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怀念我婆 | 勤劳、贤良的婆

 富平人原创馆 2022-10-02 发布于陕西


我 婆

文/惠孟运

不知不觉中,婆走了整整三十年了。也是10月2日(农历九月初七),也是一个秋雨浇心的天气。尽管老屋已经倾颓,尽管遗像已经泛黄,但思念依旧,婆的音容笑貌仍然时不时地涌现在记忆中,那慈祥的“我娃回来了”“我娃吃饭了”“我娃长大了”…的呼唤,想起来就不由湿润了眼角。

上世纪二十年代,史无前例的“民国十八年年馑”肆虐关中,八百里秦川“白菜芯”也到了荒村断饮烟的境地。我的家族劫后余生,两门十多口人,只剩下我爷一个男丁和堂曾祖母带着的四个孤女。

爷爷穿着借别人的衣服,把我婆娶进了门。她的婆母只是个堂伯母。但在之后三十多年的岁月里,婆却把老人侍奉得比亲婆母还亲。平常日子,专门给老人蒸的“白馍”;冬天寒冷,婆每天在锅盖上把棉袄烘热了,才帮老人穿衣起床;曾祖母一直活到八十高龄含笑寿终。婆的孝行成了村里的佳话,数十年后还有人提起。我的父亲和叔父说,他们小时候就知道“婆就是婆”,从来不知还有“二婆”一说,更不知道堂屋照片上“富态安详的老太太”和他们没有任何血缘关系。但是“孝道”是什么样的,却真实有形地留在了他们心里,又传给了他们的儿女。

婆是民国三年(1914年)生人,缠着的小脚给她带去了难以想象的痛苦和不便,却丝毫没有影响她的勤劳和贤良。早年间跟着我爷男耕女织,务棉纺线,推磨做豆腐。改革开放包产到户,已届古稀的婆,农忙时节,不是给各家做饭,就是帮着剥玉米皮、剥棉花壳,做她力所能及的事情,一刻都不闲着。虽然儿孙满堂,但我爷的饭一直是她调、她端,哪怕她一手端着碗一手扶着墙,却谁都不能抢。

婆是从艰苦年代过来的人,一辈子省吃俭用,她把好吃好喝的留给大家,自己却总是“爱吃死葱烂韭菜”,她给长辈和家里的重劳力蒸白面馍,给孩子们吃麦面细粮,她自己吃的是最差的“玉米面塌塌”。她一直说自己不吃肉嫌荤腥,后来生活条件好了,我们才发现婆是吃肉的。

婆的心很长,故去的先人和在世的亲人,都得到了她一生的关爱。逢年过节,她会催着我们上坟烧纸,不让先人们在地下感到冷清。无论是娘家的侄儿侄孙还是本家的弟、妹、侄、孙,谁家有事都有我婆的一份“礼”。她为了大家操了一辈子心,以至于在她过世后,前来送葬的人大大超过我们的预期,把“汤水吃脱了”!

婆晚年时,农村人的生活还不富裕,但我婆的卧室里沙发、电视、风扇、火炉子样样齐全,天天都有孙子、曾孙子在膝下承欢,饮食用度上更没有短缺,和同时代人相比,婆是幸福的。这是唯一让人欣慰的地方。

总结我们家人的性格——“孝道、勤俭、心长。”丝丝缕缕都有婆的痕迹,婆用言行打造传承了一个大家族的家风。怀念婆,用一句时髦的网络用语,给婆“点赞”!

作者简介:惠孟运,富平县薛镇宏化村石家堡人,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基层职工,中共党员,爱好文字写作,醉心历史传统文化,有数十万文字发表于各大网络平台及《西安晚报》等纸媒。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