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老”评热点-教会学生如何做人的“传道”最重要

 沩江学者 2014-03-27

  近日,光明博客上的一段杏坛佳话引发了众多网友的关注与热议。75岁的老教授陈赫通过同样爱好诗词的博客好友,武汉理工大学退休教授罗亚田的一篇博文,寻找到了阔别66年的小学启蒙老师。这个真实感人的事件感动了网友们,也让人重新思考尊师重教精神在当代社会道德建设中的意义。光明网记者采访到了事件当事人,中南大学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教授、所长陈赫。他从自身经历出发,讲述了自己对于师德师风的理解,并对学校思想道德工作提出了建议。以下为文字实录。

  

  中国人有尊师重道、不忘师恩的优秀传统

 

  最近,我通过光明网友,武汉理工大学罗亚田教授的一篇博文,找到了66年前小学的恩师——汤懿德老师,真有一种感谢上苍赐与的缘分的感觉。我忍不住把这传奇式的消息发布在光明博客上,并告诉我的亲朋好友。不少人都问我,已经过去66年之久,为何对小学老师的印象会如此深刻?我想,除了共性的原因,大概也与我接受的教育、人生的经历和个性形成的逻辑线条有关。

  上个世纪50年代,我在长沙雅礼中学读书的时候,老师转述过16世纪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的一句名言:人之所以为人,全靠教育。我理解,第一个“人”字指的是自然人,第二个“人”字指的是社会人。一个人从他呱呱坠地、懵懵懂懂成长为走向社会、为社会作奉献的人,的确是全靠教育的。

  人的一生接受来自家庭、社会、学校的教育,还有自我教育。学校教育主要来自老师,特别是启蒙的老师。其实,汤老师是我姐姐的级任老师(相当于现在的班主任)。只是在我们班的老师请假的时候,为我们低年级代课,接触的时间并不多。为什么能令我终身不忘呢?免不了还有一些细节。

  最令我难忘的是,解放前夕,为了迎接长沙和平解放的解放军进城仪式,汤老师教我们唱进步歌曲。时隔66年再次联系到她老人家,打电话的时候,我唱“山那边呀好地方呀”,她居然立刻接唱“一片稻田黄又黄”,我又唱“谁养活谁呀”,她又接唱“大家来想一想”。她的声音还那么清脆、婉转、圆润,简直跟当年一样没有变!

  1948年,我因病休学,她送我一张照片,我一直放在母亲家里,可惜在文革期间丢失了。但是,我还保留了一张全班的集体照,经常拿出来看看,以抚慰我的思念。这些都给我幼小的心灵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觉得汤老师有名门闺秀淑女的风度。

  中国人有尊师重道、不忘师恩的优秀传统。古语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我想大概是古代的老师都是男性,才造成这种说法有片面性和局限性吧?因为我小学最敬爱的两位恩师和初中一年级的班主任都是女老师。所以我把这古语“篡改”成了“一日为师,终身为母”。我1957年参加高考时,作文题正好是《我的母亲》。我至今还清晰记得开篇写的第一句话:“有先哲说过这样的话:一个人的生身之母如果还能成为他的精神之母,那他必定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我从高尔基的《母亲》写到我的母亲,既有亲子之情,又有师生之谊。这篇作文得了高分。

  1962年我也当老师了。我教的第一批学生是63级和65级的。他们当中不少人都比我年龄大。于是,我把这古语又“篡改”成“一日为师,终身为友”——我要努力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等到我们为人父母,我和妻子罗声求有了一个不约而同的默契:把孩子当学生,这样不会溺爱;把学生当孩子,这样也会给予他们以亲情。

   

  师生之间面对面的“传道”与“解惑”不可少

   

  教师带学生,特别是带研究生,是个细工活,还是一个师生交流学术、联络感情、传道授业解惑的纽带。所以,不论硬件多么发达,教学手段多么先进,师生经常面对面的交流是不可少的。作为一名高校退休教授,我发现近年来有三种现象令人担忧。

  当前许多教室都设置有多媒体设备。于是有个别老师做一套PPT课件,一用好几年,而不与时俱进地更新,赶不上本学科日新月异的发展。

  再者,出现了一种“硕士、博士加工流水作业线”。一位导师或自成一个“导师团”带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学生,个别极端的还带上百个学生。某高校的MBA班就曾经出现过“108将”的“壮举”,同仁们戏称“水泼凉山”。还有官员和富商 “公读”博士学位者,他们除了在报到时、毕业拍照时露露脸,其它时间忙于商务、政务、家务,倒也不会占用太多的教育资源的硬件,但是却占用了招收名额,这就排挤了许多家境贫寒、真心求学的草根子弟。

  还有一种现象,我很不欣赏,那就是研究生把导师称为“老板”。我决不歧视“老板”。不少民营企业家为社会生产出高质量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他们照章纳税,不行贿,诚实守信,成为了受人尊重的社会贤达。而称导师为“老板”,是学生内心对雇佣关系不满,对导师高尚的、文雅的“剥削”不满的一种幽默的发泄。希望这种现象能引起导师、学校、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

  我很有幸,大学期间也遇到了好恩师。我毕业后的半个多世纪,只要有机会,老师还在一直对我进行师德的教育。曾担任我母校校长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老师在他给我和妻子合著的两本人文修养教材《做一名合格的大学生》和《走向社会》的序言里写道: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这话,千年不废。站在21世纪之初,“传道”就是教学生如何做人,“解惑”就是教学生如何思维,“授业”就是教学生如何学习与掌握必要的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有人曾说,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科学技术如此发达,将来高等学校只有三个作用:一是招生,二是考试,三是发毕业证书。如只是就“授业”这点而言,把人当作计算机的存储装置,这话未尝不可。然而,就“传道”与“解惑”而言,任何技术也不能取代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不能取代教师与学生之间面对面的“传道”与“解惑”,因为这是心灵之间、感情之间、精神之间的直接的交流与互动。教师正是通过这个交流与互动,不仅授业,而且传道、解惑、启迪思维、提升精神境界。

  可以说,没有科学技术,没有物质文明,就可能无知、愚昧;没有人文文化,没有精神文明,就可能卑鄙、无耻;有了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物质文明而丧失了应有的人文文化、精神文明,那就可能更无知、更愚昧、更卑鄙、更无耻了。那将是人类最大的灾难!

  杨老师语重心长地把这些警语郑重地写到序言里,实质上就是对年轻的读者进行高尚道德情操建树的谆谆教诲。

   

  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有三个关键问题需要解决

   

  近年来,现实社会中出现一些道德沦丧、道德缺失的现象,使得加强道德建设的呼声越来越大。我认为,最重要就是要在大中小学校做好思想道德教育,这方面我们的担子很重,要有国歌歌词“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危机感,救亡感,同时对道德的复苏要有充分的信心。具体来说,有三个关键问题需要解决。

  一是要理直气壮地做思想政治工作。

  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湖南省召开的两次中老年教师关于改进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上,我做了一个发言,摘录于下:

  从社会变革的进展和目前的社会现实看,我认为对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已经到了不改革就可能没有出路的地步了。而思想政治工作改革的唯一出路是理论联系实际:

  第一,教师要有足够的学识联系历史的实际。社会发展史、国际共运史、中国近代史、中国革命史,还有基本的哲学思想、基本的形式逻辑,不要求精通,至少要明白。否则,你有什么底气去教育学生呢?

  第二,教师要有足够的胆略联系现实的实际。对于学生提出的对现实的困惑,解答时既要针砭时弊,又要注意把握分寸,维护好不容易得来的安定团结的局面。

  第三、教师要有足够的见地联系教育对象——学生的思想实际。要亲手掌握学生的思想脉搏,不要只满足于从听汇报当中得到的“二手货”、“三手货” ,甚至是经过加工、筛选提炼的、报喜不报忧的“假冒伪劣货”。当然,还要更新观念,发现学生当中比我们自己更能赶上时代步伐的新鲜事物。

  第四、教师还要有足够的勇气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这一点最难做到,却又是最重要的,因为学生总是从你的一言一行中就可以看出你的宣言是真还是假,也就决定了学生对你讲的大道理是相信还是不相信。

  二是要有一大批身教胜于言教的思想教育工作者。

  打铁还要自身硬。所以,学校选留辅导员一定要像选拔宇航员那样严格。如果他们是“带病上岗”,难免会将他们思想道德上的“不良基因”转嫁给广大学生。

  三是要通过教育钳制扩散负能量的负面舆论的误导。

  有一部流行过一阵子的电视连续剧中,有一个角色叫余德利,他在剧中有一句台词,后来流传甚广:“虽然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这句话放在余德利这个角色嘴里,对塑造一个鲜活的艺术形象是十分恰当的;但是,时下许多人把它当作座右铭,则是十分不妥的。

  我们要反过来说:虽然没有钱是不能的,但是金钱不是万能的。拿钱可以买到婚姻,但是买不到真正的爱情;拿钱可以买到“臣服”,但是买不到心灵的折服;拿钱买到的“花翎顶戴”决不会长久。

  有学生反问我:“金钱不是万能的,那它是不是万恶的呢?”

  我认为金钱——或者讲得学术性一点——货币本是中性的,它到底是“恶”还是“善(能)”完全要看它是怎么得来的和怎么花销的。但是,有一点几乎可以肯定,那就是如果大家都把金钱看成是万能的了,那么它离万恶恐怕也就差不多远了。

   

  教会学生如何做人的“传道”最重要

   

  道德建设,人人有责。我觉得按年龄档次老中青来分,中年一代要更加责无旁贷地担当起重任,因为他们是一代一代、承上启下的关键,其中教师的作用不言自明。

  我想引用两首诗来形象地说明一下师德师风与道德建设的关系。1997年,我进入华中工学院(现在叫华中科技大学)40年的时候,献给当时担任母校校长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老师一首诗,题为《粉笔吟·赠教师》。我在诗中写道:

  模范型成正直身,白头笑对黑头吟;

  一生磨炼灰飞尽,擦去遗痕让后人。

  不久,就收到杨老师的和诗《敬和陈赫同志<粉笔吟·赠教师>》:

  己身不为为他身,写史忘身共啸吟。

  身化灰飞身价在,身身不已有来人。

  我想,如果广大教育工作者都能以“己身不为为他身”的精神,秉承师德,爱才惜才育才,尤其重视道德规范、修为和实践的教育,教会学生如何做人,那么这种“传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对大到国家、社会,小到家庭,甚至细化到每个人的心灵,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只有这样,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精神文化的传承才会“身身不已有来人”。

 

    (光明网记者 田文姝采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