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家铺突围战

 胜利1535 2015-10-14

杨家铺突围战

(2007-05-19 08:09:26)
标签:

战事

历史

抗日

分类: 丰润战事

    “同志们,杀回去!”连长刘景余一声令下,战士们端着大枪,扑向敌群,杀出一条血路。枪林弹雨,三进三出,周文彬、丁振军、吕光等430名官兵战死——

 

    杨家铺突围战    

 

    杨家铺位于丰润县北部山区,是个二百多户的村庄。惨烈的杨家铺突围战就发生在这里。

    1944年10月16日(旧历8月30日)的晚上,中共冀热边区特委和行署召开的“进一步贯彻减租减息会议”进行到最后阶段,因为接到日军在丰、滦、迁、遵等周围踞点大量增兵的情报,与会干部由腰带山的小岭沟村转移到了杨家铺一带,准备在这里尽快结束会议。区特委和行署机关,各县参加会议的负责同志,以及两个警卫连的战士,共500多人,在杨家铺周围的几个村子住下来。区特委组织部长周文彬率两个排住在杨家铺西边的李庄子,第13地委书记、行署专员兼军分区政委丁振军率一区队四连住在夏庄子,冀东区党委宣传部长吕光和冀东军区12团特务2连连长刘景余,率一个排住在扬家铺。

    第二天拂晓,丰润北部山区下起了大雾,日军独立混成第八旅团主力及其他部队共3000多敌人,乘着雾气的掩护从四面向我军进驻的几个村子包围过来。

    当时住在李庄子的特务2连的战士正在出早操,首先与敌人交上了火。

    住在村子里的与会干部迅速地集合起来,村里的民兵也扛着枪集中待命,老乡们纷纷走出家门,准备按村干部的指挥行动。

    区特委组织部长周文彬已经穿好衣服,背起手枪。通讯员报告说:“村头发现敌人,已与我接火。估计敌人有几百人。”

    周文彬命令说:“命令2连,顶住敌人。通知机关迅速向杨家铺转移。”

    周文彬下达完命令,就马上走出门口,命令已集合完毕的干部们向杨家铺火速转移。

    这时,特2连连长刘景余,已经在杨家铺布置好警戒,迎接周文彬等同志的到来。

    丁振军同志也把队伍从夏庄子拉了出来,向杨家铺迅速转移。500多人的队伍很快集结在杨家铺村北的山地里。

    刘景余是杨家铺人,熟悉地形,他建议队伍向北部山地转移。经过简短的商量,大家一致同意他的意见,决定由杨家铺北马蹄山下向皈依寨、潘家峪方向转移。

    特2连在前,一区队4连在后,保卫着干部们转移。

    刚出山口不远,就听见前方何家营村方向也响起了枪声,紧接着,通讯员报告说:“前方发现了敌人。”

    周文彬当机立断,命令部队立即回返,抢占山头。队伍马上转头向回转移。

     这时,马蹄山对面的东城山也发现敌人,敌人妄图卡住山口,截击我方部队。

    走在前面的丁振军同志对周文彬说:“老周,情况紧急,我带队占领马蹄山,你们迅速通过。”说罢,一挥手,带着一个班,如讯雷闪电,扑向马蹄山,与敌人展开激战。

    周文彬同志立即带领队伍穿过山口,抢占了制高点——毡帽山。四连也占领了马蹄山西面的西城山。

    情况非常危急,毡帽山周围都布满了敌人,只有北面的马蹄山和西城山,在我们手里,正在与敌人激战。

    周文彬同志、吕光同志和区特委秘书长马宗周同志,军区卫生部长王少奇同志,特2连连长刘景余同志,以及行署的领导同志们,汇集到毡帽山南面的山坳里。

    他们当时并不知道,这次敌人是接到了准确的情报,纠集了山海关、唐山和冀东各县的鬼子,采用长途奔袭的战术,妄图一口吞掉我冀东党、政、军领导机关。

    周文彬同志对大家说:“看起来,这是敌人有意图的奔袭,兵力超过我们十几倍。我们不能固守,只能突围。北部山区地形对我有利但敌人显然估计到了这一点,派了重兵堵截,往北向潘家峪方向突围显然不行了。目前只有一条路,就是由毡帽山南面下干河沟,重新打回李庄子。估计敌人已经把全部兵力集中到杨家铺,只要冲出包围圈,就是我们的天下。”

    虽然形势万分严重,周文彬同志仍然很镇定,用平常讲话的语气,不慌不忙地分析着敌情。大家一致同意他的分析。

     正要开始行动,一个战士气喘吁吁得跑来报告:“马蹄山失守,丁振军同志在战斗中牺牲,西城山的四连已三面被围,正在反击。”

听后大家不由得一起流下眼泪。丁振军同志,从1935年入党开始,就为抗日战争奔波劳碌,足迹踏遍了冀东大地,经历了无数艰难困苦,年仅31岁,就成为冀东区独当一面、胆识过人的好干部,深受群众爱戴。而今,风华正茂,英睿当年,不幸殒命,谁能不悲?

    周文彬同志擦掉眼泪,激动得说话有些哆嗦:“同志们,时间不允许我们哀悼。擦干眼泪,化悲痛为力量。烧掉所有的文件,彻底轻装,准备突围。”

机要员们把一叠叠重要文件投入火中;搞财经工作的同志,把一捆捆的边区货币投入火中;由抗大分配来的学员们,把自己珍藏的日记,少得可怜的书籍投入火中。

连长刘景余下达命令开始突围,九挺轻机枪一齐开火,撒开一片炽热的火网,战士们一跃而起,向山下的敌群扑去,杀开一条血路。干部们互相搀扶,互相鼓励,越过沟沟坎坎,蹚过没膝深的泥水,用手中的短枪边射击边前进。

    宣传部长吕光,冲在干部队伍的前面,他右手提枪,左臂挽着爱人喻芬,一边冲锋,一边鼓励身旁的同志。突然,一颗枪弹射进他的右臂,喻芬惊叫一声,要给他包扎,他却一把甩开喻芬,把枪换在左手,边射击边冲锋。又一颗子弹打过来,他身子摇晃一下,倒了下去。鲜红的血,从胸口汩汩地流出。喻芬俯下身去,撕下一只袄袖为他堵住伤口,呼唤着他的名字。他微微睁开眼,严厉地说:“跟上队伍,前进。记住,在我们流血的地方,将长出茂密的庄稼。”说罢,合上了双眼。喻芬弯下腰,要把他背起来前进。不幸的是又一颗子弹飞来,打中了她的胸部,她用尽最后地力气,向同志们高呼:“同志们,前进——”与她亲爱的丈夫一起牺牲了。

    战士们终于突破火网,杀出了重围。然而,潮水般的敌人又蜂拥而来,堵住了缺口。雨点似的子弹,把大部分干部压在沟底。

    连长刘景余率领战士冲出敌人包围圈后,却发觉大部分干部没有跟出来。他站在一块石头上对战士们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是什么?”战士们异口同声地回答:“保卫机关,保卫首长。”

    他果断下达命令:“杀回去!”

    战士们端着大枪,朝原路冲去。

    河沟里,干部们坚持着众寡悬殊的战斗,他们用仅有的短枪,少得可怜的子弹,把敌人放近了,一个一个地收拾。

    河沟东沿,20多个民兵,构成了一个阻击阵地,有力的抵抗着几百个鬼子的进攻,一个倒下了,另一个补上来,子弹打没了,就在周围鬼子尸体中去捡。这些淳朴老实的农民,手里没有精良的武器,也没有经过这样大的战斗,然而,在保家卫国的战场上,却表现出了惊人的勇气与镇定。

    鬼子从四面八方,朝着河沟紧逼。

    周文彬同志马上收集队伍,布置阵地,准备作最后的抗争。这时刘景余率领战士们又冲了进来。他快步跑到周文彬面前:“周主任,我们又冲进来了。周主任,这回您紧跟着我,背,也要把您背出去。”周文彬说:“你的任务是保卫机关和全体干部,不是我一个人。赶快组织冲锋,我还是最后一个。”

    刘景余深知首长的脾气,只好又去组织突围。

    第二次突围开始了。战士们奋力冲锋,敌人也加紧进攻。

   当战士们冲到沟口时,几发迫击炮弹落在机枪阵地上,机枪被炸飞了,前面的战士全部牺牲。

    日军军官挥舞战刀,驱赶着士兵蜂拥而来。十几挺歪把子机枪向我方队伍扫射。

    大部分战士冲了出去,有20多个战士和干部倒在血泊之中。大部分干部队伍又被压回沟底。

     日军一步步进逼,我们的队伍在收缩、靠拢。在后面带领几个战士担任掩护的周文彬同志,捡起牺牲战士的一支三八枪,来回穿梭,选择地形,组织队伍。他向全体同志发出了庄严的号召:“同志们,用你们所有的武器,打完最后一颗子弹。共产党员从来不知道什么是屈服!”说着,他举起三八枪朝敌人射出了仇恨的的子弹。

    周文彬,朝鲜人,7岁随父亲来到中国,在通州潞河中学毕业后,参加了共产党,开始了革命斗争的生涯。在开滦煤矿,在冀东平原,他组织工人罢工,领导农民暴动,在艰苦的环境中坚持斗争,发展党的组织,受到乡亲们的衷心爱戴。

    十几个鬼子发现了周文彬,向他包抄过来,他们显然发现他是个“大官”,要活捉。周文彬端起大枪,连着射倒了两个鬼子。这时一颗子弹飞来,打中了他的头颅,他眼前一黑,跌倒在地…… 这位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把生命和鲜血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

    此时战场上的枪声已不像先前那样紧密。干部战士三五一组,各自为战,他们互相提醒着留下最后一颗子弹。有的已把打空的手枪深深插入泥里,紧紧攥着唯一的一颗手榴弹,等待最后时刻的来临。日军军官轰羊似的赶着士兵们向前进攻。就在这时连长刘景余率领战士们又一次杀进了重围。

    敌人立刻乱了阵脚,四处逃命。干部战士们纷纷向这支队伍靠拢。刘景余大声喊着:“周主任!周主任!”他在一个受伤干部的指点下,找到了周文彬同志的尸体,单腿下跪,泣不成声:“周主任,我没有完成任务阿?”。

    这位以勇猛善战闻名的连长,素以铁石心肠自命。他自幼失去双亲,靠大哥讨饭养活,17岁就参加了八路军,在战场上勇猛如虎,屡建战功,使敌人闻风丧胆。所以,被提升为冀东军区装备最精良的特务2连连长,这次军区首长把保卫机关的任务交给他,并让他特别保护周文彬同志,严厉的指出:“周在你在。”而今,周文彬同志牺牲了,这位只知有党不知有他的战士,痛不欲生。但是,他想到周文彬同志最后的指示:你的任务是保卫机关和全体干部,而不是我一个。他擦干眼泪,站起身,声音嘶哑地说:“同志们,把没用的枪支砸碎,准备突围”。

    9挺轻机枪,砸碎了7挺,战士们把全部子弹集中起来,交给了机枪排长李春。当时,每个战士只有25发子弹,这半天的战斗,已经打的差不多了。

     刘景余一把夺过一挺机枪,对机枪排长说:“李春,我们两个开路。为了突围的胜利,谁倒下也不许搀扶,机枪一刻也不能停。”

     李春,这位从小跟着刘景余当通讯员的年轻排长,嗓子哑的说不出话了,只把机枪一顿,庄严的行了个军礼。

     第三次突围开始了。

     刘景余和李春用两挺机枪开路,喷吐出密集的子弹,扫倒了无数的敌人。战士们紧跟着自己的连长,不顾生死向前冲去。

     日军重新集结了兵力,从四面八方死命的冲来,要最后消灭这只队伍。

     战士们用刺刀、用枪托、用拳头、用牙齿、用他们的青春生命,与敌人展开肉搏战,在敌群中趟开一条血路,以不可阻挡的气势,迅速的冲到沟口,敌人更加疯狂,十几挺机枪不停的扫射。

     一串子弹打进刘景余的腹部,他一个踉跄倒了下去。李春继续扫射,大步前进。

    队伍后面的一个小战士,要扶起刘景余。他一把推开小战士,坚定的朝前一挥手,又掉转枪口,朝着后面的追敌猛扫。小战士挥泪冲向前去。

    队伍冲出去了,枪声渐渐远去,大批的敌人包围了刘景余,他趴在地下,忍着阵阵剧痛,向敌人射击。子弹打光了。敌人从地上爬起来,向他包抄。他猛地站了起来,用惊人的毅力,一下摔断了机枪,右手捂着腹部,眼角淌着血,昂首挺立,高呼:“司令员,我没有完成任务。”在一串枪声中,慢慢地倒在家乡的土地上。

战斗从清晨打到下午才结束。

这次突围,是我军在华北战场上一次损失很重的战斗。有430多名中干部、战士壮烈牺牲。打死打伤敌人300多人。100余名干部、战士冲出重围,在迁安马蹄峪集结。他们发出了惊天动地的誓言:踏着烈士的血迹战斗,为战友报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