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徐霞客游记》中的“四观”刘珺

 大盗宝库 2022-10-03 发布于黑龙江
    《徐霞客游记》以传记的形式记录了徐霞客30多年游历历险、献身科学的历程。该书内容丰富,在文学、地理学、生态学、史学、民族学等很多方面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徐霞客(1587—1641年)字振之,名弘祖。明代南直隶江阴人,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地理学家、探险旅行家及《游记》文学家。毛泽东曾说,“我很想学徐霞客”,给予了这位亘古奇人以高度的评价。徐霞客一生游历大江南北,走遍无数山川河流,向东最远到达洛伽山、西至云南腾冲、北涉盘山、南抵罗浮山,足迹遍及全国近20个省市自治区。徐霞客的游历日记在其有生之年并未来得及亲自整理定稿,而是在其去世后由他的家庭塾师季梦良帮助整理完成的。全书63万多字,体现了徐霞客的智慧和远见,使这部书在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别具一格、熠熠闪光。
    远见卓识的生态观
  《徐霞客游记》记录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把游历考察的范围扩展到生态领域,通篇洋溢着徐霞客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执着。此书所反映的生态观,不但彰显了徐霞客卓越的前瞻和远见、为人类的生态文明开辟了先河,而且对后世产生了积极影响,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滇游日记十六》篇中有记载:“天台王十岳(士性)宪副诗偈镌壁间,而倪按院大书'石状奇绝’四字,横镌而朱丹之。其效矉耶?黥面耶?在束身书'石状大奇’,在袈裟书'石状又奇’,在兜率峡口书'石状始奇’,各换一字,山灵何罪而受此耶?”这段记载展示了徐霞客对一些人在名山大川中乱刻乱画现象的深恶痛绝。他形象地将这些行为比作“黥面”,“黥面”是古代在犯罪的人面额上刺字的刑罚,他用这个词汇强烈地表达了自然景观遭受人为破坏的愤慨,他说:“山灵何罪而受此耶?”用拟人的手法,表达出徐霞客对保护生态环境、珍惜自然的强烈愿望。
  《江右游日记八》篇有记载:“歪排以上多坠峡奔崖之流,但为居民造楮,濯水成滓,失飞练悬珠之势。”描写了由于人类造纸等活动给青山绿水带来的环境污染,这个问题虽然在当时不是个大问题,但可贵的是,徐霞客能够在300多年前意识到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超前的生态意识值得称道。
  徐霞客在300多年前就意识到的问题,今天已形成我们的共识。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的进步,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越来越突出。如何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当代社会面临的重要课题。
    严谨求实的治学观
  徐霞客是中国古代一位杰出的地理学家,在我国地理学发展史上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用自己的方寸之步丈量祖国的大好河山,以严谨科学的态度记录大自然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徐霞客游记》考察研究的范围十分广泛,包括地貌、地质、江河、水文、气象、动植物等。在每一项研究中,徐霞客有着不一般的“固执”,他对先贤典籍记载的内容从来不是盲从,认为山川的本来面目不能仅从书本上得来,而需要亲自去实地求证,辨伪存真。这种探索科学的求实精神,充分表现出徐霞客严谨求实的治学观。
  徐霞客在地理学上的一个突出贡献是:第一次论证了金沙江才是长江正源的观点。徐霞客为了“欲穷江河之源”,从整个水系的宏观角度去研究,追踪金沙江的走向。他舍弃传统官道不走,迂回曲折地选择了昆明—武定—元谋—大姚—宾川—鹤庆—丽江一线,通过对山川的实地考察和地理论证,在《溯江纪源》篇里,明确提出了金沙江是长江正源的说法,从而大胆否定了《尚书·禹贡》中提出的长江源头是“岷山导江”的传统说法。徐霞客敢于用批判质疑的眼光审视传统权威地理学观点,充分体现了他对待科学“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精神。
    锲而不舍的人生观
  徐霞客生长在长江口附近的江阴县,面对浩渺的大江入海口,他从小就立下志愿——“欲穷江河之源”。因为这个宏愿,徐霞客与大多游历者不同,他游历山水不为名、不为利,只为“性情”和“爱好”。无论游历过程多么艰险,遇上多少次盗贼,甚至一直跟随的仆人也背离了他,徐霞客仍不畏艰险,义无反顾,倾其所有,勇攀高峰。徐霞客倾尽一生用笔墨记录所观、所遇、所思,彰显了他锲而不舍的人生观。
  徐霞客一生通过游历达到修养身心、锤炼自我的目的。清代人潘耒在《徐霞客游记序》中曾称赞徐霞客探索山水的精神是“以性灵游,以躯命游”。“以性灵游”指的是全身心地与大自然对话,没有任何功利目的;“以躯命游”则是将全部身家性命都投入其中,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徐霞客游黄山时,大雪已封山三个月,寒风凛冽刺骨,山路结成了冰。如此恶劣的天气没有挡住徐霞客的旅程。为了继续行走,他“梯磴插天,足趾及腮,而磴石倾侧?岈,兀兀欲动。”“余独前,持杖凿冰,得一孔,置前趾,再凿一孔,以移后趾。从行者俱循此法得度。”徐霞客用拐杖在山路上凿一个小坑,踩进一只脚,再凿一个小坑,再踩进另一只脚,如此一步一个脚坑往前行走,后面的人也依照此法,跟着他的脚印往前走。
  徐霞客游雁荡山时,地势险峻,每走一步非常危险。“已而山愈高,脊愈狭,两边夹立,如行刀背。又石片棱棱怒起,每过一脊,即一峭峰,皆从刀剑隙中攀援而上。”为了寻找雁湖,徐霞客冒着生命危险翻山越岭。“既而高峰尽处,一石如劈,向惧石锋撩人,至是且无锋置足矣!踌躇崖上,不敢复向故道。俯瞰南面石壁下有一级,遂脱奴足布四条,悬崖垂空,先下一奴,余次从之,意可得攀援之路。及下,仅容足,无余地。望岩下斗深百丈,欲谋复上,而上岩亦嵌空三丈余,不能飞陟。持布上试,布为突石所勒,忽中断。复续悬之,竭力腾挽,得复登上岩。”这里描写了徐霞客攀上高峰尽头,面对一座如刀劈般陡峭的石壁,已经没有凸出的石片可作落脚的地方,他在山崖上踌躇再三,不敢再由原道返回。俯瞰南面岩壁上有一石级,就让仆人脱下四条裹脚布接成布绳,从悬崖上悬空垂下,几个人才顺布缒下。等下到石阶处,仅仅能容纳下双脚,再也没有多余的地方。徐霞客遥望岩壁下面,非常陡峭,深有百丈,只得考虑设法再攀援回去,而上面的岩石嵌在空中三丈多高的地方,布绳又被凸出的石头磨断,此时已经进退两难。于是,又重新把布绳接上,竭尽全力挽绳腾空跳跃,才得以再次攀上岩石……这种陷于绝境而后生的状况在徐霞客游历生涯中有很多。古代的游历不像今天一样有石阶、索道等,每一步都存在着艰险,徐霞客用不惧艰险的攀登精神、不达目的决不放弃的顽强毅力,书写着他锲而不舍的人生。
  由于长期的风餐露宿,他积劳成疾。1639年8月,当他重返云南大理鸡足山时,全身出现疹块,继而“两足俱废”,无法继续游历下去。他的纳西族朋友木增土司选派了几名身强力壮的纳西壮汉,用一乘竹滑竿抬着他一路向东,经湖北黄冈再乘船返回江阴故乡,整整将近半年的行程。1641年正月,徐霞客便与世长辞。为了纪念中国历史上这位伟大的地理学家、探险旅行家,每年的5月19日,即《徐霞客游记》首篇《游天台山日记》的开篇之日,定为中国旅游日。
    平等团结的民族观
  除了山川地貌,《徐霞客游记》也是一部古代不可多得的民族学调查实录。徐霞客对少数民族落后的生产状况并没有存在歧视和偏见,而是成为汉族与少数民族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交往的使者,体现出徐霞客追求平等团结的民族观。
  徐霞客遍访少数民族聚居区,包括瑶族、壮族、苗族、布依族、仡佬族、水族、彝族、纳西族、白族、回族、傣族等,他不仅对这些民族的生产情况、衣食住行、习俗、语言等都作了详细记录,而且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状况也非常关心。他多次呼吁维护国家统一、巩固边防。在《滇游日记二》里,他写道:“土司糜烂人民,乃其本性,而紊及朝廷之封疆,不可长也。诸彝种之苦于土司糜烂,真是痛心疾首,第势为所压,生死惟命耳,非真有恋主思旧之心,牢不可破也。”徐霞客认识到,土司欺压人民,是土司的本性,这会扰乱边疆的安全,对于土司的横行霸道、欺压百姓的行为坚决不能助长。反映了徐霞客同情民众疾苦,对百姓遭受土司蹂躏践踏表示深深的痛惜。同时,他看到世袭土司制度的弊病,主张对西南边境滋事叛国的土司坚决征剿,以维护边疆安宁和祖国统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