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宗周:偏执型的人格折射出传统儒学的窘境对刘宗周,一些人是非常崇

 紫薇院 2022-10-02 发布于甘肃
刘宗周:偏执型的人格折射出传统儒学的窘境
对刘宗周,一些人是非常崇敬的。当然,人们崇敬刘宗周,也是有理由的:
他是蕺山学派的创斯人,他学宗王阳明,提倡“诚敬”为主、“慎独”为功,人称此为“千秋正学”;他是明末文坛耀眼的明星,祁彪佳、陈洪绶、张履祥、陈确、黄宗羲等著名学者气节之士,均出其门下;他自杀殉国后,鲁王朱以赠谥“忠端”,唐王朱聿键赠谥“忠正”,清廷追谥其为“忠介”,乾隆皇帝甚至赞他为“一代完人”;“其论才守,别忠佞,足为万世龟鉴”,这是《明史》对他的评价——他似乎赢得了包括敌人在内的许许多多人由衷的尊敬!
可是,斯人已逝,盖棺却难定论。明清史专家顾诚如此评价刘宗周:刘宗周不是栋梁之才,他守正而不能达变、敢于犯颜直谏而阔于事理、律己虽严而于世无补;迂腐、偏狭,毕生追求的是一种自我完美,最后终于饿死,刘宗周作为忠臣留名青史的目的达到了,他一生好名,与其说他是以身殉国,不如说是以身殉名……
那么,刘宗周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刘宗周,字起东,自号山阴废主,晚年更号克念子,别号念台,又自称蕺山长者,明代山阴人,著名理学家,蕺山学派的创始人,在中国思想史特别是儒学史上影响巨大。
刘宗周幼年家境酷贫,父亲刘坡在他尚未出生时就英年早逝,刘宗周由其母亲和外祖父章颖抚养成人。万历二十九年(1601)入京会试,刘宗周考中进士,之后历任行人司行人,之后又历任礼部仪制清吏司主事、顺天府尹、工部左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等职,是明末朝廷中的重要人物之一。
刘宗周跨入宦海之时,大明王朝已经内外交困,危机四伏。为了挽救朝政日废、国势日衰的危局,刘宗周抱着“一日未死,一日为君父之身”的忠君思想,毅然不顾危险,挺身而出,立朝守正,意图力挽狂澜。观其一生,先后上疏共百余次,都直言时事得失,劾奏误国权臣,抨击晚明苛政……刘宗周所论皆切中时弊,但往往因为忤逆圣意、触怒权贵,故长期被排斥在野,并三次被革职为民,令人不胜唏嘘。
刘宗周是大明王朝最后一位儒学大师。其学术思想精则精矣,但是其政治主张却颇值得商榷及后人之反思:
崇祯皇帝急于求治,刘宗周却总说先须治心;崇祯皇帝欲求有才望之士,刘宗周却说操守第一;崇祯皇帝访问退敌弭寇之术,刘宗周却说仁义为本……所以崇祯皇帝严厉批评他“愎拗偏迂”,刘宗周第三次被革职时年六十五岁,他在《与祁世培书》中说:“抱头南下,便无面目见江东父老。”
在如何对待西洋传教士汤若望等的争论中,刘宗周的主张更暴露出当时儒学已经缺乏必要的应变能力了——在万般无奈的时局之下,崇祯皇帝打算用汤若望制造火器,希望利用西洋的先进技术,解决内忧外患问题。如果崇祯皇帝此举能够顺利实行,中国也许可以从此由冷兵器时代进入火器时代,并由兵器制造业引发一场工业革命,甚至中国近四百年的历史都要重写……但是,刘宗周却坚持“仁义说”,他坚决反对重用汤若望,更加坚决反对制造火器,并非常反感西洋的天主教……当时的儒教,已失去了宽宏大量的开放精神,这也许就是近四百年来中国落伍、中华文化发生危机的原因之一。
刘宗周的言论,永远都占领着传统道德礼仪的制高点,他总代表着无上的政治正确与凛然正义、民族大义。但是要让他的言论真正落地见效,却总是让人狠狠抓狂!用现代心理学的理论分析,刘宗周,是否有着偏执型的人格特征呢?刘宗周的身上,是否折射出传统儒学发展脱离了社会现实的窘境呢?
刘宗周所著辑有《刘子全书》四十卷、《刘子全书补遗》二十四卷,内容复杂而晦涩。当代新儒家学者牟宗三评述其学术思想时说,刘宗周绝食而死后,中华民族的命脉和中华文化的命脉都发生了危机,这一危机延续至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