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泾花灯的渊源 | 海派城市考古新发现

 黄之中 2022-09-30 发布于上海

请大家注意个人防护,不扎堆、不聚集,

做到防疫“三件套”,防护“五还要”。

朱泾花灯、船子诗词、吴韵古琴、庙会、戏曲等文化传汉唐、吴越之风韵,构建了独特的江南地域文化。

图片

朱泾文化中心主任高曙辉说:花灯,作为中华习俗的一个文化符号,数千年来传承发展绵延至今。而“朱泾花灯”,被誉为民俗文化的“活化石”,从古传来,生生不息,亮于盛世,一灯独秀。 作为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立足于千年古镇朱泾,历经千年传承与创新发展,必将在上海南郊的土地上,焕发更加夺目的光彩


01

古上海的中心枢纽

古代上海有三泖(上泖、中泖、下泖)。朱泾西部处于上泖,早在4000年前,就有先民栖居,风景秀丽、生态优美。

图片

▲朱泾镇曾是安国将军朱治的封地

据明代《云间志》和清代《金山县志》记载:从三国初时,吴将朱治因功初封地就是朱里。朱治是东汉、三国时期吴国武将。早年随从孙坚、孙策征伐,又辅助孙权,孙权拜他为安国将军。因以朱得姓,又是水乡泽国,故称朱泾。

图片

朱泾镇西的秀州塘,在宋元时期就已是华亭通往秀州的水驿道

作为早期上海西南地区的四大古镇之一,朱泾镇的崛起一靠水运便利,二靠棉纺织业贸易。朱泾镇水运便利,是因为地理位置独特:西通三泖,南达嘉兴,历来为往来要冲。镇东的掘挞泾,北通泖港、张泾、黄浦等地,多漕船往来,且皆停泊于此。所以,自古朱泾被当作上海通往江浙的门户。尤其是,当明清棉纺织业生产贸易兴起后,朱泾更是处于中心枢纽的位置

02

汉唐遗风、吴越之韵

千年以来,朱泾人一直受汉唐文化、吴越文化的浸润,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图片

复旦大学教授陈尚君称,船子和尚在上海早期文化传播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是“上海文学史上不能不提到的重要诗僧”

唐代,达摩第九代再传弟子高僧船子和尚在朱泾泛舟、作词、授徒,留下的《拨棹歌》,是全国仅存的两部唐朝词集之一,轰动天下。

图片

▲朱泾历代进士累计达三十八人之众,画家、诗人更是多达四十多名

明初,中书舍人朱寅题写紫禁城牌匾,成为中国第一个因书法好而做官的人。明清时期,苏松画派首领赵佐,“云间三诗人”等名人雅士,享誉海内。

图片

▲在民间,更有朱泾花灯、船子诗词、吴韵古琴、庙会、戏曲等文化传汉唐、吴越之风韵,构建了独特的江南地域文化

03

“最上海”的灯

“朱泾花灯会”,又称“莲花灯会”,是上海金山及周边地区民众以庆祝节令、酬神娱人为内容,以花灯展示、民俗表演、民间扮玩为载体的民俗文化活动,被誉为民俗文化的“活化石”。它起于唐代,于明末清初发展至顶峰,冠绝江南,名震天下。

图片

▲每逢灯会,朱泾各村落,以家族成员为主,自组花灯队,或行街,或跑灯,进村入户表演,十里八乡,争相观看。在历经千年的演变和完善后,约定俗成,延续至今

人们可以从一些极富于传奇色彩的传说中探得其发轫之初就已动人心旌的原始风貌。在一些重要节日和庙会、祭祀、祈神、嫁娶、生育等社会生活的诸多场合,朱泾人民“悬灯” “送灯”“抢灯”,处处可见熠熠生辉的灯影。

图片

翻开朱泾县志,“街市结棚张幕,悬灯挂彩,金鼓管弦,火树最盛,游人往往达曙为常”“立春后放风筝,夜以灯爇烛悬线而升,有烟火飞如繁星”之类的记载触目皆是

图片

▲随着时代的发展,朱泾花灯不断融入更多的文化元素,与民间舞蹈、民间音乐、民间美术等其他门类的艺术融合交汇,到明清之际,达于鼎盛,不但题材极其丰富,种类极其繁多,形制也越发复杂,活动形式更是层出不穷,一时竟冠绝江南,声闻天下

时至今日,朱泾镇把花灯作为珍贵的民间文化遗产,将花灯文化种入乡村、社区和学校,形成“人人爱花灯,人人跳花灯”的独特风景。如今,在元宵、中秋等节日,朱泾再现“千门灯火依如昼,月影阑珊醉珠溪”的节庆景观。自2012年以来,朱泾镇连续举办“花灯节”,成为百姓翘首以盼的本土节日。2015年,“朱泾花灯会”被列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8年,朱泾镇连续获评上海市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海派寻踪


01|东林寺

朱泾镇东林街150号

图片

▲东林寺的秋日颇有诗意

东林寺始建于元至大元年(1308年),相传是杭州灵隐寺的姐妹寺。东林寺以“佛是一座山,山即一尊佛”为建筑特色,千佛门、善财童子、千手观音像创造了三项基尼斯纪录,连同上海单体最大的佛教建筑,让这座古寺笼上不一般的魅力。

02|船子缘公园

朱泾镇城中路(杨家桥北侧20米)

图片

▲船子缘公园因纪念唐代高僧船子和尚而得名

公园微缩了落照湾、钓滩、法忍寺等朱泾历史上的景点,有船子殿、船子钓滩、寒山阁、齐已轩、竹深堂等,让人不由对朱泾的渊源心生遐想。园内遍布林木,浓荫依垂,39首船子和尚拔棹歌石刻散落于各处草间,禅韵悠然,超凡脱俗。

03|代泾村朱氏船舫

朱泾镇待泾村

朱泾镇域内水系较多,极具江南水乡韵味。2016年初,朱泾镇待泾村里的蔡家楼河道里发现了七根石柱子。经上海市文物局、文物保护研究中心专家多次进行实地勘查后,初步确定遗址为一处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清代水下文化遗产——古船舫。

图片

▲船舫是江南水乡特有的一种建筑类型,通常的建筑形式为石柱上架梁盖棚,船只停靠在船舫里,避免遭受风吹雨打。专家说,这个船舫是朱家的停船码头

经国内多位文物考古专家现场论证,已确认待泾村船舫为江南地区一处罕见的古代船舫遗址,也是上海首个经正式发掘、与水下文化遗产密切相关的半淹没遗址,具有重要历史价值。

04|花开海上生态园

朱泾镇待泾村秀泾6060号

图片

▲上海大花开海上生态园花开海上生态园被誉为上海最大花海主题生态园

整个园区以“水”为魂,利用“溪流、小桥、小岛、丘陵”等设计元素,分为四季花海园、梅花园、樱花海棠园、秋色园,营造“花开海上、水漾花影”的浪漫景致。唐风宋韵的建筑风格和风光旖旎的自然景观交融,江南水乡风情尽显其中。


|海派城市考古新发现|
本期主题x朱泾华灯的渊源 |专家推荐x高曙辉(朱泾文化中心主任)|撰稿x周祺珺 |图片x朱泾文化中心xi金山 |新媒体编辑x周祺珺|

特别声明

由于条件所限,可能出现未署名的原创图片或文字,在转载之前无法与权利人联系授权及稿酬事宜。热忱欢迎权利人与编辑部联系署名授权、稿酬等事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