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宫里“未亡人”的生活:皇帝的女人们都去哪儿了?

 笑谈人生iavo6h 2022-09-30 发布于河南

之前做直播时,有观众问过清代太妃嫔的生活问题,当时我也做了简单的回答,看到不少观众对这个问题都比较感兴趣,那我们今天就专门做一集,来跟大家谈谈清代太后和太妃嫔们的生活处境。

我们先来谈太后。

从宫廷内部而言,太后是宫中地位最尊之人,这个我们之前也提到过。作为皇帝的母亲,当然这个母亲可以是皇帝的嫡母(就是先帝的原配),继母(先帝的继配,但也被先帝封为皇后了),或者是生母(先帝的妃嫔,但作为生母,新皇帝即位后归立即尊其为太后),这三种身份。

因此有的朝代,可能是有多位太后同时并存的。比如我们讲孝庄专题时就讲过,顺治朝是有两位太后,分别是皇太极的元后孝端后(也是孝庄的姑母)和顺治帝的生母孝庄后;

康熙初年则有三位太后同时健在,其中孝庄是作为祖母辈的太皇太后,还有顺治的继后、也是孝庄的侄孙女孝惠太后,以及康熙的生母孝康太后。同治和光绪两朝也都有慈安和慈禧两位太后。

图片

其他朝代就只有一位或者没有太后了,就是皇帝即位时嫡母、生母都已经去世了。比如嘉庆皇帝,由于父亲乾隆比较长寿,嘉庆即位时,他的嫡母、继母和生母都去世了,就没有太后可以奉养,还好头三年有父亲这个太上皇健在,供他来向天下展示自己的孝道。

说到孝道,的确,太后的存在对于一个成年的、能够自己打理朝政的皇帝而言,最首要的意义就是向天下展示孝道。

中国传统社会“以孝治天下”,皇帝的孝道是为天下人做表率,不管实际关系怎么样,对外界展示的都是对太后的至仁至孝。这一点我们在讲乾隆与母亲孝圣太后的关系时已经谈过了,其实做得最极致的还不是乾隆,道光更甚。继母孝和太后74岁崩逝,69岁的道光帝不顾大臣的劝阻,“居丧哀毁”,由于过分伤心,一个月后就崩于太后丧次。

另外,清朝只有一位女性,既不是前朝皇帝的皇后、也不是当朝皇帝的生母,而被尊为太后的,那就是道光帝的静妃,也就是恭亲王奕䜣的生母。

道光帝在世时曾册立过三位皇后,第三位皇后也就是咸丰帝的生母去世后,没有再册立皇后,只晋封静妃为皇贵妃,打理六宫事务。当时由于咸丰帝奕詝才十岁,也交给静妃负责抚育。

咸丰帝即位后,感于静妃对自己的抚育之恩,尊她为“皇考康慈皇贵太妃”,经常前去问安,像孝顺母亲那样孝顺这位皇贵太妃。到咸丰五年,皇贵太妃病笃,咸丰尊封她为“康慈皇太后”,9天后这位新晋太后就去世了。

咸丰之所以破了祖宗家法,将既非前朝皇后、也非本朝皇帝生母的太妃晋封为太后,据说是奕䜣在中间做了手脚,逼迫咸丰帝不得不尊静妃为太后。这个咱们以后有机会再给大家细讲。

总之,从入关到灭亡,清朝共有11位太后,其中5位是由前朝皇后尊为太后,这里面包括2位嫡后和3位继后,5位因是本朝皇帝的生母被尊为太后的,再加上奕䜣的生母这一位“双非”太后。

一般而言,皇帝一即位,就要给太后上尊号,在位期间遇有重大庆典,再给太后上徽号。

尊号、徽号、谥号这几个概念,可能比较容易引起混淆,我们就借这个机会来给大家梳理一下。

就清代后宫而言,尊号就是指“皇太后”这个名号。新皇帝即位,上一朝的皇后就不再是皇后,要尊为“皇太后”,这个尊前朝皇后、或者新帝生母为“皇太后”的过程,就是上尊号。

上完尊号之后,遇有庆典再给太后上徽号,当然最首先的庆典就是皇帝登基了,所以有时候上尊号和上徽号是同时进行的。

徽号一般是先上两个字,以后遇有其他庆典,比如太后的大寿或者战争的胜利,都会给太后上徽号,以示“归美于尊亲”。这样就会导致太后的徽号越来越长,我们在讲孝庄的时候曾经说过,清代太后徽号最长的就是她了,徽号达20个字,基本上把能用的美好的字都用上了,后来乾隆给母亲只敢加到18个字,慈禧排第三,16个字,都不敢超越孝庄。

徽号是生前就使用的,比如慈禧和慈安就都是徽号,她们在世时就被称为“慈禧皇太后”和“慈安皇太后”,即便后来徽号加得很长,除非特别正式的文献中,一般都只称前两个字,比如孝庄就称“昭圣皇太后”、乾隆的生母就称为“崇庆皇太后”。

最后来看谥号,谥号是死后赐予的,和徽号一样,一般也是先给两个字的谥号,清代皇后谥号的首字都用“孝”字,所以只要再选一个比较符合皇后德行的字就可以了。“孝庄”就是谥号,我们之前说过一些影视作品中,孝庄还活着的时候就这么称呼她,确实是不对的。

初次上谥号之后,每逢新皇帝即位,都会给前朝皇后再累加两个字的谥号,时间久了这个谥号也会变得很长。但不论多么长,谥号的最后一个字都是丈夫的谥号,这才成证明皇后身份的正统性。

清代除了废后不给谥号,另外就是董鄂妃虽然被顺治追封为皇后,但顺治死后,皇室并没有给董鄂妃系上帝谥,再一个就是奕䜣的生母咸丰帝也没给系帝谥,此外其他皇后都是系了帝谥的。

图片

比如孝庄的谥号全称是“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德纯徽翊天启圣文皇后”,文字就是是皇太极的谥号。和徽号一样,谥号再长,一般也就只说前两个字,就是孝庄太后,其他字其实一般人也不知道。

虽然皇太后地位尊贵,但毕竟是前朝皇帝的眷属,被尊为太后之后,她们就要搬离原来的住所,就是从紫禁城内路的东西六宫搬到外路的太后宫去居住,清代的位于外东路和外西路的慈宁宫、宁寿宫、寿康等宫,都是为太后专门修建的宫殿去,她们会带着太妃太嫔们一起,搬到这里,形成以太后为中心的先帝的“未亡人”生活区。

图片

虽然离开了紫禁城的中心地段,但是太后御新宫的仪式还是特别隆重的,清会典记载,太后移宫的前一天,要先祭告太庙和奉先殿,次日设太后仪驾于宫外,太后身着礼服乘舆出宫时,此时音乐响起,仪驾在前导,奉太后来到新宫,稍做休息。

此时礼部堂官要奏请皇帝着礼服出宫,到太后宫门下侍立。礼部堂官请太监奏请太后升座,奏乐,皇帝率领相关官员随着赞礼官的指引行三跪九拜礼,之后皇后率妃嫔行礼。

礼成,进入太后宫举行宴会。以后,凡是内廷的礼仪,都将太后放在最为尊贵的位置上,包括册封皇后和妃嫔的典礼,只要有太后健在的,都需奉太后懿旨册封或晋封。

在皇权强大的时候,太后的懿旨可能只是个表面形式,但至少形式上是将太后放在最为尊贵的位置上。

我们在讲乾隆和母亲关系的时候,已经讲过了乾隆对外极力表现对母亲的尊崇、宣扬孝道,对内却对母亲诸多限制,以防止太后干政,可以看做皇帝处理与太后关系的一个典型代表。

当然,我们刚才讲了,这是皇权强大的时候;当皇权衰落的时候,太后权力就会强大,比如清初顺治、康熙两位皇帝都是幼年即位,孝庄作为太后和太皇太后势力强大,掌控了很多事情和局势。

清末同治和光绪两位皇帝也是幼年即位,大权同样在两宫太后手中。慈禧与慈安,不仅公开垂帘秉政,而且连宫都没有移,仍旧居住在内路的长春宫和中萃宫之中,这导致她俩之后的太后和太妃嫔都不再移宫,清朝原来的祖制家法由此被打破。

讲完太后,我们再来讲讲太妃嫔们。相比于太后的地位尊贵,一些有实权的太后还相当忙碌,太妃嫔们的生活就无聊得多了。

我在直播中提过,新帝登基会给太妃嫔们晋封一级位分,这可能是最关系到她们切身利益的事情,因为每升一级位分,待遇就提高一个等次,直接关系到每个人的生活水平。

不过,这个制度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顺治和康熙两朝,皇帝即位,只从父辈妃嫔中选出几位来给加个“徽称”,刚才我们讲了太后加的叫“徽号”,太妃嫔只能叫进“徽称”。

康熙时,奉太皇太后懿旨,给顺治朝的4位妃嫔进了“徽称”,其中三位都姓博尔济吉特氏,是孝庄对蒙古妃嫔地位的稳固,第四位姓董鄂氏,我们之前也讲过,这位董鄂氏不是顺治帝最喜欢的董鄂妃,董鄂妃先于顺治去世的,而是诞育了顺治帝次子福全的董鄂氏。

福全在皇室中表现不错,孝庄和康熙通过此举对他的生母进行了表彰。不过,康熙也就给四位太妃进了个“徽称”就是好听的名号而已,没有实际晋升位分,也就没有相应的待遇提升。

雍正即位后,首次有了给太妃嫔晋封位分的做法。他先是给康熙朝的5位妃嫔晋封了一级位分,其中两位是乾隆帝弘历小时候被康熙带入宫中抚养,这两位都抚育过幼年的弘历;

另外三位则是诞育了贤子女,当然这里的贤子女,就是指不跟雍正作对的兄弟姊妹,所以给他们的母亲晋封了位分。而像允祉、允禩、允禟的母亲,不仅不予加封,雍正还批评她们“行事乖张”、“不知国体”,虽然作为母妃,不能随便处分她们,但晋封肯定是不可能了。

到乾隆即位,由于父亲雍正在位时间较短,祖父康熙的妃嫔又多,因此两朝嫔妃不少都还在世。

我们之前反复讲过,乾隆很崇拜祖父,所以他继位后不仅给父亲的妃嫔进行尊封,还对部分祖父的妃嫔再次进行尊封,其中我刚才提到的雍正即位后已经给加了一级位分的康熙朝妃嫔中在世的,乾隆又给她们加了一级位分。

另外,乾隆还开了同一皇帝两次给前朝妃嫔晋封位分的先例。这位太妃是雍正朝的裕妃,她诞育了皇五子弘昼,虽然弘昼在乾隆朝表现不怎么样,但这位母亲却没有受到儿子牵连,她先是在弘历即位后就由妃被尊为贵妃。到乾隆四十三年,这位裕贵太妃已经九十岁了,用活生生的例证说明了乾隆对诸位母妃的孝养有加,因此乾隆再次晋封她为皇贵太妃,地位仅次于太后。

我之前说过,有些太妃嫔的人生巅峰是在她们的丈夫去世之后才达到的,裕妃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例证。

乾隆自己虽然没能突破90岁,活了89岁,但也是相当高寿了,是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以来最长寿的皇帝。

乾隆的妃嫔数量虽然不少,但妃嫔能熬过他的却没有几个。即便如此,吝啬的嘉庆皇帝还不能广施恩泽,亲政后只尊封了婉妃一个人,原因是这位太妃已经86岁了,是乾隆朝后妃中年龄和位分都最高的一位,因此加封为婉贵太妃。

而其他妃嫔,包括乾隆最宠爱的小女儿和孝公主的生母惇妃,嘉庆都没有给予任何尊封。

到道光即位,就比自己的父亲大方多了。

他先是将乾隆朝唯一一位还在世的贵人晋封为妃;

其次将嘉庆朝的所有妃嫔都普遍加封一级位分,用实际行动表达了对每一位母妃的尊敬和善待;

第三,道光朝后期,又给一些年高的太妃嫔第二次加封位分。这是学他祖父乾隆了,只不过当时后宫可能没有特别高龄的太妃嫔,只有嘉庆朝的如妃,年届六旬,道光即位时已经把她从妃晋封为贵妃,到道光二十六年再把她晋封为皇贵太妃。

这位如皇贵太妃蒙道光帝30年的照顾和尊崇,果然心情愉快、身体康健,到咸丰帝即位,她成为辈分和资历都最高的太妃,只不过由于道光帝已经给她升到了皇贵妃的最高位分,没有再晋封的空间了,所以只能继续被称为“如皇贵太妃”。

道光以后的皇帝都继承了登基后给太妃嫔普晋一级位分的做法,表现出清朝皇帝对长辈的慷慨和尊重。

不过,这个普升一级的做法在具体实践中也会碰到一些问题,除了我们刚才讲的如皇贵太妃级别上没有晋升空间,总不能升为太后,这是完全逾制的,新帝即位也只能继续保持皇贵太妃的位分和称号。

此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同一朝妃嫔在同一时间只能有一位皇贵妃。这个我在之前的视频中也讲过清朝的后妃等级,不知道大家看过没有。清代宫闱制度,皇后当然只能是一位,皇后之下皇贵妃也只能是一位,然后是贵妃二、妃四、嫔六,等等。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新帝登基给前朝妃嫔普晋一级位分,遇到前朝皇贵妃健在,或者两位贵妃都健在的情况怎么办?咸丰帝就碰到了这样的难题。我们刚才讲过,咸丰的弟弟奕䜣的母亲,在道光朝本来就是皇贵妃,咸丰帝即位后,她没法再晋封位分,只能上了个徽称,尊为“皇考康慈皇贵太妃”。

但是既然皇贵太妃只能有一人,道光朝的琳贵妃就也没法晋封位分,也是没有名额嘛,所以只能被尊为“林贵太妃”,就是位分没变化。直到同治帝即位,康慈皇贵太妃早已去世,琳贵太妃才被尊为“琳皇贵太妃”。

所以,大家看,虽然是“未亡人”,但是位分晋封也是很紧张的,需要按资排序,也需要看嗣皇帝的态度,还要看自己的运气,就是排在你前面的妃嫔死的快不快,以及自己活得够不够长。

除了熬个位分待遇之外,太妃嫔们的生活可以说是非常乏味的。

清代有明确规定,她们未满50岁之前,不得与新皇帝见面。雍正时,奉康熙遗命,让一部分太妃嫔到自己的儿子府邸就养,让她们和普通人一样可以一享天伦之乐。

但从乾隆朝起,先是规定太妃嫔每年只有逢年过节时可以到儿子府邸住几个月,其他时间还得住在宫内,并且实际上此后就很少看到太妃嫔出宫就养的记载,多是儿子入宫给母亲请安。

而对于那些生育没有子女、有些还很年轻的太妃嫔来讲,在深宫之中就一直熬到去世,可以说非常寂寞和空虚。这也是为什么后宫之中宗教信仰盛行的原因。

多数妃嫔晚年都信仰佛教,清宫中主要是藏传佛教。一方面是宫里的传统,另一方面有个宗教信仰和精神支持有助于她们捱过漫长的暮年时光。

晚清太监曾回忆同治帝的瑜妃的生活。这位瑜妃在光绪即位后被尊为贵妃,溥仪又尊她为瑜皇贵太妃。

这位皇贵太妃,每天早晨起床后,由妈妈、宫女替她穿好衣服鞋袜,走出寝宫,由梳头的小太监给她梳头、整装。八点钟进早餐,餐后,回屋坐下,手拿念珠念半个钟头无声佛,随后吃茶、吸水烟。

午后一点钟进小餐,餐后歇午觉,三点钟起床,四点钟进正餐,餐后又回屋念无声佛,随后由宫女太监们陪同到外边散会儿步,有时摸摸骨牌,或者让太监们讲点笑话和外面听来的新闻。

就这样混到夜里,进完晩粥进寝宫睡觉。太妃嫔们虽然衣食无忧,每天4餐,到清末正餐是荤素菜40品,粥3样,糕点4样,面食4样。

图片

食物看起来很丰富,但只能按季节更换,不到换季之时就只能天天重复同样的饭食。就在这样的氛围中一天天看着自己的生命消耗而去。溥仪的堂弟溥佳曾回忆自己入宫见到太妃们的情景,说她们都脸色苍白枯瘦、一种抑郁和衰病的样子,没有一丝笑容、没有一点活力。

从史料记载来看,太妃嫔们做的最有意义的事情,就是皇帝有时会把某个小公主或者小阿哥交给她们抚养。

这一举动与其说是皇帝需要太妃们的帮助,不如说是对她们的一种恩赐,让她们晚年有事可做。而皇子和公主成人后也往往感念曾经抚育自己的太妃嫔,对她们孝敬有加,让她们的人生再多一重意义和牵挂。

好,这一集我们就给大家分享了清代皇帝去世后,他的后妃们的待遇和生活。现在我们很多人都畅享衣食无忧、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我也不时做做这样的白日梦。但听完太妃嫔们的生活之后,大家还对这样的生活那么向往吗?在评论区说说自己的感想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