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初唐时期的东北亚战场:名将云集,堪称天团

 西医也在学中医 2022-10-01 发布于日本

初唐时期的东北亚战场:名将云集,堪称天团

原创2022-09-30 18:28·知二三子

唐朝是封建社会最鼎盛的王朝之一,名将辈出,灭国无数。但在大唐的东北隅,也就是今日的朝鲜半岛一带,却有一个国家,恍若打不死的小强,隋唐两位帝王亲征,先后起用了李勣、苏定方、刘仁轨等数十位名将,花费了数十年的时间才将其消灭,足以见其生命力之顽强。也正是因此,这个国家成了隋唐两代帝王及诸多将领心中挥之不去的阴霾,它就是高丽,也叫高句丽。

放在今天来看,朝鲜半岛处于高纬度地带,气候寒冷,又多山地,在农耕时期,这样的弹丸一隅如何能让纵横天下的大唐军队数次折戟呢?

据《隋书》记载,“高丽之先,出自夫余”,这里的扶余国,就是现在的吉林省一带。

传说中的高丽先祖朱蒙乃是河伯的外孙,因不容于扶余国人,遂逃出扶余国内,开邦建国,“自号高句丽,以高为氏”。后来,朱蒙的孙子领兵攻灭了扶余国。

高氏的子孙并不安分,在曹魏时期就曾兴兵入寇,被毋丘俭击退;五胡乱华时期,又被北燕攻破国都,却未亡国。

经历了惨痛教训的高氏子孙,开始遣使朝贡。在北周时期(公元557—581年),武帝封其国王高汤为辽东郡公、辽东王。隋文帝受禅之后,改封高汤为高丽王。

这个时期的高丽,在高汤的压制下,还算安分,并未闹出多大动静。但在他死后,其子高元继位,立马率军入寇辽西。

隋文帝大怒,命军出征,战绩虽不理想,却也让高元见识到了隋军的人多势众,于是双方各自罢兵。

大业七年(公元611年),志大才疏的隋炀帝,看不惯高丽王不把他放在眼里,于是三次亲征,不仅无功而返,还造成中原大乱,身死国灭。

唐朝建立之后,高丽又遣使朝贡。有了隋朝的教训,初兴的唐王朝并不想擅动兵戈,遂以安抚为先。但朝鲜半岛此时的局势却不容唐朝置身事外,因为这片半岛上还有另外两个国家——百济、新罗。

高丽国位于朝鲜半岛的北部,以辽水与大唐为界,其面积最广,人口最多,实力也最为强大。百济国位于朝鲜半岛西南部,新罗国位于朝鲜半岛的东南部。

这三个国家均遣使向李唐朝贡,却互相侵伐、刀兵不断。其中缘由,乃是当年百济国进攻高立国,中途向新罗国求救。新罗国却趁机攻占了百济国十余座城池,由此与百济国结为世仇。

所以,新罗被欺负也是自作自受。

高丽国则在其中充当搅屎棍的角色,其国王高元死后,其弟高建武继位,立马将新罗、百济通往大唐的朝贡之路阻断,时不时还联合百济攻打新罗。

新罗不敌,只好隔三差五就向唐王朝派出使者告状,请李世民主持公道。

李世民数次下诏,责让高建武的侵略行径,分明是不把他这个老大哥放在眼里。不仅如此,李世民于贞观二年(公元628年),还派遣使者,收回隋朝时期战死在辽东的将士的尸骨,并摧毁了高丽国建立的京观。

别看这名词优雅无比,实际上是高丽国将隋朝战亡将士的尸骸堆起来,覆土夯实,以为嘲谑,这是赤裸裸的挑衅。

高建武表面奉旨谢罪,待使者一走,立马学起秦始皇,在国界上修建了一道长达千余里城墙。

这也是赤裸裸的挑衅。

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高丽权臣盖苏文弑杀其国王高建武,立高建武的侄子高藏为王,自此总览军国政务。李世民派使者前往吊唁,并告诫盖苏文不要攻打新罗,他是我的小弟,你对他好点。但盖苏文置之不理,并于次年与百济联兵攻取新罗四十余座城池。

到此时,李世民仍不想找高丽算账,一是因为他登基以来已数次用兵,还是得爱惜民力;二是鉴于隋炀帝的教训,他心中也明白高丽是个硬茬子,想要攻破并不容易。

但事情的转机往往来得很快。

就在贞观十七年,太子李承乾、齐王李佑、大将侯君集先后谋化造反,李世民深受打击,不得已之下另立李治为太子。

在李世民的眼中,李治性情仁弱,并非理想的储君。东北三国的局势错综复杂,他担心李治的手腕不足压制那帮打不死的小强,于是他要帮自己的接班人解决掉这个麻烦。

在笔者看来,李世民晚年一反常态,亲征高丽,变成了自己早年所嘲笑过的隋炀帝的模样,很大原因就是因为他对李治不放心。

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七月,李世民下诏,“敕将作大监阎立德等诣洪、饶、江三州,造船四百艘以载军粮,下诏遣营州都督张俭等帅幽、营二都督兵及契丹、奚、靺鞨先击辽东以观其势……又命太仆少卿萧锐运河南诸州粮入海……

同年十一月,“以刑部尚书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帅江、淮、岭、峡兵四万,长安、洛阳募士三千,战舰五百艘,自莱州泛海趋平壤;又以太子詹事、左卫率李世蹟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帅步骑六万及兰、河二州降胡趣辽东,两军合势并进……

为了毕其功于一役,李世民做了许多的准备。这在他征讨东突厥、高昌、吐谷浑的灭国之战中从未见到过,足以见他对此战的重视。

在一切准备充分之后,李世民于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二月,亲率诸军自洛阳出征。

唐军一路势如破竹,先后攻克盖牟城(今辽宁抚顺)、白岩城(今辽宁辽阳)等十余座城池,于当年六月,进军至安市城下(今辽宁营口),高丽发兵十五万救援安市。

安市城易守难攻,唐军在这里遇到了高丽守军的顽强抵抗。

李世民数次召集文武将领商讨破敌之策,变换数种阵法,还亲自领兵上阵冲杀,但数月之间不能攻下,李世蹟、李道宗、张亮等唐朝名将在此难进寸步,这在唐初的对外战争中极为罕见。

到了九月,天气转寒,草枯水冻,且粮食将尽,面对久攻不下的安市城,李世民只好下诏班师。

李世民像

此一战,唐军攻拔十余座城池,迁入户口七万人,斩首四万馀级,唐军战死两千人。

从战果来看,唐军此战并不算败,但于李世民而言,未能灭国便算不得赢,因为他的战略目标是这样的:

辽东本中国之地,隋氏四出师不能得;朕今东征,欲为中国报子弟之仇,高丽雪君父之耻尔。且方隅大定,惟此未平,故及朕之未老,用士大夫余力以取之。

无论是为中国百姓报仇,还是定高丽君臣的名分,实际上核心目的就是一个:趁他筋骨未衰,朝臣未老,解决掉高丽这个大麻烦。

所以,这些战果在他的眼里根本算不得胜利。

痛定思痛之后,他决定改变战术,一方面联合新罗先攻实力较弱的百济,另一边则派少量兵力对高丽进行骚扰,破坏其国内生产力,待其国内空虚,再一并攻之。

可惜的是,李世民在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便驾崩了,消灭高丽的重任就落在了李治的肩上。

李治继位之后,先后派遣了任雅相、苏定方、契苾何力等将领讨伐高丽,但战果均不理想。反倒是高丽权臣盖苏文,他似乎看出了唐军的图谋,于是联合百济,数次侵犯新罗,打算先拿下这个二五仔,让唐军在半岛之上无立足之地。

永徽六年(公元655年),高丽联合百济,入侵新罗北部,前后攻取三十三座城池。李治也派遣了军队予以反击,但两国都是浅尝辄止,因为谁也没有必胜的把握。

只是可怜了新罗,在大国的博弈之间,充当了受气筒。

显庆五年(公元660年),背后有国的百济再次入侵新罗。新罗王无可奈何,遣使向唐国求救。

李治登基至今已有十余年,凭借着自己的政治手腕,成功从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的手中接过大权,乾纲独断。在他的治理下,大唐的国力也是蒸蒸日上。

积蓄了如此之久,李治认为应该再次让辽东小国感受一下大唐的武力,于是在当年的三月下诏:“

以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为神丘道行军大总管,帅左骁卫将军刘伯英等水陆十万以伐百济。

面对来势汹汹的唐军,百济丝毫不惧,在熊津江口严阵以待。可苏定方是何许人也?那是“前后灭三国,皆生擒其主”的大唐第一猛将,高丽不能一次性打残,但小小的百济如何挡得住苏将军的铁骑?

唐军水陆并进,直接登岸攻破其都城,将百济国王夫余义慈、太子夫余隆等五十余人全部俘虏,送至京师长安。

百济全境都收归大唐所有,唐王朝在其地设置了熊津、马韩等五座都督府,命右卫郎将王文度为熊津都督,领兵镇守此地。

王文度命不好,在渡海的中途被海水淹死了。

这一下又让百济的残余势力看见了复国的希望。百济国的旧日将领福信、僧人道琛趁机鼓动国内的反叛势力,将逃到了倭国(也就是日本)的王子夫余丰给接了回来,同时派遣使者向高丽、倭国借兵,将唐朝将领刘仁愿围在府城,准备发动复国之战。

于是,李治又下诏,任命刘仁轨率领被淹死的王文度的兵马,联合新罗兵马一道去援救刘仁愿。

接下这道任命之后,我们的名将刘仁轨激动得不行,因为他看到了立功的希望,看到了传播大唐文化的希望。出发之前,他带上了一份当时颁行于世的唐朝历法,只因为:“吾欲扫平东夷,颁大唐正朔于海表。

这句话真的是发动战争理由的天花板了。

没有经历过唐初灭国之战的将领,绝对说不出这句话。当时的唐朝就是这样霸道,不仅要灭国,还要传播文化。于这些将领而言,这也只是也只是家常便饭而已,而这也是东亚国家无论如何也摆脱不了中华文化影响的铁证。

刘仁轨在百济前线一待就是三年,与百济残部展开了殊死斗争,不断攻晦敌人的城池。并在龙朔三年(公元663年)的九月,与前来参战的倭国(日本国)兵马进行了影响千年的战斗——白江口之战。

白江口的位置

此战,唐军将倭军全数歼灭,焚毁其舟舰四百艘。此后近千年,倭国不敢向中国进军。

经此一役,百济残部被打得魂飞魄散,士卒全部投降,只有百济王孤身逃入了高丽。

刘仁轨是大唐的名将,同时也是一代宰相,出将入相,惊才绝艳,单凭白江口之战,他也值得所有中国人崇敬。

此时的高丽国内,局势已然不容乐观。尤其在乾封元年(公元666年),高丽权臣盖苏文死去之后,他的儿子们为了争夺大权,各自结党,互相攻击。继承了盖苏文权位的泉男生,被他的弟弟们所不容,逼不得已之下,竟然投降了唐朝。

李治做梦也想不到,幸福就是来得这么突然。于是当机立断,在当年的十二月,任命李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率领庞同善、契苾何力、刘仁轨、薛仁贵等一众将领,统兵讨伐高丽。

此时距离李勣上一次跟随李世民亲征辽东已经过去了二十年,高丽国内党派林立,互相政权,局势比当年可要好得多。

但李勣还是从上次的战事中总结出了经验,不能急于求成,只能稳扎稳打。

于是这场战争从乾封元年十二月一直打到了总章元年(公元668年)的十月。

在这一年的九月,契苾何力率领唐军抵达平壤城下,李勣随后赶来合围。

一月之后,自知毫无胜算的高丽君臣举国投降。

踌躇满志的李治,这一年是他的人生巅峰。

如他父亲那般天纵之才也不能完全消灭的高丽国,却在他的指挥下被纳入了大唐版图。他命人将高丽王高藏等俘虏全部送去昭陵,也许此刻他的心里在对李世民说:“其实我并不弱。”

这场收复辽东故地的战争,若从隋炀帝大业七年(公元611年)起算,先后花费了隋唐两代近60年的时间才算完成。

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隋唐两代帝王投入了数以百万计的兵力和数不尽的钱粮,先后任用了包括李勣、苏定方、薛仁贵、李道宗、刘仁轨等数十位名将,甚至还有两位帝王御驾亲征。这不仅在唐朝,就算在其他朝代,也很难在同一片战场上找到如此多的名将,这是名副其实的“名将战场”。

这让后人不禁感叹,高丽究竟得罪了谁?

后人普遍认为,隋炀帝亲征高丽是穷兵黩武,李世民亲征高丽是重蹈覆辙。就连李世民的大臣房玄龄在临终之前也上表劝李世民:“陛下威名功德亦可足矣,拓地开疆亦可止矣。

说明在当时的世人眼中,远征辽东就是一项穷兵黩武的行为。

但回过头仔细思量,这绝不是帝王的建功立业之心所导致的。

高丽是农耕国家,他们拥有的军队也是以数十万计,若在王朝动荡之时趁机侵犯中原,那也不是不可能。只是中国自古以来的外敌都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东北的这些势力反而容易被人轻视。但他们的战斗力绝不比北方的游牧民族弱,这从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就能看出。

只是隋炀帝是真的好大喜功又志大才疏,用亡国的方法干着正确的事情,才会遗臭万年。李世民是看透了高丽的本质,认为这会是心腹大患,才会不惜晚节不保也要一战。

但疆土之事从来就没有定数,先辈们当初费尽心血才打下的江山,如今已成了他国的领土。

参考文献:

《资治通鉴》

《新唐书》

《旧唐书》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