高升起。
南纬60度以南,是地球上最恶劣的地区之一,南极洲的严寒与风暴令人生畏。然而,正是在这个严峻的环境下,中国南极考察站——长/p>

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勇敢的队员们不畏风雪,不分昼夜,他们奋力前行,用短短45天的时间创造了一个奇迹——中国的第一个南极考察基地,中国南极长城站。

1985年2月20日,寒冷的南极洲上欢庆的气氛弥漫着。长城站落成典礼举行,标志着中国正式踏入南极洲科考事业的殿堂。

郭琨的誓言如今实现了,中国成为了《南极条约》的协商国之一。同时,他也荣幸地被任命为长城站的首任站长,肩负起引领这个重要科研基地的责任。


长城站作为中国在南极洲的重要科考基地,矗立在风雪交加的大陆上。它的主楼屹立在山海之间,以东西方向横卧,展现出坚定的姿态。

长城站正对面的海域被冠名为“长城湾”,成为中国人首次命名的南极地名,象征着中国人在南极的坚守与探索。

随着时间的推移,长城站经历了三次扩建和改建。于1986年、1992年和1996年进行的这些改进使总建筑面积扩大至约2680平方米,共设有十栋建筑。站内配备了各种科学考察仪器、实验室和全天候卫星通讯设备,为观测和野外考察提供了坚实的支持,同时也保障了队员们的生活和安全。

截至2006年,长城站已经迎来了中国南极考察队22个队次,共接待了719名考察队员。这些科学家和研究人员在长城站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观测工作,为南极洲的科学探索做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人的目光不仅投向南极,还转向北极。1999年,中国首次展开北极考察,并在2004年成功建立了北极的第一个科学考察站——黄河站。自那时起,中国在南北两极都开展了广泛的考察和研究工作。

04中国在南极事务中的重要地位和意义

中国的南极科研站建设和考察活动对中国来说具有深远的意义。

首先,成为《南极条约》的协商国意味着中国在南极事务的参与和决策权,为维护现有的南极治理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国家,中国积极参与南极事务,促进国际社会对南极的合作与保护,维护南极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其次,南极考察和科研对中国来说是宝贵的机遇,可以推动科技创新和学术发展。南极地区是地球上独特的自然实验室,

通过开展科学考察和研究,中国科学家可以深入探索极端环境下的生态系统、气候变化等重要问题,为全球环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南极考察还对中国的安全利益具有重要意义。南极地区储量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巨大的生物资源潜力使其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

通过参与南极考察和科研,中国能够获取南极地区的资源信息和相关数据,为未来的资源开发和利用提供支持,确保自身的安全和发展利益。

最后,南极的开发利用也对中国的经济利益具有重要意义。南极地区拥有丰富的渔业、旅游和航运等资源和潜力,

参与南极的科考活动有助于拓展中国的经济领域,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强国家经济的竞争力。

南极的领土主权和矿产资源开发问题确实是南极治理中的敏感议题,而这两个问题相互关联。

在南极条约体系中,对领土主权和矿产资源开发的控制与稳定是非常重要的基石。

维护现有的南极治理机制对于所有涉及南极事务的国家都具有全面和整体的影响,有助于保持南极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同时,这也是展示中国致力于和平利用南极的最佳途径之一。

在南极事务中争取参与权和话语权显得至关重要。

近年来,中国已经从被动跟随转变为积极主动地参与南极事务,但仅仅拥有参与权并不能确保拥有话语权。

事实上,中国在南极事务中的话语权仍有待加强。要加强话语权,首先需要在南极事务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解决南极问题提供建设性的方案和主张。

通过争取南极的话语权并明确表达我们的立场,中国展示了自己和平利用南极、成为负责任大国的决心,同时也有机会影响南极事务的议程制定,逐渐成为南极事务的主导国家。

同时,作为一个南极参与的大国,中国还需要承担相应的南极责任,为南极面临的各种棘手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举例来说,气候变化是当前全球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而南极的冰芯研究可以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重要的线索。

中国在南极拥有昆仑站,位于南极冰盖最高点冰穹A,这为我们获取最古老深冰芯纪录提供了独特的优势。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揭示气候变化的历史脉络,探寻其发展规律,为未来提供重要的指导。

通过在南极开展冰芯研究,中国不仅可以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做出贡献,还可以通过科学数据和成果的分享,帮助其他国家更好地了解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

05结语

那次被请出场外喝咖啡的尴尬场景,成为中国南极科考事业中一个难忘的瞬间。然而,这个经历不仅见证了我们对南极事业的执着与决心,更是激发了民族自豪感的催化剂。

这一场景激励着我们勇敢地踏入未曾涉足的领域,勇敢地挑战前所未有的难题。回顾过去,我们认识到国家的地位和影响力与综合实力以及全球事务的参与度息息相关。

从南极到北极,从科研到政治利益,我们一直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和决心。我们明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不懈的努力和奋斗。

通过在南极建设科研站、争取话语权、承担国际责任,我们展示了和平利用南极的决心,成为了南极事务的重要参与者。

这一旅程不仅是科学探索的征程,更是一个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崛起的过程。我们将以此为动力,不断努力进取,追求卓越,为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目标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在南极事业中的执着和决心将继续引领我们走向全球的领导地位,以实现我们对南极和其他极地地区的和平利用、可持续发展和共同繁荣的愿景。

我们将继续努力,为南极的未来和人类的进步贡献力量。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