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独家】太极往事——陈清平的拳技前辈们(下)

 文苑书店66 2022-10-01 发布于黑龙江

图片
图片
图片

(前情提要:太极往事——陈清平的拳技前辈们(上)【独家】太极往事——陈清平的拳技前辈们(中)

至于赵堡一脉的拳技,因与陈家沟在拳势名称和动作定势上存在诸多类似, 同样可能与明代戚继光《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存在源流关系,而非因史实漫漶导致后世越传越玄。实际上,赵堡拳技传至陈敬柏,即与陈家沟之间出现交集。陈敬柏(1663—1745),名璂,字长青,敬柏为号,昆仲四人,行一。其祖上为陈家沟人,其祖父—陈氏第十世陈文举迁至赵堡经商,陈敬柏生于赵堡,得到张楚臣传授。此后,陈敬柏“欲扩张此术,广收门徒至八百余人,能得其一技之长者十六人,能得其大概者八人,能统其道者,惟张宗禹先生一人”。据民国间陈子明记载:

陈敬柏,字长青,乾隆间人。从巡抚某于鲁,山东名手皆艺不及公,因号公为盖山东,言其艺之高也。晚年,归隐乡里。一日,赴东关泰山庙,有卖解者鬻技于广场,恃其艺高,出言不逊,公诮之。卖解者欺其老,遽起与斗,公俟其近,奋威一击,呕血踣地而死。时公适病后,一击之后亦不能支,坐场旁石上力脱而死。

因陈敬柏祖籍陈家沟,其名在陈氏族谱中明确有载,而其门徒颇众,所传张楚臣拳技是否已掺入陈家沟拳,或者说赵堡与陈家沟的拳术至此是否出现一定程度的融合,已难得知。

另外,据称陈敬柏后裔否认陈敬柏师从张楚臣,不知有何证据。反倒在追究陈敬柏时,又出现另外一种动向:陈家沟的陈秉旺、陈公兆二人,为赵堡陈敬柏所传。

陈敬柏之后,经张宗禹(1724—1807)传至张彦(1765—1843)。张氏祖上于明初从山西洪洞县迁至河南武陵白水村,后又迁至赵堡镇大槐树圪垱。张宗禹是从山西迁至河南的第十三代。张宗禹传其孙张寒、侄孙张彦及邻村之原法孔(有作“原复孔”),以张彦艺最精。原法孔后人原宝山有家谱可查。因张彦艺高胆大,遍访名手,身为文庠生的陈清平向慕已久,得以从学。

陈家沟论者唐豪、顾留馨则认定:陈清平的太极拳是跟陈家沟陈氏十四辈陈有本学的。证据仍是陈鑫所作《陈氏家乘》,其中讲:

有本习太极拳,尤得骊珠。子侄之艺,皆其所成就。风度谦冲,常若有所不及。当时精太极者率出其门,有本门人陈青萍、陈有伦、陈奉章、陈三德、陈廷栋均有所得。青萍传赵堡镇和兆元、张开、张罩山。

《陈氏家乘》是民国时期陈鑫在《陈氏家谱》之外加编的,并非历史流传下来的,不能完全以之为据,尤其以“太极拳”之名称后加于祖上,更需慎重对待。

而陈鑫弟子陈子明的书中又说,陈清平非但是陈家沟陈有本的门人,也是赵堡张彦的徒弟,“为陈有本、张彦门徒,得太极拳理,赵堡镇一系皆其所传。广平武禹襄初学于杨福魁,然精微所在秘不以传,因往赵堡请益于清萍,其名之盛如是,弟子中以李景颜为最” 。

另外,顾留馨曾说,陈清平为陈家沟人,“赘婿于距陈家沟不远的赵堡镇,在赵堡镇教拳,因此人们称作赵堡架”。而据陈清平后裔讲述,陈清平祖居陈家沟东邻、距赵堡镇西南三华里的王圪垱村,因其父陈锡络在赵堡镇开粮店而迁居于此,招赘之说失实。

图片

综上所述,可大致做如下一些推测:

一、杨禄躔和武禹襄分别与陈家沟陈长兴和赵堡陈清平之间具有传承关系。但在武禹襄及其外甥李亦畬出示《太极拳论》以前,似并无确切史料足证已有“太极拳”之称。杨禄躔早年所传习的拳叫“化拳”或“绵拳”,武禹襄本人所传拳谱中多称其为“十三势”或“长拳”。后均随《太极拳论》的出现而改称“太极拳”。而陈家沟和赵堡镇的拳技,直到民国时期才随着外界太极拳的兴盛而改称“太极拳”。

二、陈家沟原本世代擅长的大约是其拳谱旧抄本中的“长拳”“短打”“红拳”“炮捶”等,并非一种单纯的拳技,后又传入一种绵柔善化的拳术。该拳术可能是由蒋发授艺于陈家沟陈王廷,同时也传授给赵堡邢喜槐,从而形成两支。两支在传递过程中也因具体人物而存在交融,并非完全隔绝。

三、分别传习于陈家沟和赵堡的这种拳术,与明代戚继光《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的渊源甚深,拳势名称及动作也多有相同或近似,并且在戚氏《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的基础上做了增益。与《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中所言之宋太祖“三十二势长拳”“囮拳”等是否存在源流关系,尚难遽断。

四、至于《太极拳论》的作者“山右王宗岳”是真人还是假托,难以断定。蒋发与王宗岳之间是否具有传递关系,也无确切史料可考。即便真有王宗岳,并且《太极拳论》果真为其所作,该拳论中所谈的拳理是否直接针对蒋发传给陈家沟和赵堡的具体拳术而言,也需存疑。

五、王宗岳与张三丰之间是否具有传递关系,同样无证可考。后世各家派极力维护的“太极拳”与“武当”和“张三丰”的关系,很大程度上是源自黄宗羲“武当”与“少林”、“内家”与“外家”之说的变相附会。

图片

注释

①:张杰:《陈王廷与太极拳无关》,《武当》2002 年第 6 期。

②:陈子明:《陈氏世传太极拳术》“陈敬柏传”,上海:中国武术学会,民国二十一年(1932),第二页。

③:李师融:《〈中国武术史〉的缺憾》,《武当》2001 年第 11 期。

④:张满宏:《也谈陈清平与赵堡太极拳》,《武魂》1994 年第 11 期。

⑤:有关张彦的传闻故事,参见刘瑞《赵堡拳宗师神手张彦》(《精武》2000 年第 5 期)。

⑥:唐豪《廉让堂本太极拳谱》说:“据李亦畬五字诀序,武禹襄之十三势,传自温县赵堡镇陈清萍。清萍之十三势新架,传自陈有本。清萍更以心得,另创一套,并以传人。其传以赵堡镇、王圪垱两处为盛。”顾留馨《太极拳研究》说:“为了适应保健的需要,陈家沟拳家陈有本首先创造了新架,架式和老架一样宽大,逐渐扬弃了原有的某些高难度的动作。有本的学生和族侄青萍,也创造了一套架式,小巧紧凑,动作缓慢,练会后逐步加圈,以至极为复杂;在不改变套路的前提下,由简入繁,逐步提高技巧。因为青萍赘婿于距陈家沟不远的赵堡镇,在赵堡镇教拳,因此人们称作赵堡架。”

⑦:陈子明:《陈氏世传太极拳术》“太极拳家列传”,上海:中国武术学会,民国二十一年(1932),第四 ~ 五页。

⑧:路迪民:《陈清平身世考略》,《武当》1996 年第 5 期。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