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跟着协和学⑯|分步骤拆解,手把手教你做好心包穿刺

 天涯aobebd0m4x 2022-10-02 发布于河南

跟着“国家队”学常见疾病诊疗

协和规培手册
更贴近临床需求,更适合临床一线
本期导读

心包穿刺的指征包括诊断性穿刺和解除急慢性心包填塞。虽然只有血流动力学受损的患者需要紧急穿刺引流,但实际上所有中量以上的心包积液都有临床重要意义,需要仔细鉴别病因。相对于胸腔穿刺、腹腔穿刺来说,心包穿刺技术难度较高,更为依赖操作者的经验。本文将分享北京协和医院的心包穿刺操作技巧。

本期作者

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  刘颖娴

01
前期准备

查看超声心动图报告,了解心包积液量和分布特征(有无填塞、缩窄、分隔、脏壁层心包厚度等)。

推荐所有患者建立外周静脉通路,以方便突发情况下推注急救药物。

推荐持续心电监护(包括脉搏血氧饱和度、心电导联和血压监测),以便及时发现迷走反射亢进等不良反应。

准备材料
  • 预装的心包穿刺包;或选择6~8 F单腔或多腔中心静脉导管包,其内包括18 G针,标准J型尖端导丝;

  • 换药包、治疗巾至少4块;

  • 利多卡因注射液1支、纱布至少2块;

  • 引流袋1个;3通阀2个;

  • 络合碘1瓶;

  • 5ml注射器1~2个;

  • 20 ml注射器1个;

  • 缝线、大敷贴;

  • 帽子、医用外科口罩、灭菌手套等。

体位

推荐患者半坐卧位或坐位,一方面改善因心包填塞出现的呼吸困难症状,另一方面促进积液向重力依赖区汇聚,并使心脏更靠近胸壁。

超声定位穿刺点

机器置于患者右侧床头,接电源开机预热。心包积液引流的最佳路径取决于患者体型和积液的分布位置。

02
穿刺点

多达1/3的非创伤性心包积液为包裹性,在心包腔内非均匀分布。应在穿刺前反复比对几个声窗(肋下,胸骨旁,心尖),以选择最优化的穿刺位置。在皮肤上标记出穿刺点。

肋下切面

周围无重要动脉,气胸风险低,但穿刺路径长,局麻针头无法到达心包腔;常发现肝左叶位于穿刺路径上,如果没有其他穿刺部位,则不得不穿过肝左叶进行穿刺。

胸骨旁

在第5或第6肋上缘紧邻胸骨边缘处心包裸区进行穿刺,无气胸风险,穿刺路径短,一般可垂直进针;但可能碰到胸廓内动脉或肋间动脉(该动脉变异较大),且积液量不多时该处舒张期积液深度可能不超过10mm(大部分非包裹性心包积液位于下后壁)。

心尖

左心室壁较厚,且心尖区冠状动脉较细,此处穿刺可降低心脏并发症风险。但该路径靠近左侧胸膜腔,液气胸风险较高。且积液量不够大时心尖处舒张期积液深度可能不超过10 mm。

03
操作过程
  • 戴无菌手套、口罩和无菌帽。

  • 消毒胸部和上腹(注意监护电极应避开穿刺部位10 cm以上),铺无菌单并固定。

  • 5 ml注射器抽取1%~2%利多卡因溶液在标记点逐层浸润麻醉至心包腔(剑突下穿刺注射器针头可能无法到达心包腔),每次推注麻药前均应回抽确认无气体。心包很敏感,也需要麻醉。

  • 连接穿刺针头和穿刺针,确认其通畅性;检查中心静脉导管主腔和侧腔通畅性,关闭卡槽;准备好导丝(去除保护帽)。

  • 穿刺针始终带少量负压延麻醉点进针。若在剑突下1 cm进针,则一旦进入肋软骨下方即压低穿刺针,使其与胸壁成大约30°角(或根据超声探头定位决定进针角度)。

  • 针尖朝向左锁骨中间缓慢推进。如果未吸出液体,将针退至皮肤,调整为更深、略向后的角度。如果第2次穿刺仍未抽到液体,则退针至皮肤,调整向右侧偏10°,逐渐调整直到穿刺针朝向右颈部(或重新定位根据超声探头定位决定)。

  • 进针深度受患者体型影响。7~9 cm长的穿刺针适于大多数成年人,肥胖患者可能需要更长的针(长达12 cm)。婴儿和幼儿4 cm长的针足够。

  • 当进针阻力增加,接着有明显的突破感时,提示针尖穿入心包。患者可能出现急性胸痛。一旦顺利回抽液体即停止进针,并用左手固定穿刺注射器。助手在进针时应密切监测心电波形,以察觉针尖与心外膜的接触,防止误入心腔。

  • 通过Seldinger法送入导丝,此时易发生迷走亢进或室性心律失常,应注意监测心电波形。退出穿刺针的同时固定导丝。

  • 刀片及扩皮器扩大胸壁通路和心包穿刺口。

  • 将引流管套在留置导丝上送入心包腔,然后退出导丝;推荐留置深度不超过10~13 cm。

  • 用缝线将引流管固定在胸壁上,无菌敷料覆盖,引流管接注射器抽取送检后更换为接引流袋。

04
后续注意事项

我国渗出性心包积液最常见原因为结核,其他原因还包括肿瘤转移、甲减、结缔组织病、放疗相关等。

除送检积液常规、生化外,建议心包积液送检:结核相关(TB-spot、抗酸染色及结核培养)、细菌(需氧+厌氧)培养、乳糜试验、甘油三酯/总胆固醇等。

若高度怀疑感染性疾病,还可考虑送检病原NGS检查。注意抗酸及培养阴性不能排除结核,TB-spot的参考价值很强,故还应同时完善外周血TB-spot及PPD皮试。

对于心包填塞患者

快速抽取心包积液50-80ml即可迅速改善症状;排出200~300 ml心包积液后血流动力学通常可改善。积液量较大时紧急引流总量应<500 ml,以避免心包减压综合征。

每日引流

连续引流的导管堵塞率很高,不宜使用;间歇引流能维持引流管通畅。每4-6小时打开卡槽放液200-300ml,直至连续2日无心包积液引出可拔管。

不建议留置心包引流管超过1周,以免出现感染并发症。

床旁留置心包引流(中心静脉导管)不需要抗生素预防性治疗。

并发症

心肌刺伤或割裂、血管损伤(冠状动脉、肋间血管、胸廓内血管或腹内血管)、气胸、张力性心包积气、空气栓塞,以及心律失常(室性和室上性)。心肌和冠状动脉刺伤最初可能无症状,而是表现为迟发心包积血、针吸或导管抽吸效果不好。

穿刺针穿过腹膜腔可能会刺穿腹内器官,肝脏最常受累,但引起大出血的风险较低。

心包减压后血管迷走性心动过缓发生率可达25%。

敲黑板 划重点

心包积液病因复杂,心包穿刺引流有助于诊断病因,解除填塞。心包填塞伴血流动力学衰竭是急诊心包穿刺的绝对指征。

应在心电监护下进行操作。超声精准定位。推进心包穿刺针和送入导丝时警惕心律失常和迷走神经功能亢进。

三大穿刺点各有利弊,根据超声定位积液分布特点和患者体型灵活选择。

推荐间歇引流以避免引流管堵塞。

急性心包减压综合征:可能引起急性左心室或右心室功能不全,甚至出现反常血流动力学恶化和/或肺水肿。对于急性心包填塞患者,应避免快速心包减压,单次引流量不宜超过500 ml。出现心包减压综合征时应积极补液并加用强心升压治疗。

明日预告

明日话题聚焦:右心导管检查术经验分享。

每天进步一点点

追上那个被寄予厚望的自己

明!天!见!

点击进入专题,查看既往内容


协和规培手册 banner 点击学习.jpg

中国医学论坛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