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女学生为报恩嫁恩师,6年后她刀砍54岁的丈夫,1995年开封伤害案

 人之意 2022-10-02 发布于陕西

1995年12月,河南开封市法院以故意伤害罪判处某中学女教师吕倩有期徒刑3年。这位年仅29岁的女人将她那54岁的丈夫、另一所中学的高级教师常文君的脸部严重砍伤。被害人常文君泪水横流,他喃喃地对人说:“十年如梦,情分如水,恩恩怨怨,我是咎由自取,人情皆空。”

这是一个恩怨相报的真实故事。它给人的启示是厚重的。

故事要追潮到1985年3月。

常文君是他所任的重点中学最优秀的教师,在地区教育界享有盛名;他的学术论文发表在省市级刊物上,教学成果在地区获优秀奖;他所在班级的升学率引人注目,因而,他也是该校最早被评为高级职称的教师。尽管常老师身体矮小,甚至因劳累而微驼了腰,那双高度数的眼睛让这位44岁的中年老师显得满目沧桑,但是,常老师的才学弥补了这些缺陷。

在常老师众多的学生中,有一位18岁的女孩吕倩,她是全班最刻苦最优秀的学生。她出身贫寒,一边读书还一边干活来维持学业。

常老师特别钟爱这个学生,他把她作为重点培养,曾亲手写下一条幅送给她:“你的路就是大学的课堂走下去灿烂辉煌!”吕倩把这条幅贴在自己的床头,鼓励和鞭策自己。

更多的时候,常老师利用休息时间帮吕倩补课。那年月,他每月工资才百余元,家有妻子和3个孩子,生活清贫而拮据,但是,他毫不吝啬地为吕倩买了许多营养品,把妻子养鸡攒下来的鸡蛋大多数补贴了吕倩。在高考前夕,吕倩因劳累过度而病倒住院了,常老师却一连守护几个通宵。这份师生情感感动了许多人。

然而,在1985年的高考中,吕倩因患病和临场发挥失常而落榜。她不得不与常老师挥泪告别:“常老师,我对不起您了,辜负了您的期望。”

望着学生快快离去的身影,常老师清泪长流:“多好的学生啊,怎么就这么轻易毁了她的一生。”这竟使他悲伤了好久。

常老师所在班的学生有十几个考上了大学,学生们簇拥着他、为他敬酒时,发现尊敬的老师全然没有兴致,大家安慰老师:“吕倩聪明,她准会考上大学!”此时一种豪气和责任感在常老师心中涌起,他骑着自行车跑了30多里路,来到吕倩家里。常老师恳切地对她父母说:“吕倩这孩子与众不同,她勤奋、好学、肯动脑子、善于钻研,肯定是上大学的材料,如果就此学就太可惜了。我建议从孩子的前途看,让她复读一年,我有把握让她上大学。”

然而,吕倩的父母是极现实的庄稼人,他们说:“老师,芳生在农村,一个女孩子能读完高中就算是个秀才了,再读下去,谁供得起,咱家女儿多,劳力少,我们还望她招婿上门呢。”

吕倩沉默无语,泪水却断了线般往下淌。

常老师连连几次苦苦劝说。1985年9月14日,他又一次来到吕家,对吕倩父母说:“我考虑好了,可以每月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50元钱资助吕倩,帮她复读一年。”

望着衣着简朴、两鬓斑白的常老师,吕倩的父母被感动了,还有什么比这无私的师生情更让人心动呢!吕倩此时也不能自已了,她悠然跪下,对自己尊敬的恩师连磕三个响头,她说:“老师,如果我能读上大学,一定加倍报答您!”

1985年9月28日,吕倩重返母校,又成为常老师最认真刻苦的学生。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吕倩在常老师的强化辅导下,成绩迅速提高,几次市级模拟考试,她都名列前茅。每当她沉浸在喜悦中,都在心中加重了对老师的敬佩。她在日记中写道:父母生了我的身,则把我挪向了黄土地,而常老师却把我引向了理想的彼岸,他胜过父母,是我的偶像……

1986年元月3日晚上10时,常老师正在伏案为吕倩批改作业。此时,吕倩恰好经过房间,推门而入,望见老师那有些何的背脊,望见老师在作文上批下的注语和提示,看着看着,眼泪就淌了下来,她感到老师的无私和崇高。

在一种青春的躁动下,她走上去,一双手从背后揽住了常老师:“老师,您为我操透了心,让我怎样报答您?就让我把爱情献给您吧!”

常老师一下懵了,没料到事情会发展到这一步,感到尴尬而迷茫,他扳开吕倩的手,用发抖的声音说:“吕倩同学,别感情冲动,我是老师,已经44岁了,有妻子儿女,怎么能接受你的爱呢?”说完他匆匆逃出房间,直到半夜才回来。

这一夜,常老师失眠了。吕倩大胆而热烈的求爱行动撞动了常老师十几年平淡如水的感情世界。

第二天、第三天,一直到第七天,整整一周,常师的课也变得草率、敷衍起来,有时甚至变得语无伦次。

吕倩整整“病”了一周,人瘦了一圈,她恨自己的冲动无知和失去面子,也恨常老师迂腐的拒绝和逃避,她也怕伤害恩情浩荡的老师。她甚至想逃回家乡……

正在吕倩苦闷的时候,常老师来看望他的女学生了,他很诚恳很艺术地谈了自己的态度——你是一位最优秀的学生,一位最让人心疼的女孩子,老师其实从心中爱你,不然不会尽力相助。但老师是个知识分子,有社会地位,有家有口,对接受你的爱缺乏足够的勇气;尽管老师年富力强,但客观上40好几了,像鲁迅、许广平与燕妮的爱情也毕竟是少数;尽管老师对自己的家庭有许多遗憾,但客观上责任感是不能丢掉的。因此,老师不愿耽误你最美好的年华,但老师还会一如既往地帮助你,也把对你的爱珍藏在心里……

这番话是常文君精心道出的,在一个个“客观”后面全是暗示,却使一位19岁的少女鼓满了勇气和信心,在吕倩看来,常老师是个有责任心,可以依托一生的男人,一种突如其来的幸福立即没了她,她又一次扑进了老师的怀抱。这一次,常文君没有拒绝……

常老师为什么走出了这一步,对吕倩由拒绝到接受呢?

10年后当他被吕倩用刀砍成重伤时曾对有关人员解释了当时的心态:“那几天我拒绝她,看见她十分痛苦,我想到我必须去拯救她,我让她复读了,如果她得不到爱情,也许她会消沉,放弃学业半途而废,我的一片苦心便会付之东流……”

而吕倩在狱中谈及了当时的感觉:“他当时为我付出了那么多,于我是有恩的,我是个除了拥有年华外一无所有的农村女孩,除了献身,我还能靠什么来报答他呢?”

有了爱情的日子,充满阳光特别是接受吕倩偶像般的情爱,常老师仿佛感到了几十年来前所未有的精神解放,他开始以最大的投入对吕倩进行辅导。

1986年夏季的高考,常老师亲自送她走入考场。果然,他的苦心没有白费,吕倩跨越了高考线,被湖北省一所师范学院录取,成为一名大学生。

吕倩前往武汉读书,临行前,向常老师表白:“我吕倩非你不嫁,你等着我吧!”这是一位19岁女孩对45岁男人的赠言。她是想在分别中对恩师说一份热烈的感激之词。

但常文君却是认认真真地听进去了,他说:“我不会辜负你的。”他制定了一个3年计划,用两年时间离婚,用1年时间筹备婚事。

而后,常文君进行了一场家族性的战争。所谓家族性的,是说这位近50岁的男人正力量悬殊地与一个大家庭进行较量,他孤独地与他的妻子、3个孩子,以及他的兄弟父母及常姓亲戚对峙。他结婚22年,生有两女一男,大女儿已满20岁了,妻子是一个忍辱负重、知情达理的女人,在整个常家极有人缘。因此,他的离婚计划与行动遭到常家人的强烈反对。他的大哥告诚他:“一个快50岁的人了,辛苦一生,别要自己拆翻了自己。”他的四弟规劝过:“二嫂是个打着灯笼都难找的好女人,你已儿女成群,别让暂时的桃花运把个家给毁了。”他的老父更直接:“老二,咱常家从未出过逆子,如果有这一天,你滚出这个家门!”

1989年3月,妻子找到学校。常文君春节没回家,他专程去武汉与不想回家过年的吕倩一块度过了春节。回到学校,发现等了他两天的妻子,他咆哮如雷:“我一个钱也没有,我已养了你们几十年,够了,我的血汗已被你们榨干了。”事情闹到了校长那里,校长说:“老常,你是高级教师了,不仅教学上起表率作用,生活上也要为人师表啊!”常文君说:“我都50岁的人了,用不着谁来教训我!”

常文君感到自己的面子受到了伤害,更感到找到了机会。

1989年4月6日,他向人民法院起诉,以感情不合、知识悬殊太大、自己已不能履行丈夫的义务为由,向妻子提出离婚。妻子望着越来越陌生的丈夫,声泪俱下:“看在我们3个孩子的份上,不要离婚,钱我不要了,我可以种田,养鸡喂猪养活自己,你可以不回家,但我不愿看到没有父亲的孩子。”常文君不为所动,拒绝了妻子的请求:“呸,你休想拖死我!”

常家为此震动了。4月17日,他的大哥和其他几个兄弟会同他的儿子闯进学校,将他的东西一搬而空,大哥说:“离婚,吓不住谁,既然你不想过日子了,所有的东西你也别要了,以后常家不会认你的!”

1989年7月,吕倩大学毕业,被分到了本市另一所中学任数学老师。当她出现在常文君面前时,是四壁空空的房间和一张黑色的离婚证,常文君既兴奋又悲伤地说:“吕倩,为了3年前你的一句话,我可是用生命在实现诺言啊!”

事已至此,由不得吕倩当时是幼稚还是不成熟了。吕倩苦涩地答应了他的求婚。

她俩开始商量结婚。常文君又陪着吕倩回家向父母求婚。当得知眼前这位很老态的恩师就是未来的女婿时,老实巴交的父亲條地撤翻了酒桌,返身回家里拿出了一根冲担,接下去是母亲的哀嚎:“我们吕家欠了老天什么啊!”

常文君和吕倩逃回了自己那个空空的家。

3个月后,吕倩有了身孕,她必须与常老师结婚了。1989年11月2日,她俩举行了婚礼。这是一个没有亲人没有祝福没有欢乐的婚礼,他俩坐在简陋的房间里泪水直流。

婚后,吕倩因丈夫与原妻已有3个孩子了,她无奈之下去堕了胎。1990年6月,她又一次怀孕,她很想生下这个孩子,去真真切切做一个母亲,但是,她又一次走进了医院,躺在手术台上忍受着那种撕心裂骨的痛苦。

婚后的生活苦涩而艰难。

吕倩原是抱着一种报恩还债的心态与常文君结婚的,如果不是她和常文君被两个家庭的强硬态度逼到死角,将婚姻当作了爱情的避风港,她是会重新调整情感指向的。早在大学期间,她就成为不少男同学的追求对象,那种追求,使她感到当初对常文君的许诺是多么浅薄可笑。

婚后几年,吕倩先后流产3次,她的脸上出现了皱纹,常文君所表现的无奈和淡然使她怀疑到这个家庭存在的意义。她在给大学同学的一封信中写道:“一个女人失去了对家庭的依恋,变得麻木不仁,这是我的悲伤。我对梦文,过去曾是仰着头看他,但现在生活在一起了,走得很近了,我感到两个人在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上犹如隔在两个不同时代,更使我难以忍受的是常文君对我们这种婚姻的消极态度……”

吕倩与常文君的婚姻引起当地的轰动,在一般人眼中看到的不是爱情,而是一种掠夺和欺骗。不少女学生家长纷纷向校长提出要求自己女儿转班转学,有一位家长的话说:“我担心自己的女儿被一个不能为人师表的男人害了。”更多的女中学生对常文君和吕倩是退避三舍,认识吕倩的人对她表现出一种不屑和藐视。吕倩只能让自己受辱和愤怒的情绪发泄在丈夫那里,数落他的种种不是,而常文君更是委屈万分,他感到吕倩在一点点地伤害他,他呜咽着对她说:“当初,我为了你倾家荡产,妻离子散,我实现了爱情的诺言,事情发展到这一步,我们都应该有一种准备,都要承担责任,你不该把所有的责任都推给我,我一个50多岁的人了,还有点起码的尊严吧!”

吕倩变得郁郁寡欢,她极不愿意与丈夫同行外出,许多次她与常文君被误认为是父女俩。1992年4月,她参加一个聚会,人们谈论着老夫少妻的议题,对青春与金钱交易的傍大款现象众说不一,这时吕倩的一个强烈感受是:她傍常文君纯粹是一种无意义的牺牲。她到底得到了什么?用这种心态去观察丈夫,使她愤愤不平:他是个连袜子都不会洗的男人,他是个连面条都不会下的男人,他是个每月拿不到三百元工资的男人,他是个无法给她带来任何欢愉的男人……

总之,那个才华横溢高尚无私的好男人不见了。在吕倩眼里,他是个没有青春、没有精力、没有金钱、无所作为的庸俗男人。

从1992年11月起,她所在的学校分配她一间宿舍。此时一位从东北师大毕业的男老师给了她许多关照,也使她有了可以倾诉心事的忠实听众,这使她常常借口工作忙,由每周两次回家变成了两周一次,这引起了常文君的极度不安。他曾多次去吕倩的学校打探,却遭到了吕倩的斥责,夫妻间的不信任感在迅速扩大。

1994年春节前两天,夫妻俩正在准备年货,突然门被“咣”地踢开,常文君的两个子女闯进来,他们是向老父“借”钱来了,且“借”就是1000元,常文君抖抖索索地拿了400元,他儿子一把夺去。他的儿子说:“你抛弃了我妈,又养了小老婆,你不放血对得起人吗?小妹还差一年才满18岁呢。”对此,吕倩心惊胆战,她不知道这样的日子何时是尽头。她只能对丈夫发泄,而常文君只是沮丧地坐着,束手无措。

吕倩决定离开自己的恩师了。1994年12月2日,她给常文君写了一封长信。她以妻子、学生、同事的身份表露了结婚几年来的矛盾痛苦。她说:“我俩是两个不同时代的大学生,两辈人因一种天真的情感误会而结合在一起,而且在这个泥潭里越陷越深,弄得伤痕累累,这是你我都不期望的。我已用了5年时间,用我一生最美好的年华来抵了那个感情债,我想现在连利息都还清了,我恳请你能再给我:一条生路,给我一次自由……”

常文君接信后久无回音。在随后的4个月中,他曾两次回到前妻那里,试图在她那里寻求最后的退路。他发现前妻把一个家治理得红红火火,盖了新房,大女儿已经成了家。前妻对他的到来并不惊奇,显得不卑不亢,像客人一样待他,完全没有那种崇敬。当他涉及复婚问题时,几个子女“呸”了几声,倒是前妻尚存几分夫妻情,送他走的时候,悄悄地塞上了几百元钱,说了声“再见”,使他彻底断了念头。

他只能在现实的婚姻上固守了,而且他也听到了有关妻子的绯闻:她与那位东北师大毕业生热恋,那男人整整小妻子3岁!

1994年7月16日,在他与原妻离婚的同一个法院吕倩正式起诉离婚,理由是感情不合、草率结合。常文君在法庭上大喊冤屈,他声泪俱下地要求妻子看在往日的情分上,看到近10年的缘分上不要离开他。他说还有几年就要退休了,那时,他已不为人师表了,也无法在孩子面前保留什么斯文了,那时再离婚,他可返乡终身埋名隐姓。话说到这个份上,法庭不顾吕倩的请求,决定调和,这样开始了长达1年的分居生活。这期间,吕倩多次提出离婚,而常文君则多次躲藏。

1995年9月26日,吕倩再一次找到常文君,她拿出一张事先写好的离婚协议书,但常文君仍是拒绝签字。吕倩告诉丈夫:“我已有了孩子,不过,不是你的,我准备把他生下来。”这话激怒了常文君,他盛怒之下,扬起了巴掌,而吕倩转身捡了把菜刀像母豹一样扑上去,把这位昔日恩师的脸颊砍得鲜血如注……

血案发生了,也加速结束了这桩婚姻。吕倩不在乎蹲大狱倒在乎离婚。她带着手铸,欢欣地在离婚书上签了字。

常文君此后重病一场。前往医院照料他的是前妻和女儿,她们对这个男人倾注了最后的人道。

婚姻既要有感情基础,又要考虑条件,因为感情是会随条件变化的。感恩是好事情好思想,但把感恩当成还债,又以身相许,则会走上反面。本案这桩婚姻悲剧深刻地说明了这两点。正是这两点的相合,送了两个人的前途与荣誉。作为那位触犯刑律的年轻女性是罪有应得;作为这位老教师在“爱情”的袭击中,忘记了自己的责任,落得个咎由自取的下场,也实属必然。

悲剧让人痛惜,教训警示所有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