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与人交往时,如何使双方保持心情愉快?

 黄小哲读书 2022-09-30 发布于江苏

以前读叔本华的书,看到这么一句话:

随意地和不必要地以不礼貌的方式对待别人而因此与人解下怨仇,就犹如自己放火烧掉自己的房子一般的疯狂。

当时我觉得他这话说得有点儿危言耸听了,今天看到一个关于嵇康的故事,才发现叔本华这话是饱经世事之后的真诚之语。

1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政治混乱,当时有一些知识分子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他们经常饮酒唱歌,狂放不羁,其中最出名的就是“竹林七贤”,嵇康也是其中之一。

嵇康品行高洁,文采飞扬,学识渊博,在当时就有很多粉丝。众多仰慕嵇康的人中,有一个叫钟会,熟悉《三国演义》的应该知道这人。

话说钟会写了本书,想请偶像嵇康看看,但是又担心对方看不上自己。于是,他想出一招,趁嵇康不在家的时候,将自己的书悄悄扔到他家里边。嵇康知道此事是钟会所为,但是无动于衷,钟会没办法,只好登门拜访。

钟会来到嵇康家里,发现他正在打铁,连头也不抬一下,压根不招呼自己。钟会感到非常尴尬,只好走人。这时候,嵇康开口说话了:“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答:“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

钟会这人本来就是个心胸狭窄的小人,在嵇康那里遭此冷遇,从此怀恨在心,欲置对方以死地。后来,钟会找到机会在晋武帝司马昭面前进谗言,罗织罪名,嵇康被判死刑。据说,当时有三千太学生上书为嵇康请命,请求不要杀害他,可他最终还是遇害了。嵇康临死之前,神色自若,弹奏一曲《广陵散》,哀叹到,《广陵散》从此绝矣!这一年,他才40岁。

看到这个故事,真的令人感叹不已。嵇康之死,固然与当时的政坛黑暗有莫大关系,另一方面,也因为他做人缺乏基本的礼数,得罪了人。

试想,如果你到别人家拜访,对方连看都不看你一眼,你心里会好受吗?钟会好歹也是一个大官,连我们这种普通人都接受不了这种待遇,更何况是这种有身份的人呢?

2

我猜想,嵇康自视甚高,个性孤傲,不大看得起钟会,所以才有如此举动。但他因此得罪一个有势力的人,实在不太划算,别人到你家里,最起码的礼貌还是得有的。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礼仪之邦”之称,特别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礼数。但是凡事过犹不及,繁文缛节也束缚了很多人的身心,流于虚伪。于是,有人就开始批判礼教。

但是从嵇康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与人交往的时候,最起码的礼貌还是有必要存在的。孔子就说过,“不知礼,无以立也。”意思是说,不懂礼仪,就没办法在社会上立身行事。可不是吗?嵇康不屑于儒家的“克己复礼”,以致得罪小人,连命都丢了。

所以,叔本华就提出建议:

礼貌的言行就像假币,在使用假币时也吝啬、小气就是不智的表现,而慷慨施予则是聪明的做法。

叔本华写出这话的时候,已经是老年了,是发自肺腑,根据切身的经验教训得出的结论。他也是个很有个性的人,年轻的时候心直口快,遭到别人的孤立和打压。老年叔本华,回首岁月,开始强调保持礼貌的重要性。

假币这东西,没有多大价值,支付给了别人,自己牺牲不大。礼貌的言行也是如此,以礼待人,不会有多大损失,但有时候却可以化敌为友,使双方都能心情愉快,何乐不为?

3

叔本华强调礼貌,是从人与人之间的利害关系来说的。每个人都有一张属于自己的面具,至于这张面具是令人喜爱还是惹人讨厌,就看我们的表现了。

不要觉得这是虚伪,嵇康的故事告诉我们,礼貌有时候可以保命呢。

现在社会,虽然不至于像嵇康那样,因为缺乏礼数而遭杀身之祸,但是礼貌的言行可以帮助我们避免与人发生冲突。君不见新闻里,有人在地铁上因为抢座位而大打出手,还有人开车上路,一言不合而相互扭打在一起。如果其中任何一方运用礼貌和友好,像孔子说的那样“克己复礼”,这种冲突事件就可以避免了。

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克己复礼”,人与人之间就会变得和谐很多,社会也会更加美好。

礼仪,不仅仅是一种人际交往的技巧,更是一种社会秩序,一种生存规则。掌握了这种规则,并能够在生活中实践运用,可以减少烦恼,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烦恼,我们的生活就会轻松很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