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虎风虎韵齐鲁行 || “泥叫虎”匠心传承

 徐方梅 2022-10-02 发布于山东

图片

图片


“泥叫虎”匠心传承
文/冯爱霞

一声虎啸,开启了时光宝瓶,溢出了闪闪发光的传统虎文化。虎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图腾之一,形象无所不在,是正义、勇猛、威严的象征,虎文化内容丰富多彩,成为了中国人的文化美学。

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中玉琮的兽面、殷商青铜器上的兽面,都与虎的形象相似,自此制成了青铜虎、纹样虎、剑虎、虎符......每一种虎,都对应着一种吉祥的寓意。汉代人把虎看作是百兽之王,白虎是上古四大神兽之一,仙人往往也乘白虎升天,是镇西之兽。从古至今,老虎便成了对自然、对动物、对力量、对胆识的精神化身。渗透到文学、雕塑、绘画、装饰、戏曲、民俗、民间故事、儿歌民谣等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

“小孩小孩你别哭,你爹去了青州府,花啦棒、泥老虎,咕嘎咕嘎两毛五”。家乡莒国古城,高楼巍峨,气势恢宏,一串串灯笼摇曳,一排排青砖碧瓦,商贾云集,人游如织。巷子里,一个虎头娃,虎头虎脑,戴着虎头帽,穿着虎头鞋,手持泥叫虎,唱着跳着。这久远熟悉的民谣,这一声声清脆的童声,和着泥老虎咕嘎声,把我带进了童年。

幼童时家住潍坊,每到年关临近,爸爸都会到青州买年货,我在家等候,等急了便哭。妈妈一边安慰,一边唱着这支歌谣,说也奇怪,一听到它,我便安静起来,酣然入睡。我想,我就是民谣里的那个小孩。

醒来后,一只憨厚可爱的泥老虎,出现在眼前。于是,在一棵老歪脖槐树下,五六个小伙伴时而聚拢一堆,时而摆成一排,我拿着泥叫虎,孩童们争相观看,乖乖地听话,排队等候轮流玩耍,我俨然成了“虎大王”。但是,连接虎腹的牛皮纸易开胶漏气,色彩也花了,我便伤心不已,期盼能有一只玩得久的泥叫虎。

而今,走进一家非遗文化的莒创小店,虎年吉祥物,琳琅满目,与店员攀谈中得知,这里的泥叫虎,是出自莒县泥塑彩绘代表性传承人魏兆忠师傅之手。他父亲年轻时,常在每年的腊月,用独轮车,步行二三百里,到潍坊去批发“泥叫虎”。因为路途遥远,其父去一趟就得十天半月的时间。后来感动了艺人,把这手艺传给了他父亲,父传儿,儿传子。而今,老人也把手艺传给了儿子和更多的民间艺人......泥叫虎延续了童年家园与家乡的情怀,也承载了儿时的欢乐,陪伴着一代代人成长。

玩起造型古朴,憨态可掬的泥叫虎,又找回了童趣和记忆,我的脑海中也浮现出老家艺人制作的情景。

一块黄泥巴,一套画笔,一双手,经过艺人们的加工,就变成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虎。一件泥塑彩绘,要经过采泥、和泥、制坯、翻模、晒坯、做哨、粘合、涂粉、彩绘等十几道工序。

“采泥”选用的是河沟底下深挖的黄灰泥,光滑圆润。采回后,用铁锨不停地搅翻,拍打几百遍,内掺木面子、粘胶辅料以增强硬度。“和泥”过程,就像妈妈揉面一样细致,泥有了弹性塑性,有了光感温度,还要“醒”上几天,软的像面团,柔的像面筋,变得像姑娘的肌肤,光滑细腻。

“制坯”就像变魔术,一块面泥,一会由粗变细,一会儿由大变小,一会由圆变方。一辈子和泥土生活的艺人,似乎把它看做成面粮,看成大地赐予的金砖。和着体温,哈着热气,用带茧子的粗糙大手,揉捏着,用喜悦端详着,仿佛像老厨子在制作着色香味的美食,像老裁缝在剪裁着女儿的嫁衣。不久,犹如出浴的美人坯子,春光乍现出惊艳的肌肤。

“翻模”的过程,带着期盼和惊喜,“接生”着一个个小老虎出世。先将晒干的模具内敷上细熟土,然后将泥团捏成厚度为一厘米左右的片状,放在模具中,用拇指轻轻按压,再将前后两块模具对合压实,几下工夫,拿出来,“老虎头”就有了。一个个雏形的虎脸脱壳而出,凸的是鼻子、眼睛,低的是脸蛋、嘴巴。泥老虎坯先做头,再做尾,再接受阳光的沐浴晾晒,中间放上哨。

“做哨”的工序,最细致精密,叫声的洪亮象征着老虎的强弱。老艺人下刀、起刀,了然于心,几十年的制作经验,似乎让刀片都有了记忆。哨子是以芦苇管为主要材料,用快刀将芦苇杆削成一定坡度,太平太坡都不行,再插上纸片当舌头,纸片的厚薄也有讲究,要根据哨管的粗细来选择,开始时他不知被割伤了多少次,不知废弃了多少个芦苇管,后来熟能生巧,跟着经验和感觉走,做出的哨子既清脆又响亮。

老艺人根据虎的型号大小,选取好粗细适当的哨子,放入口中试吹,然后调整哨舌,将哨子塞入老虎后尾小洞中,不能太紧,以防压裂芦苇,亦不能太松,以防胶水粘不住哨管。哨子插好后,就可以用皮料,将虎的前后两部分“黏合”。当皮腔前后拉动,进出气流时,也同时带动了哨子舌头振动,发出富有变化的声响。现在的泥叫虎更加结实耐玩,色泽持久。左右的开合,就像是拉手风琴的艺术家,在咕嘎声中陶醉,一只只会叫的老虎胚,也在风中站立起来。

泥老虎只有涂粉、上色,才能威风。粉制时,老两口围着白粉锅合作,老人将泥塑老虎臀部“浸”入白浆中,将老虎的前爪挂在锅边,多余浆液慢慢沥干,不一会。一个个小老虎挂满了锅沿,像是接受检阅。老伴则拿软刷,将其逐个涂刷均匀,像给演员化妆,一遍遍涂抹,直至完全变白。

待晾干后,老艺人既胸有成竹,又一丝不苟,像一位雕塑家,一位彩绘家,还像神笔马良,他要让虎活起来,威风起来。

“彩绘”如同给小老虎穿上美装,在凹凸不平的虎头上用曲线、直线,画出虎威,画出古朴,画出憨厚,画出神采。黑眼珠,可谓画虎点睛之笔,老艺人最为小心翼翼,手执画笔,凝神屏气,让双目滚圆,炯炯有神,每个眼圈,螺旋上扬,从眼袋旋转到眉弓,高低、弯曲、走向、对称,所有一切都在瞬间完成,一气呵成,一笔到底。

只见耳朵竖立,边缘以流畅飘逸的细线勾勒,形成灵动的眉毛。宽大下拉的嘴巴,配以内敛的红色血盆大口,与双目配合,王字或菊头标配,营造出威猛神气而又憨厚可爱的老虎形象。胸部彩绘的大牡丹花,寓意着富贵吉祥,国富民强。了了几笔,即“涮”出了花头、花蕊、花瓣栩栩如生,雍容华贵。花头每侧几片绿叶,穿插疏密得当,叶尖有开有合,叶片灵动飘逸。

彩绘选用的大红、大绿、大黄、大黑、大粉热烈奔放,夸张大胆,红的象征夏、绿的象征春、黄的象征秋、黑的象征冬、粉的像花,这些颜色像火焰一样热烈,像猛虎一样奔放,像大地一样精彩,像日光一样灿烂。五种颜色似乎象征着金木水火土,灌注着仁义礼智信。老艺人左看右瞧,端详着,比划着,像捧着刚出生的娃娃。一个泥叫虎,承载着一年四季的春夏秋冬,从采泥到制作完成,步步相随,环环相扣。包含了绘画、美学、艺术、雕塑等各门知识,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马虎。

春节前后,花花绿绿的泥叫虎活了起来,带着一股憨气、灵气和冲劲。一个个披红挂彩,等待出征,到商家集市,到街头巷尾,走南闯北,活跃在孩子们指尖,把守在门舍案头。

“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虎为百兽之王,长啸一声,叱咤风云,具有传说降妖捉怪本领,也便成了吉祥物。泥老虎起源于明代万历初年,也叫泥响虎,一块泥巴造就的“玩偶”,处处显示着百姓的智慧,“虎”与“福”谐音,不仅寓意保护福安,更祈盼家宅安宁。正是依附着对健康、平安、幸福生活的向往,便产生了这百年不变且恒久传承的形、色、声、动俱佳的民间工艺品.

“传统文化的魅力,历经岁月的洗礼,如果一件物品能流传到今天,历史已经证明了它的美。”随着时代变迁,各种电动玩具的爆满,这种民间工艺品虽然不再风靡市场,但仍有一些老手艺人们在默默坚守和传承。莒县的泥塑彩绘叫虎也被列入日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身揣绝技的民间艺人与他们的作品,唤醒并美丽着儿时记忆,童年的“耍货”又回来了,成了当今文化的收藏,那“咕嘎”声,犹如传承文脉中发出的独特回响,民俗大观园里永不停止的钟摆。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土里藏黄金,土里出白玉。一把泥土,传承文化,坚守初心;一块泥巴,匠心独运,守正创新。泥土是万物之源,生出了土生土长的艺术品,各色的民俗小“耍物”赋予了泥巴更多的生命内涵。丰厚的非遗文化底蕴,依托传统文化工艺,与乡村旅游相结合,将是一条助力乡村振兴的明媚之路。

泥叫虎在齐鲁大地上扎堆诞生出一个个猛“虎”,也如山东人性格的写照,宽厚仁和,粗犷好爽、胸怀坦荡,吃苦耐劳,以生龙活虎的精神,以“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气势,勇往直前。我们深情希冀,今日的家乡正如虎添翼,一起向未来......


图片

作者简介:

冯爱霞,笔名小雨,莒县人。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日照市作协会员、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青未了副刊签约作家等。作品在《青年文学家》《西部散文选刊》《浙江工人日报》《山东工人报》《农村大众》《黄海晨刊》《北京日报》《中国纺织报》《人民日报》数字、齐鲁壹点等国家、省市纸媒、网站发表,征文朗诵摄影数十次获奖。征文获第一届青未了散文奖、青未了金融散文二等奖、山东金融文学庆祝建党百年征文二等奖、全国郦道元山水文学大赛二等奖、莒县庆祝建党百年征文一等奖、经典杯华人文学大赛奖、齐鲁晚报原创优质长文清泉计划奖等,有系列作品收编《胶东散文年选》《胶东散文十二家》《中国当代优秀作家散文选》等。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