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丰润抗战史录】杨 家 铺 战 斗!

 Loading69 2022-09-30 发布于四川
文章图片1

杨家铺村位于丰润县城北30里的马蹄山下,有600多户人家,抗日战争时期,这里属丰滦迁联合县第三总区,抗日军政人员经常在这里活动。在抗日战争接近大反攻时,这里发生了一起气壮山河的战斗,史称杨家铺战斗。

文章图片2

1944年10月16日的晚上,冀东区党委、行署和丰滦迁联合县等机关,在丰润县皈依寨召开会议,会议由区党委组织部长周文彬主持,研究开展减租减息运动问题,还听取了丰滦迁联合县各区开展“减租减息”问题的汇报。

会议将近结束时,突然接到敌人在丰、滦、迁各县大量增兵的情报,根据敌情,决定转移到杨家铺一带,准备在这里结束会议。于是,区党委、行署机关和县委、各区参加会议人员,以及两个警卫连,共500人,分别在杨家铺周围的几个村子住了下来。周文彬率两个排住在李庄子;十三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丁振军率一区队四连朱俊功等住在夏庄子;冀东区党委宣传部长吕光、特委社会部长钟子云和冀东军区十二团特二连连长刘景余率一个排住在杨家铺。

文章图片3

第二天拂晓,四野大雾迷漫,战士们正在杨家铺街心顺着街道跑步,不时有鸡啼声传来,打破了清晨的寂静。突然,夏庄子、李庄子以及附近的老百姓都奔杨家铺而来,紧接着村西头响起了一阵枪声,这是敌人趁浓雾接近了李庄子。战士们急速脱去机枪衣,端起大枪,向街西冲过去。在连长刘景余指挥下,战士们马上成疏散队形,扑向村外,占据了有利地势,立即枪声大作。敌人妄图利用大雾的掩护悄悄地包围村庄,却不料遭到一阵迎头痛击,慌了手脚,胡乱开起枪来。子弹在李庄子、夏庄子的上空飞舞着,混乱的枪声吞噬了一切。

文章图片4

周文彬急速地披衣起来,只见他非常沉着,察听着枪声的远近、疏密和方向,立即派出侦察员去探听情况。一会儿,侦察员回来报告说:“西面与敌人接触,东面、南面、北面平静无事……。”这时丁振军已率队赶到,周文彬与丁振军简短地研究了一下,随即坚决而果断地对侦察员说:“命令二连,要他们扼守阵地,顶住敌人,一小时之内不许敌人前进一步,机关干部迅速转移到杨家铺,一区队四连占据北山,给敌人一个侧击。”同时命令:“各单位马上集合,到杨家铺去!”几个侦察员分头跑了出去,周文彬同志下达命令后,走出门口,对已集合完毕的干部微微一笑:“同志们,不要惊慌,有我们两个连队在这里,敌人占不了便宜去!老乡们听干部指挥,立即疏散,机关干部准备转移。”他镇定的态度,强烈地感染着干部和乡亲,命令下达五分钟后,一队的干部和勤杂人员开始向杨家铺急进。

文章图片5

杨家铺在李庄子北3里地,四面环山,二连三排就住在这里。这时,特二连连长刘景余已经在杨家铺布置好警戒,迎了上来。见周文彬同志站在一块大石头旁边,高大而魁悟的身躯,沉着而坚定的目光给每个人带来了力量和信心,他望着西南方向,听着枪声,判断着情况的变化。

文章图片6

刘景余是杨家铺人,熟悉地形,他建议队伍向北部山地转移。经过简短的商量,大家一致同意他的意见,决定由杨家铺村北马蹄山下向皈依寨、潘家峪方向转移。周文彬同志对大家说:“大家到北山上去,在山里隐蔽,不要慌,只是一面敌情,不要紧!”于是特二连在前,一区队四连在后,保卫着干部们急进。刚出山口不远,何家营方向也传来了枪声,侦察员报告:“前面发现了敌人!”周文彬当机立断:“命令部队回返,抢占山头。”这时,马蹄山对面的东城山也发现了敌人,妄图卡住山口截击我部队。丁振军见此情况,带领一个班迅速扑向马蹄山与敌展开激战;周文彬立即带领队伍穿过山口,抢占了制高点——毡帽山;四连也占领了马蹄山西面的西城山。领导和同志们汇集在毡帽山南坡分析敌情,他们还不知道,这次敌人有计划的包围,是在接到了准确情报后,纠集了山海关、唐山和冀东几个县的日伪约四五千人,长途奔袭而来,妄图一口呑掉我冀东党政军领导机关。正在这时,从西由左家坞、从北由东、西胡各庄来的敌人,像恶狼疯狗一样,从四面包围了毡帽山。

文章图片7

敌众我寡,力量悬殊,久经战争考验的周文彬见此情景,又立即命令:“把所有文件都烧掉,彻底轻装,准备突围。”于是机要人员和干部把机密文件、粮票、钱票等一捆一捆的投入火中,全部烧毁。这时,战士们卧在山石后、坝坎上,沉着应战,干部们精简行装,擦试武器,准备决死的战斗,一双双焦虑的眼睛紧盯着山下的敌人,等待着首长的命令。

时隔不久,通讯员气喘吁吁跑来,报告说:“丁振军同志牺牲了。”同志们听了都很悲痛,周文彬愤恨而沉痛地说:“同志们,不要过分难过,情况不允许我们沉痛和追悼,要千方百计保存自己,为了复仇,为了胜利向南冲锋!”同时刘景余说:“请首长放心,我地势熟,从小在这拾柴拣粪,您就跟着我走吧!”说完,刘景余带领战士高喊:“同志们,为牺牲的同志报仇,冲啊!”刘连长一声令下,九挺机枪一齐开火,撒开一面炽热的火网,战士们一跃而起,如猛虎下山向敌群扑去。队伍跃下山峰,扑进河沟,杀开一条血路,冲出重围。当第一次冲到李庄子庄北时,刘景余见首长没冲出来,就对战士们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是什么?”战士们异口同声地回答:“保卫机关,保护首长!”“对,不怕死的往回冲,救首长!”在刘连长的率领下,机枪又开始怒吼了,扭过头来,端着大枪朝原路冲去,冲回北沟找到周文彬。刘景余说:“周主任,您怎么没有跟出去呢?这回您紧跟着我们,背也把您背出去!”周文彬说:“不要管我,你的任务是保卫机关和全体干部!”刘深知周的意思,马上答应一声“是!”于是调转枪头又组织冲锋。

文章图片8

与此同时,河沟里,干部们坚持着众寡悬殊的战斗,他们用仅有的短枪,少的可怜的子弹,只有在接近对面时才能开枪。一区队四连在连长朱俊功的率领下,猛打猛冲,只几分钟时间,敌人就死了一片。因此,敌人没敢往村里冲,向南边大路上卷回去了。当朱俊功带一部战士冲出重围时,看到好多同志没有冲出来,心里焦急不安,又冒着危险冲到沟里,背出五个伤号,他们是敌工部部长宋哲、县武委会主任李振中、军区特派员兰山、丰滦迁县长甄一鸣、四连的机枪班长神枪手白荣志。河沟东沿,二十几个民兵构成一个阻击阵地,有力地阻击着几百个敌人的进攻。我们的战士、民兵是不屈服的,一个倒下了,另一个又补上来,子弹打光了,就从周围敌人死尸上去摘,这样无数敌人死在他们手里。当第二次冲出去后,刘景余连长一看首长还是没有出来,又第二次组织往回冲,战士们早已上好了刺刀,有的只穿一件汗衫,有的干脆光着膀子,一串串大汗从战士的脸上、身上流下来,与血混在一起,分不清是血水还是汗水。当再次找到周文彬时,他已头部受重伤,躺在血泊中了。据生还者回忆,临死前,他还从牺牲的战士身上拣起一支三八大枪,向密集的敌人射击,一连打倒了好几个鬼子。

刘景余一看周文彬已牺牲,感到没有完成好保护首长的任务,万分难过,一阵心酸泪流满面。但情况紧急,又立刻化悲痛为力量,向战士们高喊:“同志们,为牺牲的同志报仇啊!”于是战士们随着一阵喊声,又冲了下去。这时,刘连长已挂花了,子弹也打光了,他命令战士们:“把所有没有用的枪支全部砸碎!”同志们只得用刺刀、枪托、拳头、牙齿与敌人展开肉搏战。敌人用十几挺机枪向他们扫射,一串子弹打进了刘景余的腹部,他倒下,后面的一个战士要来扶他,他把手一挥,坚定地朝前一指,战士们又掉转枪口扑向追击的敌人,不屈的战士又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

这次战斗,几出几入往返冲锋,谱写了一曲人民战士气壮山河的凯歌,终因敌众我寡而失利。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我党的好干部周文彬,以及丁振军、吕光、王少奇、卜庸、刘景余等430余名同志,为保卫祖国的神圣事业,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文章图片9

特委社会部长钟子云,在突围中,不幸右臂受了重伤,头部中弹,子弹从鼻梁的左侧穿出,倒在血泊里失去知觉,敌人搜查时,以为已死,鬼子走后,苏醒过来,他挣扎着爬了一夜,碰到了行署公安局李冬冶,才找来担架抬到李家沟山洞里治愈。

十二专署专员高敬之,也不幸受了重伤,但他在敌人面前不屈服、不投降,破口大哭敌人,敌人恼羞成怒,又给他补了两枪,他晕过去了,敌人以为已死,就走开了,打扫战场时,被老百姓抬走,死里逃生。

敌人走后,乡亲们含泪来到战场,抬着门板、端着热水,来抢救伤员和辨认烈士遗体。用清水轻轻擦去脸上的血迹,将伤员安全转移,把牺牲的烈士装殓起来,埋在了马蹄山下,用以寄托他们的哀思。人们永远不会忘记1944年10月17日这个悲痛难忘的日子,尤其不会忘记干部、战士们舍生忘死与敌人战斗的场面。这次突围战后,乡亲们两三天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思念亲人,缅怀英烈。

文章图片10

尽管这次战斗我们暂时失利了,但给敌人的杀伤、打击也是沉重的,让日寇、汉奸看到,我们的子弟兵和革命干部是如何的坚强勇敢、视死如归。

现在,杨家铺已建烈士陵园,一片青松掩盖着烈士的忠骨,他们在那里安息着,这里成为激励子孙后代、缅怀凭吊先烈的场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