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梅民俗:吃新

 荆楚文史哲 2022-10-01 发布于广西

▲李正阳题

本平台常年面向全球征集文稿、视频、漫画等,不限题材和体裁。若是全网首发(可声明原创),请务必注明!欢迎投稿(荐稿)!👉联系我们 加入最新的网友群和文学群

报载9月23日农历秋分,我国迎来第五个农民丰收节。顿时让我想起旧事,即我们黄梅民俗中的丰收节—“吃新”。

黄梅的“吃新”习俗早已有之,是一个不同于一年三节,没有固定日期的特别节日。我记忆中的“吃新”都是家家户户自己办,除了可接未过门的媳妇外,不请客,不收礼,就是一家人聚在一起,庆贺丰收,用收获的新粮犒劳家人的辛苦劳作,并祈福来年,寄予喜悦而美好的期望。

黄梅民俗中的“吃新”虽没有固定的日期,但有大概时段,以新谷可以开镰收割为标志。水稻每年只种一季时,其时在秋后。改种二季时,在早稻早熟品种收割时,约在大暑前后。

上世纪大集体年代,我们这里早稻的当家品种主要是莲塘早、红脚早、湖南秈和溜儿秈等。莲塘早成熟最早,所以,要想吃新早,就多插几亩莲塘早。即便在同一个公社或大队里,因为人们种的品种和收割的时间不同,“吃新”也会有先有后。

吃新的亮点有两个:一是在“新”上,用新收的稻谷加工出来的米做饭,叫“新米饭”,品尝新粮。二是在“吃”上,福(杀)猪分肉,家家户户都要准备几个平常难得吃到的菜,这是最让农村小孩子开心的事。

记得那些年在农村工作,我们农村基层干部按照毛主席《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著作的精神,在每年双抢前,曾经将吃新作为一项工作任务布置,并督促落实,深受干部群众欢迎。

我当时对大小队干部布置吃新工作,要求有个“三长负责制”,并开高音喇叭广播,让男女老少家喻户晓。“三长负责制”是:

一、大队长要负责准备工作做到位,每个生产队从集体饲养的肥猪中,挑选一头膘肥体壮的供吃新分肉,按人头分配,保证达到人平八两至一斤的标准。肉价只记帐,不收现钱,不能让舍不得钱的人吃不成肉。吃新当天放假一天,安安静静过节。

二、小队长要负责新粮、猪肉分到户。配合安排,要提前做好收割、脱粒、晒干、加工出米,在生产队养猪场就地加工分肉,及时分配到户,让社员现场感受集体经济优越性。

三、家长要负责饭菜上桌吃到口,主要是那时候,家长都很算细(节俭的意思),分回的肉也舍不得吃,留着以后待人客。在“三长负责制”的基础上,我还给家庭主妇开了一个“一肉四吃,再加一只鸡”的建议菜单,即米粉蒸肉、辣椒炒肉、海带炖肉、苕粉锤肉,粉丝炖老母鸡,再配以几样时鲜蔬菜。

这个说起来好听,闻起来香的吃新活动,被弄得有声有色,皆大欢喜,以后就形成了习惯,年年搞,直到分田单干。分田单干后集体养猪场的架子倒了,村干部组织吃新的活动也停了。现在回想起这些往事,感觉挺好玩,还好笑,更还有几分留恋。

听村里读过古书的老先生说,吃新,源于古代社日,是从一个古老的传统习俗演化而来。社字从示从土,示表示祭,土是土地,社就是祭祀土地,祭祀土地的这一天就被称为社日。吃新这一天,祭祀过“五谷大神”和祖先后,全家人就按老幼顺序围坐桌边,等年长者尝了第一口新米饭后,大家才依次动筷尝新,以示敬祖尊老和对土地的感恩之情。

秋社是庆祝丰收,当然离不开美食。有关秋社的典故,还真有不少吃肉和分肉的故事。如宋代诗《田舍》中有“牧童唱田歌,孺子宰社肉”。这“孺子”是指汉朝的陈平,字孺子。

据《史记》记载:陈平没有发迹的时候,在家乡祭祀活动中担任主持割肉的人,他把祭肉分配得很均匀。父老乡亲们说:“好,陈家孩子适合做分割祭肉的人!”陈平回:“假使以后让我主持天下,也会像分肉一样办事公正。

唐代刘言史作诗《嘉兴社日》中有:“今年社日分馀肉,不值陈平又不均。”意思是:今年社日分余肉,没有遇到陈平这样的人,所以又不均匀。

社肉又称福肉,据说吃了就能得到社神的福祐。因为不能出现分得多少不均的情况,所以这个分肉的人是大家推举出来的,要求是公平公正。我们的吃新比起古代的社日,少了祭祀的程序,但继承了对丰收的喜庆,对土地的感恩。我们人民公社的分肉,真正达到了古人陈平分肉时的公平公正。

后来对于社日的了解逐渐增多了,“社日”一年有两次,分为“春社日”和“秋社日”,“合起来称为“春祈秋报”。春社是表达愿望,秋社是庆祝收成,是我国多姿多彩的农耕文化之一。

南朝梁代的《荆楚岁时记》中有载:“秋分以牲祠社,其供帐,盛于仲春之月。”意思是秋社的仪式、活动往往要比春社隆重、热闹得多。唐代张籍的《江村行》有两句是:“一年耕种长苦辛,田熟家家将赛神。”描写的就是一年农事完毕以后,大家聚集一起,举办赛神的活动。

宋代陆游有诗《赛神曲》:“嘉禾九穗持上府,庙前女巫递歌舞。呜呜歌讴坎坎鼓,香烟成云神降语。”获得丰收的农民,手持收获的稻穗来到庙宇酬报社神,女巫翩翩起舞。伴着击鼓声,祭祀的歌声四起,散着香味的烟气升空,神似乎也传来了回应。

南宋诗人李若川作的《村社歌》中有:“清晓冬冬鸣社鼓,前村后村走儿女。田家醵钱共赛神,谢神时晴复时雨。”社鼓响起了,村民们都出来了,大家一起凑钱参加赛神的活动,感谢神给了好天气。

古代的春社秋社已经不再,黄梅民俗中的“吃新”也已不再时兴。经党中央批准、国务院批复,自2018年起,我国将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以此庆祝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这个节日的设立。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对广大农民的深切关怀,是一件蕴涵人民情怀的好事。我认为现在的丰收节,也是对千百年来,春秋二社的一种传承和发展,并与时俱进和创新。

2019【黄冈·黄梅】中国农民丰收节在我邻村的九坤太白小镇盛大举行。金黄的田野上,五谷丰收,稻菽飘香,人潮涌动,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等省市县领导出席丰收节庆祝活动。黄梅人民载歌载舞喜迎新中国70华诞,作为全国70个分会场之一,黄梅与全国亿万农民一起分享丰收的喜悦。

时任县长刘欲晓致辞,他希望全县广大农民朋友在庆丰收、晒丰收、话丰收、享丰收的同时,继续发扬勤劳朴实的优良品质,感党恩、跟党走,强信心、强志气,扎实推进产业富村、环境宜村、文化润村、人才兴村、党建强村,用勤劳的双手把丰收景象刻画在鄂东希望的田野上。

作者简介

黄仲华,黄冈市黄梅县黄桥村人,律师,高级会计师,爱好农学、医学、文学,现居广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