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是如何学中医的

 莫为天下先 2022-09-30 发布于湖南


好几个人问我读了哪些中医书?羡慕我把身体调理得如此满意。其实这个并不难,每个人都可以做到。今天整理了一点学中医的想法和方法,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学中医的契机,我也说过很多次了。出生农村,家境一般,22岁大学毕业后就拼命工作,努力挣钱,等到30岁有房有车的时候,身体已经垮了,下定决心养好身体。十年前的中医还不像今天这样遍地开花有各种培训课程,也许是我不知道有吧。中医完全靠自学,没有老师教。胆子大,心够狠,神农尝百草似的试过很多中药。

黄帝内经是看过的,但是看不明白,艰涩生僻,真心看不下去,索性不看了。伤寒论是从头看到尾的,完全是硬着头皮看下去的,放下书就忘了到底看的是啥,现在脑海中对它是一点痕迹都没有。

中医书还是得找能读的下去,读的进去的,要不然读了有什么用呢?

多年前我读的进去的是罗大伦博士的书,从此慢慢的走上了中医之路。后来又读了陈允斌老师的全套书籍。其他中医书也都读的零零碎碎的。

这样算起来,系统的书读的不算多,虽然不多,但就这点三脚猫,也把自己的身体调理到现在这样了。

看了我很多文章,你可能发现,我用的方子现在多以顺时生活中的方子为主,很常见,但我常常将这些方子重新排列组合,极具针对性的调理身体,效果就很惊人了。

要想达到这样的效果,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要理解中医的底层逻辑,也就是阴阳五行学说和藏象理论。

根据很多人对身体的咨询留言,我发现,她们不太清楚到底用什么方子来解决自己身体的症状。这个问题的本质原因在于,她们对自己身体的阴阳气血状况不清楚。

而要想精准的了解并快速调理好自己的身体,阴阳五行学说和藏象理论这种中医的底层逻辑都是绕不开的。

现在很多中医公众号和书籍、文章都在讲这些基础理论,我就不用一一赘述了吧。

学习阴阳五行和藏象理论时,切记不要把它们想象得多么高不可攀,一定不要束之高阁,要将这些学说、理论和自身紧密结合,将自身状况代入到这些学说理论中。

如果你手边有这样的书,没有也没关系,在网上随便找些自己能看的进去的文章,把自己当模特,将中医基础理论在自己身上一一精确分析。我当时学习这些理论的时候,就是通过百度各类文章搞懂这些基础理论的。

比如阴阳气血心肝脾肺肾等,用中医理论一一详细分析,自己处于何种坐标?四季更替,自己身体的各种状况是如何变化的?以及作为女生,各种生理活动,对自己的阴阳气血又是如何影响的?等等

至于分析的方法,最精确的当然是脉象,但这对我们这样仅靠读书学中医的门外汉而言,太高端了,所以我对自己的这些分析,一是通过舌相,二是结合长期对自己身体的各种观察。基本上能对身体状况的了解八九不离十。

当对自己的身体有了非常细致的观察,非常精确的了解,仿佛是对自己的身体建立了庞大的数据库,这种数据库包含了四时变化、生理变化中阴阳、气血、寒热、心肝脾肺肾的各类情况。比如现在的我,对自己的身体的各类情况了如指掌,一旦身体出现状况,就知道该用什么药,应该怎么解决了。

到了用药这一步,就需要了解各类中药的药性。这个中药是治疗咳嗽的,那个中药是治肾虚的,看多了,大致药性自然就会知道。当你想用具体方药解决自己问题的时候,直接百度去查询下就可以了。查出来的信息,我关注的有2个,一是性味归经,二是功效。所谓性味就是这味药的寒热温凉和哪种味儿,归经则是这个中药到底在哪里发挥作用,有点类似于靶向吧。性味归经共同决定了这味药的作用点以及是通过寒热哪种性质发生作用。

同类的药,我也常常做一个表格,性味归经和功效的异同一目了然。常常看我文章的,对这样的表格应该不陌生。也有网友问过我,文章中的表格哪里来的,就是自己统计用来学习的。

我读过写中药比较好的书是唐略的《思考中药》,作者有较深的中医功底,将中药的性质写的很深入。另外本草纲目我觉得一般,书中的内容基本等于百度查询出来的信息,没啥让人耳目一新的观点。


当你对中医的底层逻辑认识的很深刻,对身体各类阴阳气血心肝脾肺肾也了解清楚后,即使是功效一般的中药,也能化腐朽为神奇。有点类似于武侠中,飞花摘叶也能伤人。

这个时候,去用顺时生活的食方,就能在四时变化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体质,针对性调理,成功的概率和速率都会加大。

最后,我简单总结下我学习中医的方法:

了解中医的底层逻辑,学习阴阳五行学说和藏象理论理论等
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运用舌诊和长期对自己的观察
了解各类中药的药性,关注性味归经和功效

听说今年是顺时日历的最后一年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