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头条诗选:当代诗人冯晏,以心灵的秩序应对世界的复杂性

 置身于宁静 2022-10-02 发布于浙江

冯晏,当代诗人。随笔作家。80年代开始诗歌写作并在国内外发表作品。出版诗集《冯晏抒情诗选》《原野的秘密》《看不见的真》《冯晏诗歌》《纷繁的秩序》《镜像》《碰到物体上的光》《内部结构》《刺穿冰层抵达水》以及诗丛诗集《吉米教育史》《与从前有关》《边界线》《小月亮》《意念蝴蝶》《焦虑像一列夜行火车》等。

以心灵的秩序应对世界的复杂性

诗三首

冯晏

虚拟性

我是非我,周日上午从被操控的一个缝隙

走进星巴克,那个虚拟中靠窗的座位

我拉过一个非木质椅子,坐进气味和感知

左侧有一对情侣,逆光,静音

其他角落空置,一个似是而非的触屏环境

小点心、熟悉的拿铁,纸质杯套

盖上牵强之盖,打开小方孔,嘴唇贴上去

研究魅惑身体不同部位的计算公式

牵动了更多细腻之谜,依赖性,方法论

非此刻,我是被挂在窗外冲锋衣广告牌中间

一小块拼贴,可动可静,非模版

为真理的虚拟性理论调换认知模式

见证善报之说的真实存在,感兴趣后现代主义

推开一扇门,一瞬间越过台阶,梯子

从一个商圈东边走进来的非主观意识

非此刻,环绕屋顶的这首曲子已被下架

价值观争吵,又一个热点,真理的暗物质属性

溜进程序继续深化复杂度,我是证明

生活气泡而非铁,空气中有一个波动键盘的手

我是多重自我,一部分被游戏慢慢接受

2021年10月24日

温经天解读:

‍什么是虚拟性呢?‍‍虚拟性‍‍是一个人‍‍在现实场域里‍‍感受到的那种无形的‍‍‍‍存在,‍‍用文字、图像、‍‍音乐、‍‍消息、‍‍讯息等‍‍来体现的这种‍‍无形。诗人‍‍冯晏的这首诗‍‍讲的就是人在‍‍当下社会被‍‍生产、生活、消费和媒介所物化的状态,主体的人成了‍‍客体的依附,‍‍后现代社会这个客体却成为了主体。‍‍因此,诗歌开场说“我是非我”。

内容简述一下。这是一首叙事诗,讲的是‍‍某个周日,一个人‍‍来到星巴克休息,‍‍感受到了虚拟性的氛围‍‍以及‍‍这一消费背景‍‍对人的意识的深度影响。全诗用“‍‍非”字句来引领言说的节奏。椅子是非木制的,‍‍似是而非的触屏的环境,‍‍非此刻的各种畅想延展,非‍‍模板的自我清醒认知。甚至非主观的意识,意为这种感受实质上属于人的共识。

另一方面,它显然属于主观的意识,但是‍‍就像“我是多重自我”一样,后现代主义的思维逻辑帮助我们把当下的生存状态阐释为一种物化的被动的行为。就连千百年来人们所认定的所谓真理,‍‍现在也已经成为了一种虚拟性的理论。‍‍那么,在这样的环境里面,‍‍一个人‍‍喝着咖啡,‍‍看着手机触屏上的‍‍购物网站的图像,欣赏屏幕里各式衣服(其实是衣服的拟像)的样式、尺寸,揣摩其与自身的合体感、美感等,包括‍‍听着‍‍环绕屋顶的‍‍咖啡厅音乐,她‍‍所感知的‍‍正是堆积在同一空间的‍‍无形之物的集合,乃至集合之流动与‍‍流逝。‍‍这就是有关虚拟性的表述。

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我认为是“‍‍程序”两个字。‍‍当代社会的‍‍仿真属性导致‍‍人被物化成为了内在的奇观。人成为了户外广告、大小触屏图像里的参与者和组成部分。这种客体诱惑制造的‍‍恍惚感与‍‍非真实感,改写了人的主体边界,人的一部分已然被消解、被物化。‍‍这一切无法用存在主义哲学去解析其“复杂性”,人不可避免地掉进了后现代主义语境里,孤独地面临这样的“冷酷仙境”。‍‍

那么,这种程序‍‍所导引的方向是什么?诗人同样有所揭示,‍‍在结尾处指出,是“游戏”‍‍而不是真理。‍‍程序‍‍是构成拟像‍‍+仿真世界的‍‍起源和工具,而游戏‍‍是这个拟像+仿真世界的‍‍规则‍‍和手段。游戏在这里是一个广义的概念。‍‍真理变得疲软,其意义被消解。游戏本身构建了一个意义的躯壳,尽管其内部是空心的无意义。

这首诗‍‍重新诠释了人对当下存在的认知‍‍与反思。通过某个周末的咖啡厅休憩与前后的入境出境式的闲逛,引发读者去思考:一个人怎样才能从被虚拟的电子信息社会所操控的‍‍缝隙里解脱出来?‍‍怎样减少对其的深度依赖?诗人言说的诗中行为、心理感受、思维认知貌似在替代读者去作否定的判断,然而,答案并不是否定的,当然也不是肯定。诗歌只是在承认这一虚拟性的存在之影响力本身具有强大的吞噬力,对人的改变已然发生,不可忽视。而诗歌本身也属于一种虚拟性,但至少它是自我言说的语言的在与现实社会进行象征交换,至少对于仿真的世界而言,诗形成了一种交换式的对峙状态。

特别注意一点:“非”字在这首诗里起到了意识能动的作用,并‍‍建立了‍‍整体的‍‍思维延展‍‍和‍‍言说方式。‍人不是单一的自然人,也不是单一的社会人,更不是单一的信息人,人是多重的,复杂的,无可奈何的,被吞噬又努力清醒思考的思维之人和审美之人。诗人用哲学思维去感受生活,归根结底是为了辨析在客体语境下何为主体的美感生活,哪怕仅仅在思维意识里生根发芽,也是非常有价值的。

读《密码》

从现实读到银河系隧道口

文字读我。被键盘编入一个游戏

黑蚁退出潜意识。转移痛

被根吸走,时间摆脱了土豆

超越真理的算法救活冰雨中一棵树

取消目的地的飞过撒哈拉

自由在大西洋移动船头,向四周

无意义在写诗,并非虚无

逆行从未来伸手推我的后背

突破形而上的简单,向火星转移

求证复杂认知的可行性

纠缠被风剪断,阳台上坐着今夜

北斗星帮我点一只松果牌香烟

空寂看过来。读鲍德里亚

后现代主义在云中划我的袖子

被一场雾隐去的生活处境

说不清追问个不停。鞋放在卧室

门外的台阶上,影子被宇宙还给分子式

一束光抽离之前找眼底静物

尘埃落定之前,石头在荒野找我

2021年11月17日

温经天解读:

首先,我们需要简单地知晓,《‍‍密码》那本书讲了什么?书籍‍‍讲的是鲍德里亚对二元论的否定,对“生产之境”的“交换价值”的基础性认同和整体上的不认同,讲的就是对消费社会“诱惑的客体主导性”的影响;包括重新认知“有”的无意义,认知“无”的交换价值等。这本书充满了复杂又烧脑的超越现代哲学的理念。诗人读过这本书后,在鲍德里亚的理论激发下,启动了“诗的内观”,重新去感知生活周遭的“存在”。人作为物化之体,被‍‍万物‍‍所“注视”——这个观念所形成的荒诞玄学之境,推演了此诗的玄妙深思之美。须知,诗人冯晏本就特别擅长这种“漫游式的玄妙‍‍深思”的难度写作手法。

‍‍比如诗中说:文字在读我,而不是我在读文字;键盘‍‍引诱我‍‍进入游戏,而不是我在敲打键盘;时间摆脱了土豆,而不是土豆‍‍在时间里‍‍生长、成熟、被食用;‍‍无意义这个本体在写诗,而不是‍‍诗之本体在书写“存在与虚无“;‍‍逆行这个行为本身从未来的时空伸手推“我”的后背行走,‍‍而不是诗中的我选择主动地‍‍逆行通向未来......从语言构成的表征角度看,这些貌似仅仅是很别致的语词句法。但透过这些,评者却体会到了作者的创作意识本原,——后现代的美学和哲学的“反论式象征”写作,‍‍或言一种“‍‍逆反的隐喻”。诗的前半部分从读书的离奇感受出发,即从“银河系隧道口”出发,运用客体换位式的“知觉领会”写出了“奇异之象”。

而到了诗的后半部分,诗人则开启了“深思之理解”。标志就是诗中的“向火星转移”为起点,去感受生命的空寂(即哲学家所言的“无”),生活的光影(即哲学家所言的“有”),风与烟(即《密码》书中所讲的“混沌”和“随机”)、云和雾(即《密码》书中所讲的“幻觉”)等等状态。从而借用《密码》一书的诸多dian覆性的思考,诗人重新认知人类存在的玄机。

比方,诗中说,北斗星帮我点烟,就是一个很好阐释哲学家的“不可能的交换”理念的例子。诗人为诗,特别的本事就是倾向于形象化、相似性、隐喻性的写作。北斗星形状如烟斗,也代表了一种“方向”的概念隐喻,松果牌香烟的意指也是多重的。(注:这类复合隐喻加组合意象在她的诗歌里非常普遍,这当然正是诗歌难度写作的功底之一。)——显然,这类写法帮助我们去理解——人何以要放弃主体性的“人本主义”,而选择走向客体思维。客体思维下的“客体之我”才能带给人真正的自由。

世界本就是人的一种幻觉。假设你也抛开了二元论的固化思维,你就会发现,根本没有世界这么一回事。因为世界和上帝一样,不存在游戏副本。人之主体意识没有可逆性。人之客体思维才具有可逆性。最后,诗人收笔于“石头在荒野找我”,在我看来,这就是摆明了诗人对“客体的呼唤”的心灵感应和意念反馈。

本诗的解读是在我前几年读过《密码》一书的认知基础上写就的。对于没有读过此书的读者而言,我的解读在理解上可能会认为过于繁复、艰涩。那么,我建议你,不妨抛开此诗的创作底层逻辑,单纯去欣赏诗的言说方式之奇异,以及诗中每个名词深处的能指和所指之多重叠合,相信也会浮现出一种灵妙奇美的会意的读感。这已足够。

每一瞬间

被出生过,保护过,做过手中花蕊

茧中蚕。巢中清丽优质的单音

被远离过,惊恐过,迷失的鹿去荒原归队

被强光刺伤过面部,贴面膜,修复之后

才懂得防贼。被盗抢过,发现钞票要放回脑细胞

盖上书籍,最好遮住书名

被友谊过,懂得珍惜像织一件毛衣,再织一件

被爱过,区别于普通感觉,哪怕有你无我

被真理过,才知道真理要穿过山河,植被

生存经验以及思想的断裂带,穿透一个球体

又一个,过程之后拿到的,或许只是一块面包

被骗过,成为反思本身,习惯使用透视

质疑是体内一束光,不停购买衣服,鞋子

遮住隐私像防病毒,露出眼睛就好

被打过,写难懂的诗,让现实超出所指

放过狐狸,许多人不理解,尽力了

被混乱下沉,几乎每一天,无论大都市

二线城市,海滨寓所,无盖之井随处避之

崇拜与被崇拜过,每一瞬间,拙见遇相知

被词语释放的夜空和流星洗涤一遍

并留下湿度。被警告过,发错了认为对的

对了也是错。被生活错过,真的没关系

只要清醒,让辨析继续搅动日常

也被震撼过了,找到过宇宙蚂蚁的位置

那水面之墙,树中迷雾,瞬间的舍生忘死

只要在路上。被生态过,出逃无人区

被仙人掌刺伤过手指,放过血

此刻,处于提防与被提防中,当受凉流涕

口罩将成为了一种尊重,习惯下意识

回不去童年了,但生活似乎证明这只是个悖论

2021年9月4日

温经天解读:

如果说前两首诗,诗人冯晏通过“非”字来写出人的《虚拟性》,通过人的自我客体思维的置换,写出《读<密码>》的哲学新认知,甚至写出了超验色彩,那么本诗《每一瞬间》则写出了自我的成长和生命的觉醒的每个片段。诗歌里面也有一个很关键的词“被”,被动式的词组作为一个动词效果单元,联动着诗之整体,串起了诗中人物前半生的每个关键节点。人在环境里的被动性实现了人的自觉性的成长。

这首诗写了前半生的三个人生阶段。一是出生到成长;二是成长到成熟;三是人对生命处境的对峙与反思。

第一个部分:从被出生(生不由己),被保护(幼年),然后是被远离(成长的地理环境的迁徙),被强光刺伤面部后自然修复(时代因素或个体成长的秘事),被盗抢(弱小的年少所经受的生存侵扰),被友谊(交朋友),被爱(遇见爱情),被真理(被教育灌输固化的思想理念)等,这7个“被“字句,讲的是人的成长过程,从出生一直到青年,生存经验在摸爬滚打中形成雏形。

第二个部分:写人从成长到成熟。穿越每一个球体,这里的球体暗喻每一种生存逻辑和体系,尽管充满理想,但磕磕绊绊,最后只收获了基础的温饱。接着,被骗;被打;被混乱下沉;被崇拜与被崇拜;被词语释放的夜空和流星洗涤了身心。从成长到成熟所经历的种种困境中,人得到了飞跃的质变。比如被骗过,于是产生了反思,看问题产生了透视,有了质疑的精神,学会了保护自己;被打过,写的是被社会和环境所“毒打”,于是开始特立独行,用“写最难懂的诗”这个比方来解释寻找自我内在的独特性。“放过狐狸”则体现了自我对世相人心的透视与心性的包容。城市空间的变迁,一路所遇见的真知,以及读写双向的理解等等收获,带给人以自我精神的强化和自我灵魂的洗礼。

第三部分:讲的则是人在当下时代的困境。这一困境,不属于个体成长艰辛的突围,也不再是共性的人生成熟度的完成,而是直指现实的“暴蛮”——被生活错过;被震撼;被“生态”,被刺伤,被提防,最后“被”戴口罩。人对生活的误解以及生活对人制造的种种磨难,实质上塑造了人的发展与突破。人找到了真正的自我。最后,诗人收官,指出重返童年之不可逆,指出生活似乎只是一个悖论。但生命呢,这首用不断闪回的“叙事镜头”写生命的诗,讲出了什么?讲出了个体生命对生存压力的逾越。

写诗的人从不去论证什么观点,也并不去定义什么概念,而是要用自己生产的形象,去完成隐喻交给的任务,用内在的心跳牵动言说的节奏,用理性去实现逻辑的结构。这首诗是一首自白书,她讲述了生命在每一个阶段的处境和反应,时空的线性叙事带来了个体相对应的抗争的复杂性。这种自白取消了传统的“情感自白”容易引发情绪泛滥的弊病,也抹去了对琐碎事物庸俗的日常演绎。它用每一个瞬间的“被动的人生姿态”,一幕幕地托举出了人的坚强生命意志。人的意志是最宝贵的、最顽强的。是人成就了自我。

提炼生命的纯一和复杂,通往混沌和随机的未来,并保持清醒、方向和力量,——这是现代诗歌写作,尤其是以后现代哲学思维为平台的智性美学诗歌写作的本原意义所在。

结语:

卡尔维诺说:以心灵的秩序应对世界的复杂性。而我们不难看出,所谓的现实早比卡尔维诺当年认知得还要严峻得多。人们不能仅靠心灵的秩序,还需要脑力的秩序,用心脑结合的“情怀+智识”秩序去对抗世界的复杂性和变异性。世界不只是复杂的,而且一直在变异中,它通向何处,无人得知,也无人能解。但我们看到了世界自身的双螺旋结构,一个是矛盾本身,一个是异化本身,二者交织,暗自形成了强硬的庞大胃口和软性的影像诱惑,时时刻刻麻醉着当下的我们。因此诗的自觉和创新变得异常重要。

诗无法解决过去的问题,也无法占领未来的时空。但诗在解决当下的人对世界的理解和感受,诗始终在与这个世界(或存在的幻觉)进行非物质化的象征交换,从来就没有死亡,没有消失,也没有结束。一切尚好,一切还在对峙中。

温经天

2022.4.5

温经天,诗人,诗歌评论者,1978年生于河北承德,长年践行新超现实主义风格写作,曾在国内多家期刊杂志发表诗歌、散文诗、文学评论等,出版诗集《致不朽之风赞美诗》《旷世书》。代表作包括《正见》《证道》《安生》《丽萨》《黑金属》等大型诗系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