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家访谈 | 执行主编吕国悦教授专访: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探索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新模式

 尚振奇 2022-10-01 发布于吉林

Image





Image

本期采访嘉宾

Image

吕国悦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党委书记

◆吉林大学肝移植中心首席专家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器官移植中心主任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普通外科中心主任

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中国好医生抗疫特别人物、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兼任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分会第八届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高等学校八年制及“5+3”一体化临床医学专业《外科学》编委、行业顶级刊物《中华消化外科杂志》副总编辑、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分会第八届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移植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医师分会常委、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器官移植分会常委、吉林省医学会器官移植分会副主任委员。





采访视频


Image

作为《BMJ Quality & Safety 中文版》第3卷第3期的执行主编,请您为我们介绍一下本期中文版有哪些精彩内容?

ImageImage

吕国悦 教授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据悉,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与梅河口市委市政府合作挂牌成立吉大一院梅河医院,这是紧密型托管模式在吉林省的首次尝试。吉大一院梅河医院在促进区域医疗同质化、加快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有哪些优势和成效?
Image

吕国悦 教授


优质医疗资源如何下沉是国家一直关注的问题,作为委属委管医院,我们一直在探索如何真正让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医院,让医务人员进入基层医院开展帮扶。自2009年起,我院与三十几家医院共同建立集团医院,通过吉大一院的医疗技术帮扶来提高基层医疗的诊疗水平。
随着集团医院的建设和发展,截止目前已有128家成员单位,遍布了吉林省各个地市州以及外省地区。因医院精力有限,经过商议我院把集团医院划分成几个层次,将其中6家定为紧密型医联体。根据他们提出的不同的医疗需求比如新建病理科、放射科等基层医生亟待提高的科室,或者提升常驻科室整体人员技术水平等,我院竭尽所能来来有针对性的帮扶。
吉大一院梅河医院是紧密型医联体其中的一个,是我院73年发展历史中的一次大胆尝试。经过前期周密地磋商和坚实的筹备工作,去年9月7日吉大一院梅河医院挂牌成立,在实质性帮扶上迈出了大胆的一步。我院共有十几个科室计划常年派出30左右名医生(每个科室派2~3名医生)在梅河医院进行工作,相当于吉大一院的相关科室在梅河医院设立了一个分科室。
从去年10月8日正式派驻人员到现在8个月的工作时间(去除疫情),梅河医院的门诊量提高了将近20%~30%,梅河口地区之外的就诊患者增加了60%左右,三四级手术量提升了30%。此外还有新建科室,例如梅河医院生殖中心已经拿到了试运行资质,即将接受正式运营的核查审验。一年左右时间我院从各方面切实提升了吉大一院梅河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让老百姓知道有吉大一院的专家坐诊于此。通过此案例我们也探索出了如何真正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未来可能会在部分医院试点开展更多帮扶工作。
Image

2022年贵院确立了学科建设年主题,聚焦高质量发展,开辟了学术特区和学科特区建设。请您谈谈两个“特区”建设的模式,以及如何促进医院的高质量发展?

Image

吕国悦 教授


在国内的排行榜中,排名实际上更多关注医院有没有优秀学科,这就鞭策管理者要做好学科建设。学科建设非一日之功,在于浓厚的底蕴积累。作为医院发展的重点,所有工作都在为如何开展学科建设做铺垫和准备。首先在思想上要统一,只有员工发自肺腑的想要参与到学科建设中来,工作才具有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在学科建设过程中我院提出了“特区”概念。

第一,学术特区聚焦于基础研究。吉大一院的基础研究历史比较悠久,但科研人员和临床人员围绕临床问题结合得不够紧密;此外科研方向分散、难以形成合力,对吉大一院的科研贡献有限。基于这些问题,我院首批聚焦了医院在基础科研上比较有优势的4个方向:即器官移植免疫、脑血管病、感染性疾病、肿瘤性疾病。

学术特区规定在申报的过程中,必须有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2位负责人。按照研究方向,将科研人员纳入到4个学术特区中,在学术特区的框架内开展相关研究,基础科研人员与相关临床科室紧密合作,共同聚焦解决学术问题。

我院每年给予1000万的资金支持学术特区的工作,主要用于学术课题的规划和基础人才的引进,以推动更好地聚焦于某一领域进行深入研究,目标定位于发表高质量文章、申报国家级课题和奖项,甚至产生优杰青候选人、院士候选人。

第二,在临床上提出了学科特区概念。经过综合评估后,将我院现有的八十几个学科分成了高峰学科、高原学科和潜力学科。高峰学科要发挥能动性,以点带面,带动的不仅是一个科室,而是要聚焦一个学科群,这是医院的战略发展方向。

高原学科则更多是对标复旦排行榜,整合了目前相对零散的学科,建设完善,目标是能达到东北第一,或者进入到国家前列。相对弱一些的学科则分至潜力学科,目标是东北第一或东北领先水平。

学术特区和学科特区建设是一个长期工程,建设过程中需要医院的全面化、系统化管理,通过这打造两个理念,以此为抓手,来培养和引进临床人才,促进新技术的突破,发表更多高质量的临床文章和科研成果,推动学科的发展。

Image

高水平医疗人才是推动医院发展的中坚力量,在医学教育和人才培养模式上贵院做了哪些创新和探索?
Image

吕国悦 教授


人才培养是医院未来发展的原动力,随着吉大一院的老一辈领军人才慢慢退出历史舞台,中青年骨干逐渐成长起来并更多的承担起科室、学科建设发展,甚至推动带领科室进入国内一流水平的重任。

在解决科室的用人问题,医院之前有很大弊端。就是老师会倾向留本院自己培养的学生,其他外院优秀的学生不一定能竞争过本医院培养的学生,造成医院每年新进的职工甚至90%以上都是本院培养的人才,这样在学术上就难以出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为此2021年医院顶着巨大压力开展了招聘人才制度改革——科室提名额需求,医院统一面向全国招聘。

与此同时,2021年我院还增加了人才吸引力度,分为A岗和B岗。A岗面向全国博士毕业、即将博士毕业或是特别优秀的硕士毕业生,给予年薪40万到60万,以及一些配套的政策和措施。去年在100多位A岗报名人员中,50%来自全国其他著名的医科大学(最终招入20%),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信号。去年因疫情影响采用线上招聘,如没有疫情影响医院会到国内大学进行线下招聘,相信效果会更好。而B岗基本为硕士毕业生,在我院属于聘用制关系,满足医院的临床需求。B岗人员进入到医院后进行两年科室轮转,采取一些淘汰机制。

医院通过A岗和B岗的招聘模式,既保留了本校内优质生源的引进,同时向全国开放了吉大一院的大门。通过这样的机制来培养正式在编人员的科研水平和临床水平,以及B岗人员的多学科临床能力。医院还针对不同年龄段职工制定了全链条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卓越医生培养计划”,包括优杰青培养计划、领军人才培养计划等,努力搭建好平台,给予足够空间全力支持人才在科研上进行探索发展。

Image

来源丨BMJ医疗质量与安全前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