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向死而生,活出生命的精彩

 思想者札记 2022-09-30 发布于北京

思想者札记——关于自然、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期望为读者提供一个精神家园,大家思想碰撞、心灵互动一、三、五 晚上20点发布3原创文章,欢迎投稿敬请关注、阅读、分享、评论!




死亡是每个人都必须面临的问题,但许多人不愿意谈论死亡。其实,人从一出生就面临着死亡,我们过的每一年、每一月、每一天、每一小时,甚至每一分钟,都是在向死亡迈进,从这个意义来说,人生就是“向死”的过程。

古希腊哲学家、无神论者伊壁鸠鲁Epicurus,公元前341—270年)认为,人的痛苦之一来源于我们对死亡的恐惧。这一点我非常认同,记得10来岁时,当我第一次意识到人会死的时候,心里的那种隐隐作痛至今难以忘怀。有时我们会骂一个人贪生怕死,其实,“贪生怕死”恰恰是人的本性。古往今来,有多少人曾梦想长生不老。

一些人无法理解人死后到底会去哪里,是否有来世,灵魂是否不朽;一些人焦虑于死后个人世界的彻底灭失(nothing),烟消云散;而另一些人则为死亡的不可避免焦灼不已,叹人生转瞬即逝。

毫无疑问,宗教安抚了许多人对死亡的恐惧,因为信徒们相信来生和灵魂不死,如佛教有六道轮回、基督教有天堂与地狱,等等。苏格拉底认为灵魂不朽,他寄希望于死后与志同道合的人们形成永恒的团体,一起分享对真理的研究。在这样的信仰中,苏格拉底获得了心灵的慰藉。

上帝是否存在、灵魂是否不朽,这是无法证明的问题,而唯一的选择是信与不信。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思想家布莱士·帕斯卡(Blaise Pascal1623—1662)有一个著名的“上帝之赌”,他把关于上帝是否存在的争论形容为一场赌博,理智无法决定,唯凭抉择。

帕斯卡认为,如果把赌注下在上帝存在这一面,赌赢了就赢得了一切,赌输了却一无所失。相反,如果赌注下在上帝不存一面,要么下地狱要么没事。怎么看都是信比不信的好,如果一个人是趋善避恶的,他就应该信上帝。

伊壁鸠鲁则坚信,不存在所谓的神,人的灵魂将随着身体的死亡而消失殆尽。我们也不需要害怕神,所谓的神只是人类用来顶礼膜拜,以此获得内心平静与现世洪福的泥菩萨而已。

对待神和死亡的观点,决定了一个人面对人生一切问题的答案。把希望寄托于来生,相信灵魂不死,这种方式安抚了许多人对死亡的恐惧。但是,在我看来,那就像是绕着死亡白跑了一圈——死亡被否认了,死亡不是最终结局,“死亡”不死。

我认为,哲学应该帮助灵魂摆脱痛苦,正如医学用于治疗身体疾病一样,哲学的目的应该使人建立理性,从而摆脱对死亡的恐惧。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一书中,用理性的推理详细地讨论了死亡的概念,并最终对人如何面对无法避免的死亡给出了一个终极答案:生命意义上的倒计时法——“向死而生”。

我们每个人都是自由的,也是孤单的。我们偶然进入了这个冷漠的宇宙之中,终有一死。每个人死后在分子水平上又将重新成为自然的一部分,重新为未来的世界添砖加瓦。我们所做的一切注定会被遗忘,试图留下个人的名声和财富总是徒劳无用的,一切都会转瞬即逝,无常无往。

我们只有去领会、真正领会人的处境——我们的有限性、那短暂的生命之光,我们才会去珍惜生命,享受每个独一无二的当下,也可以由此培育和完善我们自身,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乃至对全人类的悲悯之心,从而享受生命的喜悦。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而直面死亡,人生反而会丰富起来。直面死亡实际上能驱散愁云,使你心胸开阔,活得更幸福。蒙田说过,我们的房间应该有一扇可以俯视墓地的窗户,那会让一个人的头脑保持清醒。面对死亡,正确的方式不应该是恐惧,而应该是感激,感激我们拥有生命,活出生命的精彩。

既然我们终将死去,那么应该怎样去生活呢?我们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尽可能多地去体验,让生命包含尽可能多的内容,让人生充满意义。欣赏大自然之美,和朋友、家人快乐地生活,把爱带给别人,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等。只有这样,也只有这样,才能死而无憾。

欢迎大家提问、留言、评论、转发!

● 共情:打造感动人心之品牌营销的关键

 两次转换赛道,汉朝为何没能摆脱衰亡的命运

● 终极之问:弗洛伊德和路易斯的信仰之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