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著共读 | 鲁迅是个老男孩

 爱语文红泥火炉 2022-10-03 发布于江苏

说鲁迅是老男孩,当然不是说他成家晚,当爸爸迟,而是说他小时候是个天真淘气的男孩,长大了依旧葆有童真,敢爱敢恨,敢怒敢骂,一派天真之气!

不信,就来读一读他生平唯一一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是写“我”的作品,最讲真诚,所以要认识一个本真的鲁迅,非读《朝花夕拾》不可。

作品从他的童年写起,写到少年家道中落,为给父亲治病与庸医交往,尝尽人情冷暖,再到青年时期到异乡求学,去异国寻求“救国之路。不管是做孩子,还是当大人,还是写《朝花夕拾》时处于四十五六岁年纪,他都不改本真作风,嬉笑怒骂,喜怒哀乐尽情表达,让人佩服,让人赞赏。

童年时期,他活泼好动,好奇心重。在百草园里捉蟋蟀,按斑蝥,吃覆盆子都不算什么,想找到人形的何首乌根成仙才有意思!他“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根”。听完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后,他固然觉得“做人之险”,但是也“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飞蜈蚣”,这样可以对付可怕的美女蛇。

他天真得可爱,甚至有点呆气!听完祖母讲的猫教老虎本领的故事后,他觉得“侥幸”,“幸而老虎很性急,否则从桂树上就会爬下来一匹老虎”。这般脑洞大开,让人忍俊不禁。长妈妈那里有许许多多的规矩,他颇不耐烦。可是,长毛的故事,让他惊讶不已,因而对长妈妈产生“空前的敬意”。不过,他也直言长妈妈不会被虏去,因为她“既不做门房,又不是小孩子,也生得不好看,况且颈子上还有许多灸疮疤”。然而,长妈妈是不会示弱的,她继续讲自己和其他女子站在城墙上,用屁股抵御大炮的神力,折服了小鲁迅,让他生出更多敬意。长妈妈有多傻,小鲁迅就有多呆。

小鲁迅最可贵的是一份难能可贵的赤诚之心:他毫不忌讳自己的“大逆不道”的想法:比如听完《二十四孝图》后,尤其是郭巨埋儿后,对父亲心生恐惧,更与祖母也生出“嫌隙”:“怕看见我白发的祖母,总觉得她是和我不两立,至少,也是一个和我的生命有些妨碍的人。”这固然是孩子本能的想法,可是有谁能这样坦诚地写出来呢!更可贵的是他在父亲临终前的小小心愿——“父亲的喘气颇长久,连我也听得很吃力,然而谁也不能帮助他。我有时竟至于电光一闪似的想道:'还是快一点喘完了罢……’”有谁敢说,希望父母亲早一点离世呢!鲁迅敢,小时候他是这样想的,他就这样写了。尽管这是深层次的爱,不想让父母亲再留在人间痛苦。这份坦诚与勇敢,让绝大部分作家汗颜。试问:有几人能像鲁迅先生这样毫不遮掩地袒露自己的真心?

少年鲁迅在三味书屋求学。他自然是聪慧的,但不敢说是十足勤奋的——他在老师眼皮底下偷偷描绣像——“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最成片段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也许,有人会说,承认在课堂搞些小动作没有什么,那么毫不顾忌地说故乡人的脸“早经看熟,如此而已,连心肝也似乎有些了然”就不那么容易了!谁不爱自己的家乡,可是鲁迅先生就要揭开旧时家乡人虚伪冷漠的面具,而不顾什么乡情、亲情的。

青年时期,他更是勇敢地面对自己的内心,爱什么、恨什么,他一清二楚。爱就毫无保留地爱,恨也彻彻底底地恨。他讨厌不务正业的清国留学生,不愿意与他们为伍,便来到仙台学医。当他的民族自尊心受到打击,目睹国民灵魂的麻木后,便毅然决然地弃医从文,“疗救国人的灵魂”。他爱那个温暖他心灵、在意他、呵护他的长妈妈,所以祈求仁厚黑暗的地母“永安她的灵魂”;他爱那个关心他学业,给予他帮助,尊重他民族心的藤野先生,所以要把他的相挂在房间里,好时时激励自己用笔去战斗。

哪怕写这些回忆散文时,已经四十五六岁,鲁迅先生依旧不脱赤子之心。爱的更加爱着,恨得继续恨着,不妥协,不退让,甚至活力全开——

我总要上下四方寻求,得到一种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即使人死了真有灵魂,因这最恶的心,应该堕入地狱,也将决不改悔,总要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

只要对于白话来加以谋害者,都应该灭亡!

只要对于白话来加以谋害者,都应该灭亡!

他恨那些愚昧落后的卫道士,恨那些虚伪狡诈的知识分子,恨那些献媚取宠毫无风骨的“正人君子”所以每每写文章就要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尤其是

《二十四孝图》的开篇对妨碍白话文者的诅咒,真是到了极致!读得大快人心。也许,会有朋友诟病先生“睚眦必报”。可是,要知道他报复的都是那些奸佞小人。这些小人你跟他们客气,会换来他们更凶狠的打击与报复。所以,鲁迅先生就这样一直做硬骨头。往小处说,这是他的一片天真,敢爱敢恨;往大处说,这是他用入木三分的文字和振聋发聩的声音唤醒愚弱国民的灵魂。

我爱鲁迅先生。只让我说一条理由的话,那就是他“真”——天真、纯真、认真、较真、真气十足。他是个永远“长不大的不谙世故的老男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