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闭眼飞过泸定桥的红军,被俘后回家务农,两位领导人帮他证明身份

 数字人生6688 2022-10-01 发布于山东

如果说,四渡赤水是世界军事指挥史上的瑰宝;那么,飞夺泸定桥绝对是世界战斗史上的奇迹。任何一位对泸定桥有概念的朋友,都知道飞夺十几根、二十几根粗铁链搭成的泸定桥,有多艰难;更遑论是在这一“飞夺”过程中,完好无损地活下来。

但今天,我们要讲的故事,就是关于一位闭眼“飞过”泸定桥的红军,他后来在战斗中不幸被俘,被释放后回家务农。建国后,两位国家高级领导人,写信给他证明身份。

不是亲眼所见,你可能不会相信,一位85岁高龄的老人,在收到记者采访的通知时,健步如飞地来到村口,静静等待记者的到来。这位老人名叫钟发镇,是一名走过长征路、飞夺泸定桥的红军英雄。陪同的村干部,告诉来采访的记者:“钟老听力和眼神不好,但是身体很棒,特别是脚力,特别好。”

对于记者说自己的脚力太快,钟发镇老人感到非常诧异,反问回答道:“快吗?也许吧,没办法,这是长征留下的'后遗症’。”钟发镇,1919年出生,江西赣州兴国长冈乡人,1932年参加红军。在中央红军长征前,钟发镇一直是在后方医院做卫生员的后勤工作。毕竟刚参加革命的他,年纪又小,人又稚嫩。

1934年10月,红军长征开始时,15岁的钟发镇,被编入到红5军团政治部做宣传工作。对于钟发镇而言,这是一次重大的“工作变动”,原因嘛,大概是他读过两三年小学,有点文化吧。这个文化水平,在现代中国排不上号,但在那个文盲率极高的时代,钟发镇算得上是红军里的秀才。

钟发镇在各个部队转,号召大家不畏艰难,不怕流血牺牲,争取早日转移到新的地方,夺取革命的最后胜利。红军战士们听到他的宣传,十分兴奋,认为他带给了自己希望和明确的目标。

可是钟发镇清楚地知道,领导也不知道部队将往哪走,新的根据地将建在何处,但当时全军上下,都有一个信念——跟着党中央走,胜利总有一天会到来,尤其是毛主席掌权后。长征途中,钟发镇一刻不停地追赶红军部队。

其实红5军团是全军的后卫,是在最后面的,但钟发镇什么都不知道,所以拼命追,最后还是掉队了。最后在老乡的指引下,在阴雨连绵的天气上,1米六不到、50公斤不足的钟发镇,背着两副伤员的行装,在羊肠小道上前行,终于赶到泸定桥边。

当时大部队已经“飞过”泸定桥了,钟发镇站在泸定桥边,不知该怎么办好。他个子矮,抓不到上面的铁链,但不扶着铁链,又很不安全——桥会晃动,一不小心就会跌入桥下的急流中。

钟发镇思前想后,选择一不做二不休,干脆闭上眼睛,趴在红4团铺好的木板上,用手代脚,向对岸缓缓爬去,直到摸到土地,才睁开眼睛。这样奇妙地“飞过”泸定桥,恐怕是红军第一人了——这是老人自豪的原话。最后红军在长征路上遇到的第一座大雪山下,钟发镇终于追上了部队。

之后,钟发镇跟张国焘率领的西路军走了。与此同时,钟发镇被分配进张国焘另立中央的“总部一局二科”,学习无线电技术。当时钟发镇很兴奋、很激动,但后来知道张国焘的分裂行径后,心里顿时凉了。多年后,钟发镇感伤道:“三过草地死的人太多了,我们5军团,被张国焘害苦了。”

来到延安后,钟发镇翻译陕北发来的“西安事变”密电,并亲手交给李先念同志。河西马家军猛烈攻击西路军,李先念安排钟发镇随特派员转移。这一转移,钟发镇不幸被马家军俘虏。万幸的是钟发镇命不该绝,敌团长的老婆因老乡的缘故,给他安排好工作,待他不错。

辗转多年,九死一生,1943年,钟发镇一路乞讨4个月,终于回到兴国老家。最有趣的是,父亲给钟发镇当年定下的娃娃亲对象还在,没结婚,一直等着他回来。很快,他们就结婚了。回到家乡后,钟发镇开始务农,期间担任过民工连长、石灰厂车间主任、副厂长。

十年动乱期间,钟发镇被人揭发出被捕的经历,被打成了“叛徒”、“内奸”。1973年,钟发镇抱着试一试的态度,给徐向前和李先念写信。两位领导人写去信,证明钟发镇确实在他们身边工作过。就这样,钟发镇的红军失散人员的待遇和身份,被一一落实下来。

钟发镇对党很是感激,晚年感慨道:“我这一辈子,当过红军打过仗,还当过领导,知足了。人该懂得知恩图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