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最近在读电子书还是纸质书? 或者我们换个问题,读同一本书,你觉得选择电子书和纸质书有差别吗? 丰富的阅读载体和数字平台,驱动着更多人选择看知识视频、听音频、读电子书。数字产品自然有其优点,比如便捷性、更低价。但对于我们的大脑来说,阅读纸书和观看收听各种数字化产品,带来的收益却大不相同。 在《脑与阅读》这本书中,“神经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欧洲大脑奖得主迪昂院士,对大脑的阅读机制,做了深入的剖析,并用严谨的科学数据,解释了“读书”的重要性。 ![]() 顺着书中给出的线索,迪昂院士在中国的合作研究者,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神经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周加仙老师,在《脑与阅读》这本书的精读班中,用更加通俗易懂的语言,进一步给出了关于“中文阅读”,尤其是“纸书阅读”的3个真相。 互联网时代,我们究竟需不需要读书,应该怎样去读书? 希望这三个有关阅读的真相,能够给你更多的启发。 真相1 电子屏幕会增加大脑的认知负荷 不利于知识深度编码记忆 ![]() 我们在这个时代,对于阅读的最大误区,就是认为“阅读纸书和电子书都一样”。 诚然,电子书的许多优势,比如便于携带,便于调取和查找,可以随时关联到更多优质内容,方便做更多的延伸和拓展等等,都是纸书不具备的。 但也正是这些特性,会让我们大脑的认知负荷不断升高。 什么是认知负荷呢? 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在完成任务时所使用的认知资源,包括注意力与短时记忆等。但这些认知资源是有限的,我们只能集中一段时间的注意,关注为数不多的重要事情,也只能记忆和理解不长篇幅的内容。 所以如果任务过难,不仅需要同时关注许多方面,还要排除干扰因素,那就会产生很高的认知负荷。 我们都知道,电子屏幕在发明之初,并不是专门为了阅读而设计的。无论是手机还是电脑,都讲究通用性,希望尽可能多地完成多样性的任务,上网、社交、写作、绘画等等,无所不能。 ![]() 所以,无论是操作系统的界面,各式各样的菜单栏目,还是随时跳出的各种消息提醒,都会给阅读造成不必要的干扰,大脑在排除这些干扰的同时,必然会增加认知负荷。 或许你会说,那如果改用专门的阅读器来读书,效果会不会不一样呢? 答案是,电子屏幕仍然会在其他地方增加大脑的认知负荷。比如一个平时不起眼、没有被我们关注到,却至关重要的动作——翻页。 在纸书上翻页是一件自然的事情,但在屏幕上翻页却不同。 行为研究对比了不同翻页手势的反应速度,结果发现,点击屏幕翻页的手势最慢,因为我们在点击屏幕前,需要确认点击的位置是否正确,如果按到了错误的位置,就有可能触发错误的指令,进而增加操作难度和认知负担。 并且,2014年的一项研究还表明,即便我们不用手机,仅仅是把它放在旁边的桌子上,也会让我们产生错过消息,漏掉重要事项的焦虑,进而影响完成其他任务的能力。 过高的认知负荷,对阅读结果的影响是巨大的,最明显的一点就是会影响对于记忆的编码深度。 ![]() 在一项有关阅读效果的实验中,研究者先是通过控制干扰条件,让纸质阅读和屏幕阅读的被试获得了相同的阅读理解分数。 但在后面的记忆测试中,他们发现,纸质阅读者获得了深度编码的记忆,而屏幕阅读者只获得了表浅编码的记忆。 深度编码的记忆,是说我们能够记住一个知识以及支持知识的证据和细节,而表浅编码的记忆则,是只知道一个知识是正确的,但想不起相关的证据与细节,只能算是有一个印象罢了。 我们如今通过网络,通过电子屏幕接收到的信息,其实都只停留在了表浅编码记忆的层面。这种粗略的浏览,或许可以让我们熟悉更多的知识,却不能激活大脑中更多有关记忆和阅读的神经通路,也不能让碎片化的知识,经过思考和筛选后,融入到已有的知识体系之中。 因此,想要提升认知能力和思维层级,成为一位真正的“智者”,亲自阅读,更多地阅读纸书,仍然是一条最有效的路径。 真相2 书写和阅读息息相关,拼音输入法不利于中文阅读能力形成 那么,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培养或者提升阅读的能力呢? 首先一点,需要特别注意对于书写能力的保护。因为书写和阅读能力的形成息息相关。 最近几年,因为各种电子设备的普及,我们写字的机会越来越少了,很多人经常调侃自己一年也写不了几个字,还经常会出现“提笔忘字”的现象。 其实你忘记的,可能不仅仅是几个字,同时还有阅读的能力。 中西方大量的研究都表明,书写和打字调用的是大脑中不同的认知网络。打字是一种动作与字母映射的网络,而书写则包含更加复杂的空间与时间编码,因我们在写一个字的时候,需要同时检索这个字的笔顺,以及各部分的比例等等。 有国内的神经科学专家曾经做过一组实验,邀请了两组小学生,一组日常使用1个小时左右的拼音输入法,而另一组只使用10分钟左右的拼音输入法。 结果发现,长时间使用拼音输入法的小学生,中文阅读网络的激活和功能连接都更弱、灰质体积也更小。这些都表明,拼音输入法对于中文阅读学习产生了阻碍作用。 ![]() 另外还有些专家,对其他不同类型的输入法分别作了测试,最后发现,使用字形、笔划输入法的被试,阅读听写的能力和使用输入法熟练度正相关,而使用拼音输入法的被试,输入法的熟练度和阅读听写能力就不相关。 也就是说,使用与字形相关的输入法,其实是可以保护阅读书写能力的。 所以,为了保护我们大脑的阅读能力不退化,最好的方式当然是平时多写写字,如果做不到每天写字,那多用用手写输入法也是好的,千万不要再把手写输入法当成爸妈的专利了。 另外,有研究表明我们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文字游戏,比如猜字谜、或者拆字对联等,对中文阅读能力的提升,也有着积极的影响。因为在这些游戏中,想要给出正确的解答,就需要对汉字的组成非常熟悉。 比如,一个字谜的谜面是:家中添一口,打一个字。熟悉汉字结构的人,就会容易想到,谜面是一个“豪”字。 又比如,有一个拆字对联,上联是:鸿是江边鸟,下联则对:蚕乃天下虫。就是分别把“鸿”字拆成了江和鸟,而把“蚕”拆成了天和虫。 从专业的角度上来说,这种拆字,组字的过程,也可以被叫做一种“组块破解”。组块就是人脑将常用的思维组合在一起的过程,而组块破解,其实是一个打破思维定式,产生创新想法的过程。 这些文字游戏,不仅能够帮助我们训练阅读能力,也能发展创新思维,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真相3 一目十行违背科学规律,但多读多看确实能提升阅读速度 ![]() 前些年,“量子阅读”“全脑速度”等声称可以提升阅读速度、阅读水平的培训班大量出现,许多人都觉得,只要经过科学的训练,阅读速度就一定能提升,一目十行,甚至几分钟就读完一本书也不是梦想。 但脑科学的相关研究告诉我们,一目十行,是不可能实现的,或者说,这种“扫视”的阅读方法,并不能得到什么有效的信息。 因为我们视觉系统的特征,给阅读的行为增加了许多限制,想要读懂书上的内容,就只能以每0.2秒到0.3秒的速度,让目光跳跃,对书页进行扫描。 所以,只要文字呈现的方式不变,还是一行一行规则地展示,那我们的阅读速度就存在上限。最优秀的阅读者,速度大约可以达到每分钟400-500个(英文)单词。 那么,什么样的方法,能提升我们的阅读速度,让它更加接近这个上限呢? 这里来说一个启动效应原理。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先呈现的刺激会影响在它后面呈现的刺激的反应时间。如果两个刺激在性质、内容上存在一致性,反应时间就会加快。而如果两个刺激在内容、性质上相反,反应时间就会减慢。 ![]() 根据这种行为原理,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可以加快文字阅读速度的方法,就是先短暂地呈现文字,无论这个先出现的信息是字母还是汉字,都能加速后续文字的阅读速度。而且如果先呈现的是手写的、更难辨认的文字,那么后续的启动效应就更加明显。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如果你在阅读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之前,能够先对于书中可能提到的专业词汇,生僻语句做一番了解,阅读速度自然就会得到提升。 阅读是人类获取新信息的重要方式之一,我们一生的学习与深度思考都离不开它。 有关阅读,我们需要了解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阅读怎样帮助我们增强全脑优势,进而提升记忆力,激发创造性思维,增强学习能力?阅读能力的提升,对于我们读取各种数字、公式、模型、定理、图形、图表,甚至是编程语言、抽象事物,又会有哪些助力? 这些问题,在《脑与阅读》精读班中,都能找到答案。精读班中,《脑与阅读》这本书的译者,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神经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周加仙老师,将会和你一起,发现有关阅读的更多真相,探索科学的阅读方法,也享受阅读对脑、认知与行为带来的改变。 只有了解了脑与阅读之间的关系,才能知道如何去引导孩子完成阅读。也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才能形成深邃的思想,实现终身学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