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生是场马拉松,一切都是“活久见”

 12345csdms 2022-10-03 发布于湖南

原创 行其野不系舟 行其野之不系舟 2020-08-24 06:00

       我们常常听说一句话,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因此,不管孩子的喜好,拼命的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补习班。

       殊不知,重视起跑线起跑恰恰是短跑比赛,其实人生更象是一场马拉松比赛。

       周有光老先生就说过:“人生是场马拉松,不必在乎一时之长短”。

图片

       考上同一所大学,大家的起点是一样的。大学四年,同一个教室、同一个老师、同一个校园,成长的环境也是一样的。刚毕业时各自开始工作,可以说也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但是毕业五年后,同学之间就会产生显著的差异。毕业十年,同学之间的差异就会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

      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呢?

图片

      孙陶然在《精进有道:想清楚、坚持住、有能力》一书里认为这里其实有三个核心原因:

      第一,对待工作的态度。

      是竭尽全力工作,还是敷衍了事?若认为工作就是朝九晚五,此外的时间都是自己的私人时间;若认为公司付了多少钱就干多少事儿,多一点点事儿都不想干,或者斤斤计较所谓的“凭什么”以及加班费,那么五年以后一定属于同学中在地上的那一部分,十年以后,一定属于同学中在地平线以下的那一部分。

      若认为工作就是自己的舞台,工作是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事儿,工作成果代表的是自己的能力以及脸面,什么事不做则已,做就必须做到最好,那么一定属于同学之中发展得比较好的那一小撮儿。

      第二,学习的能力。

      除了吃喝拉撒和哭泣以外,没有什么是人天生就有的能力,所有的能力都靠后天的学习。一个知道需要学习以及会学习的人是最强大的,一定会成为毕业五年、十年之后同学之中发展得好的人中的一个,而那些盲目自大,不知道虚心学习的人,一定是毕业之后同学之中那些落后分子。

      第三,做人。

     俗话讲,要做事,先做人,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做事做得怎么样,其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做人怎么样,你的人品、性格直接决定了你的朋友圈子和事业机会。

       就做人而言,核心是两方面:如何对己,如何对人。

      对自己而言,要做一个善良、正直、勇敢的人。自私的人的路会越走越窄,因为谁都不比谁傻,耍小聪明固然可以得逞一时,转身人家就明白过来了,然后就给你贴上了一个相应的标签,你就再也没有机会耍小聪明了;一个善良、正直的人的路会越走越宽,所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对他人而言,有的人是太阳型的,有的人是黑洞型的。太阳型人格的人会温暖他身边所有的人,离他越近,越能感受到他的温暖,他会主动地时时地想着别人、关心别人;黑洞型人格的人,不会关心任何人,离他越近,越感觉到寒冷,他会把周边所有的资源都汲取到自己身上。

      上天其实是最公平的,决定我们成败的并非是只有个别人才有的特殊技能,而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对工作的态度、学习的能力以及人品”。

图片

       在这里我想还应加上一条,那就是健康。有一句话说的非常好,叫“活久见”,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即使再有能力,那也不过是流星闪耀的一瞬而已。

      “活久见”就是一个带有长期主义的说法。古人说,不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这也是长期主义的观点。还有英文谚语里头说的,不要只注意脚边的一枚六便士的硬币而忘了天上圆圆的大月亮。《月亮和六便士》,这里头也含有长期主义的成分。

图片

      《三国志》中司马懿评论:“孔明食少事烦,岂能久乎?”所以采取了耗敌的长期战略。

        司马懿出生于官宦之家,其父司马防为当时的京兆尹。《晋书·宣帝纪》记载司马懿:“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而面对动乱不断的东汉末期,司马懿“常慨然有忧天下心”。

      然而,司马懿的仕途在前期却极其的不顺,是在曹操父子的猜忌中度日。司马懿年轻时即小有名声,尚书崔琰曾对司马懿的兄长司马朗说:“君弟聪亮明允,刚断英特,非子所及也。”

       曹操第一次征召他到府中任职是建安六年(201年),但司马懿借口自己有风痹病而拒绝;第二次是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自命为丞相后,才以“若复盘桓,便收之” (《晋书·宣帝纪》)的强制手段,任命司马懿为文学掾(随从秘书)。

      从此,司马懿在曹操父子身边过着小心谨慎、勤勤恳恳,“至于刍牧之间,悉皆临履”,谦虚务实、谨言慎行的生活。曹操对他既利用又防备,因为曹操发现司马懿不动身体可以将头扭转180度回望,有“狼顾”之相,故而对他时时提防,不让他带军队,只任幕僚。曹操对曹丕说,这个人不是甘为臣下的人,将来恐怕要坏你的事。其将死之时,告诫曹丕:司马懿只可以封文职,不可掌兵权。这一切,司马懿心知肚明,他受《老子》的影响很深,深知“心善渊”的道理,心思要藏得深,不能轻易让别人看出来。所以在这两任主子面前,司马懿毕恭毕敬,一再隐忍,大起大落,却不灭其心智,韬光养晦,等待时机。

图片

       曹丕时代,继续对司马懿表面信任,内心防范。曹丕登皇帝位后,任命司马懿为尚书,不久转督军、御史中丞,封安国乡侯,后又免去督军官职,升任侍中、尚书右仆射。曹丕几次伐吴,都以司马懿镇守许昌,“内镇百姓,外供军资”(《晋书·宣帝纪》),依然不让他带兵,但内政方面,已完全信任司马懿。曹丕曾下诏书给司马懿说:“吾深以后事为念,故以委卿。曹参虽有战功,而萧何为重。使吾无西顾之忧,不亦可乎!”(《晋书·宣帝纪》)

       如果说在曹操面前司马懿是一个恭谨、忠顺、有能力的僚属。那么,在曹丕面前他就是一个有智慧、能决断、能提供最大帮助的谋臣,地位有了很大的提升。

图片

       而在明帝曹睿时代,司马懿已经成为国家重臣了。当时三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在明帝时代主持军政大事的就是司马懿,这时的司马懿已经是曹魏的重要依靠。这个时候代表曹魏在前线与吴蜀对抗的主要就是司马懿。因司马懿坚壁避战,诸葛亮派人给送来“巾帼妇人之饰”(《晋书·宣帝纪》)羞辱他,激他出战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时期。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司马懿的隐忍功力。

       明帝时,司马懿已经六十多岁了,但他依然在等待机会。曹丕、曹睿做皇帝的年代都不长。因为曹睿的儿子齐王曹芳当时很小,曹睿临死的时候,就把曹芳托咐给了两个人:司马懿和曹爽。曹爽是曹氏宗室,大将军曹真的儿子。从曹睿的角度来说,他这样考虑也很周全:一个是自家人,一个是最能干的人,有这两个人来辅佐自己的孩子,稳当。

图片

      皇帝是一个小孩子,所以皇权是一个虚位,那国家大权就转移到两个人手里,谁来掌握这个大权?就构成两个人之间的纷争。曹爽也不愿意与司马懿分享权力,而且司马懿对他也造成压力,一个长辈,德高望重,功勋卓著,于是他想尽办法将司马懿架空。曹爽利用曹氏宗亲的身份,剥夺了司马懿的兵权,而司马懿却没有因为自己资历老、也有资本而与曹爽对抗,他的态度依然非常谦卑,任由曹爽打压。他隐忍的方式就是装病.他既不上朝,也不参与朝廷大事,甚至还佯称病危,以此来麻痹曹爽。嘉平元年249年正月,曹爽兄弟陪同小皇帝曹芳带着御林军离开京城去打猎。装病的司马懿发现机会来了,立即召集旧部发动了政变,他派儿子司马师屯兵司马门,占领了宫廷,然后上奏永宁太后废免曹爽兄弟,夺了他们的兵权,还以谋反大罪灭了曹爽三族和与之相关的人员。从此,司马懿牢牢控制了朝政,曹操一生辛苦夺来的江山由此转到了司马懿手上。

图片

       后人形容司马懿为隐忍大师。出道时二十多岁,来到曹操身边做事,一干五十多年,到七十多岁才执掌大权,最后把曹魏大权全部夺到自己手里,为晋王朝的建立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纵观历史,所有能隐忍者,最后都成就了大事。春秋战国时期的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于报了亡国之恨;日本的德川家康也是有名的隐忍者,最终从战国群雄中脱颖而出,开创了江户幕府时代。

图片

      当然,隐忍能成功,还要有一个先决条件,那就是长寿。司马懿251年死时享年七十三岁,而与他同时代的重要文臣谋士——公元210年周公瑾死时35岁、公元214年庞统死时35岁、公元234年诸葛亮死时54岁、公元245年陆逊死时63岁、姜维死时62岁……这些尚能与司马懿较量之人,基本上先他而亡。日本的德川家康也是这样,用他的长寿战胜了众多敌手。

      但不管怎样,司马懿的隐忍使他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保存了生命,并长期处于政治舞台的中心,这就是他的成功之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