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飞哥传书|给2022级同学的第6封信:你合群吗?

 莱西一中 2022-10-02 发布于山东

今晚是第六封。

前几天与朋友聊起给你们写信这件事,他们打趣说,每天写会不会把肚子都写空了,我说有这种可能,毕竟肚子里的东西本来就不多,以前又写过一次49封信,要想避免不重样,确实有点难度。

不过在迎接挑战的同时,也往往意味着机遇的到来。为了避免写空了肚子,我也势必要及时的补充“弹药”,多读点书,这对我来说也是一件双赢的事——既输出又输入。

我要做这件事,有一个很大的前提,那就是意味着我必须告别很多无意义的社交,而在这点上,我有很强的定力。

由此我想到今晚我要跟你们谈的这个话题:合群。

在开始这个话题前,我先亮明一下我的观点:我对人到底应不应该合群,不设立场

因为我觉得,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处世方式,而这很大程度上也与人的个性有关,不能简单地说哪样好,哪样不好。

但是,有一点,我的态度是比较明确的:不要为了迎合别人,而刻意地去合群

大家来的这一个月,我一直在观察大家,用我的话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说句不厚道的话,我正在观察大家的“可恨之处”,有的同学可能要说,老师,你怎么这样呢,你应该多看我们的优点。这点你们当然不用担心,优点我自然更看重,然而在看你们优点的时候,我更希望找到你们的缺点,帮你们号一号脉,治一治病。

我记得开学不久,我就给你们讲过“羊群效应”和“从众心理”,这是一个心理学的名词,说的是人在一个特定的群体里,呆的时间久了,从众惯了,就会丧失自己的判断能力,沦为集体意志的奴隶。

短短一个月,我便很容易看到了一些同学有自己的一个“小圈子”。

我其实特别担心,你们跟着别人跑了,看着别人不学,我也不学,看着别人躺平,我也开始装死,而且还要言之凿凿地为自己找借口:反正又不光我自己!

然而,正如毛姆有一句名言说的那样:“就算有五万人主张某件蠢事是对的,这件蠢事也不会因此就变成对的。

我怕的是,你这种看似“合群”的行为,实则是在被平庸同化,把自己的不思进取合理化。

记得我曾经有一个学生跟我说过她在初中的经历,为了维持她与她的那一帮小姐妹的所谓的“友谊”,她不得不浪费大量的时间去陪着她们吃喝玩乐,进而荒废了自己的学业。还好,她在初四的时候幡然醒悟,脱离了她们这个圈子,否则她也考不到一中去。

有人说,在一个糟糕的环境里,“合群”有一个同义词——浪费时间。时间是最公平的东西,所有人都是24小时,你花费在“合群”——“为别人而活”的时间上越多,用在自己的自我提升上的时间就越少。就像我这个学生,大量的时间浪费了在与那些小姐妹的社交上,用在自己身上的时间就没有了,还好,悬崖勒马,自己的时间立刻就多了起来。

我不知道目前还有多少同学,正在陷入这种无效的毫无意义的小圈子当中,还有多少同学在从众心理的推动下,忘记了自己的追去和目标,失去了自己的判断,最终搭上了自己的人生。

勒庞的心理学著作《乌合之众》里有这样一段话:“人一到群体里,智商就会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倍感安全的归属感。

不知道还有多少人,为了合群,而放弃了思考,在自己的那个小圈子里,不辜负任何人,却唯独辜负了自己。

人与人之间的区别,也许从十年前的某个早晨的6点就开始了,有人不顾别人的闲言闲语乃至嘲笑,天天早起努力,为了自己的目标坚持不懈;有的人却为了所谓的合群,拼命地去融入所谓的团体,最终“泯然众人矣”。

庄子说:“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真正优秀的人,往往更有逆流而上的勇气,从不活在别人的眼里,也不活在别人的嘴里。

马克.鲍尔莱茵说:“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明白每天发生在自己身上的99%的事情,对别人而言,毫无意义。

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不再装模作样地拥有很多朋友,而是回到了孤单之中,以真正的我开始了独自的生活。有时我也会因为寂寞而难以忍受空虚的折磨,但我宁愿以这样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自尊,也不愿以耻辱的代价去换取那种表面的朋友。

这也是最后我要提醒各位的,合群有风险,加群需谨慎,无论何时,请不要迷失了自我。

今晚就写这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