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湖丝源流(四)||湖丝绵绵系古今

 含山唐 2022-10-02 发布于浙江

​   

    【姚林宝摄于辑里湖丝博物馆】

     江南,运河自钱塘携着钱江潮的余韵缓缓而来。

    春风,吹绿运河两岸的田野;桑树枝条上的叶芽滴着昨夜的珠,闪烁着七色之光。

    一条蚕,二十余天的吃睡,结成千米之长银白的细丝,飘飘逸逸,系住历史的那头,系住历史的这头;从黄河的涛声里,从长江的吟唱中,在太湖这边如网的河流中,流出一幅幅绸,一片片绢。

    江南,四五千年前的杭嘉湖如丝滑流淌的河把大地分割成一块块田一片片地一口口塘。繁茂的桑林其上;稻粟棉麻其上;芦荻白鹭鱼虾其上。

    湖丝,从四五千年前的钱山漾畔的村庄,从大运河两岸的村庄,从南太湖溇港边的村庄里源源不断地汇聚,聚成华夏乃至世界的丝绸之源。

    从长安再出发,从洛阳再出发;一个个驼队,在沙漠里前行;一声声驼铃,在沙漠中回响;穿中亚,到欧洲,在异国飘逸成霓裳。

    从广州出发,从张家港出发;从商周到汉唐,从唐宋到明清,一包包湖丝置身于一艘艘木船;郑和的船队大海中远航。东海,南海,过马六甲进印度洋,再到非洲西海岸,再到地中海;亚非欧,用湖丝结成纽带。

【摄于南浔辑里湖丝博物馆】

     一架木制丝车,简易而有规则。丝车下的釜中,注入从河港里挑来的清澈的水。釜下,灶里的木块柴喷着殷红的火焰“噼噼啪啪”地响着。釜中的水弥漫乳白的蒸汽。数十个银色的茧子浮在热水之中。一个女人麻利地拿着索绪帚在水中拨弄,顺利抽出一根茧丝。一根,两根,三根…把几根乃至十几根茧丝捻在一起,掐去丝筋头,绪头穿过铜钿做的丝眼,上行过响绪,绕在轴上;脚有节奏地踏一下踏板,车轴转动。湖地农家的丝车,都是三绪丝车。丝轴不停转动,茧子不停翻滚。丝轴上的丝慢慢浓起来厚起来。

    釜中之水,不停添加更换。缫丝之水宜清;清则丝白。缫丝之水,山泉水不如河水;静水不如流水。杭嘉湖平原,河港密布,但并不是每一条河的水都是流动的。河成兜者,水静也。要流动之水,需东西、或南北通透。南浔辑里村前的小河,名淤溪,东由在串珠湾雪(息)荡河处几经曲折,向西分流到辑里村前而水澄清。

    丝车咿呀,车轴转动。几千年来,湖州的先民们就是用这样原始的缫丝工具缫丝。“舍南舍北绿树浓,轧轧声彻村西东。灶燎薪蒸傍炽炭,毂回轴转如旋风。”清董蠡舟曾这样描述村里妇女缫丝的场面。

    丝,有粗细之分。细而白者为“合罗”,稍粗者为“串五”,再粗者为“肥光”。丝车做丝,有小车头大车头之别。小车头一车丝为10余两,大车头则有20余两。

    小满之日必定有新丝出售,俗话说,“小满见新丝”。各丝行开业收购蚕丝。丝,头蚕(春蚕)为上等,柞蚕次之。旧志说菱湖洛舍丝第一;又说归安、德清丝甚佳,湖州只南浔辑里丝尤其上品,照常价每两必多一分。

    辑里丝,湖丝的代名词,丝因产于南浔辑里村而名之。辑里村,原名七里村。据民国刘大均《吴兴农村经济》描述,辑里丝之称起于明洪武年间,至逊清道光二十二年而后,销售上海洋莊转运出口,其名始显。辑里丝出口海外,从最初每年的两千数百担增至三千五百担之多,大约光绪十年为最盛。

    湖丝,苏州商人购去织缎子,色彩鲜艳,紫光可鉴。当时的丝处处都优质。北乡丝为上等细丝,也称经丝。广东商人运往上海与外商交易,称广行,也称客行。专买乡丝的称乡丝行,买经(经,经丝)选经的叫经行。丝行有小丝行买进卖给大行,称划庄,更有将乡丝代理销售,从中获取微利,称小领头,俗称“白拉主人”。每年杭州派员来采购北方(时称浙北谓北方)丝,苏杭两地织染局都到本地收购。

    湖丝绸虽遍满天下,而湖地平民身上无一丝一缕丝绸。真所谓“典去布襦几时赎,袴露两尻跣双足,三旬劳劳睡不足,哪得一丝身上著”。赚钱的不辛苦,辛苦的不赚钱。富甲一方的南浔,靠湖丝成就了“四象八牛七十二只小金狗”。“湖州一座城不及南浔半个镇”,而蚕农却穿不起绫罗绸缎,只能着土布粗衣。

    栽桑,养蚕,缫丝;丝绸之源的湖州,还能见到湖丝吗?在城镇化不断发酵的今天,一个村庄的养蚕人家屈指可数。

    前日,随三远老师到南浔辑里村,踏访辑里村的辑里湖丝博物馆。在辑里村王一士先生的辑里湖丝博物馆里,真的见到了辑里湖丝。

    辑里湖丝,含山唐将另篇再叙。

1.湖丝源流(一)||站在钱山漾遗址的田野上

2.湖丝源流(二)|| 湖桑,辉煌千年

3.湖丝源流(三)|| 湖蚕轶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