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看到问题却想不起来答案?

 学习骇客 2022-09-30 发布于江苏

如果把“组块”看成是岸边打桩,那么今天要讲的就是在桩之间架一座桥。

旧文从新手成长为专家的三个学习建议 曾简单介绍过组块,通过有逻辑或没逻辑的“缩句”,不仅可以降低学习新知识时的存储负荷,也能提高调用信息时的提取速度。

但是,从很多课程学员的反馈中发现,仍然有很多同学不会用或用不好“组块”的方法,所以本文打算举例详细解释下组块之外的基本功。


过程拆解

熟悉基本知识单元

如上图所示,熟悉基本单元,这是我们寻找任何捷径之前都绕不过的一关。即通过阅读和思考,知道这几段话在说什么,彼此之前有什么逻辑。

这是整个学习过程中最基础、最重要也最辛苦的环节,但很多同学看书时走马观花,有的更是急于求成连书都不看,直接背别人整理好了要点的笔记。

就像图中第二点说的,在这一步偷懒的话,就无法建构“意义模型”,那么学到的一条条所谓的干货只不过就是彼此没有关联的碎片。所以在背诵时就会感觉枯燥、没有合理的逻辑、很难记忆,更不要说为了考试而提取信息或者迁移到实际生活中了。

浓缩成提纲挈领的要点

理解了之后,就把整段解释性语句浓缩成具有代表性的关键词,即能够用后面的文字去解释前面的“降低认知负荷”,并且要做到只要想起“降低认知负荷”,就能说出后面的解释文字。第二点“构建意义模型”和第三点“激活奖励回路”也是这样。

如果上一步“熟悉基本单元”做得不好,那么这一步浓缩就很困难,表现在看到关键词也无法回忆处它的详细解释。

大部分时候书上给的小标题就可以起到总结作用,但还是经常需要自己调换顺序或者合并同类项,以使在复习和调用时更符合自己的理解。

从要点里提取代表性字词进行排列组合

比如,针对上图三个要点,提取关键词“认知”“模型”“奖励”,我们暂用代号ABC代替,如果组合的话有ABC、ACB、BAC、BCA、CAB和CBA六种,如果其中一个可以自己组成一个意象或故事,那最好不过了。

如果不可以,那就需要更进一步拆分出关键字。如我从三个词里提取了“认”“模”“奖”,还用abc代替的话,也是可以有六种组合,恰好发现“认模奖”这一组合在我脑海中好像有意义。经过进一步处理,可以用谐音“人模奖”替代,具体该怎么理解这个谐音就因人而异了,比如我的理解是“百姓楷模奖”。

强化线索到内容的路径

这是学习科学中特别强调的技巧,却也是很多人不会处理或忽视的地方。

现在知道了问题Q1是“学习的时候养成提出引导性问题的习惯有什么好处?”,也知道了答案A1可以用“人模奖”来概括。但是怎么在考试时看到问题Q1就自动联想到答案A1呢?而且是让Q1自动触发A1,而不是A2、A3、A4…

在这之间还需要搭一座桥,用来强化线索到内容之间的路径。

我们从问题Q1中找到了“引导”这个核心词,从答案A1中发现了“人模奖(百姓楷模)”,如果能编一个合理的或荒诞的故事把它俩关联起来就好了。

比如,我的故事是这样设计的:一个大学老师专心于教学,对学生关怀备至,总是积极引导学生规划学业和生活,是老师中的榜样,也是们心中的楷,甚至早在学生们心中就给他办法了人中模型牌。

就这样一步步从问题Q1向答案A1过渡。

学习和考试,就像从一座桥的南面到北面,又从北面回到南面。学习时,耐心思考,主动构建合理的意义模型,把答案A1和问题Q1关联起来。到了考场上,看到问题Q1,再去寻找回路,找到A1。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
加入课程,和1500名学员一起扎实进步 ☴

常见问题与解答

如果你没有刻意用过这样的方法,那必须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刻意练习才能上手。而刻意练习就难以避免一个问题,就是你要从自己熟悉的、擅长的舒适区走出去,去到一个你不擅长还可能打击自信心的地方。但是熟练掌握之后,你的学习速度和扎实程度一定不会让你失望。

这个过程好像很浪费时间,有必要学习吗?十年前,我在图书馆第一次看到这类介绍的时候,也有这样的疑惑。但是现在,这样的信息加工在脑海里几乎是几秒钟就能完成的。本文因为是拆解思维过程,所以显得漫长。

之前在旧文分享精心制作的Anki记忆库里提供了一份关于数字桩的记忆库,数字桩给训练联想记忆提供了可以操作的方法,先记住这些单个数字之后,你可以在生活中练习将18和79关联起来,也可以把14、15、92这样的数字绑定。数字桩本身的应用场景很有限,但它这种关联记忆的训练方法,对我们记忆专业知识也有很大的启发作用。另外,以前推荐过的《记忆的魔术》(吕超,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这本也可以作为案头书,对活用记忆术很有用。


最后的话

如果把“组块”看成是岸边打桩,那么“强化线索到内容的路径”就是在桩之间架一座桥。

“组块”不是奇淫巧技。从长远看,组块是从新手成长为专家的必经之路,而另外两个要素“条件化”和“自动化”也要依赖于“组块”,因此可以说是关键中的关键。从当下看,组块通过凝练知识,能够降低认知负荷,而降低认知负荷就意味着提升了工作记忆容量,这也是“高效”“专注”和“聪明”的不二法门。


勤而行之:一定要在记忆之前认真学习、深刻理解所学知识,然后利用“缩句”和“排列组合”进行组块,再通过“编故事”一类的方法构建意向,用来强化内容到线索之间的路径。这样,从学习到提取也会更加顺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