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袁隆平最倚重的学生李必湖博导:杂交水稻华国锋是幕后最大的功臣

 123xyz123 2022-10-03 发布于湖南
文章图片1

袁隆平教授

大家好,我是兰台。

今天兰台要给大家介绍中国杂交水稻幕后大功臣华国锋。

是的,大家没看错,中国杂交水稻之所以能成功,幕后大功臣是华国锋同志。

这可不是兰台胡说八道,而是袁隆平院士最倚重的学生、湖南安江农业学校杂交水稻研究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李必湖研究员说的。

李必湖,湖南省沅陵县人,1945年2月出生。1964年考入湖南省安江农业学校,学习农作物栽培。1966年毕业留校,任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袁隆平的助手。

袁隆平教授的杂交水稻项目最关键的雄蕊败育的野生稻(袁隆平将其称之为“野败”)就是李必湖研究员发现的。

1981年,杂交水稻项目组获得国家特等发明奖,第一受奖人是袁隆平,第二受奖人就是李必湖。

那么,华国锋同志是在哪些方面帮助了杂交水稻项目组呢?

文章图片2

李必湖

01、

首先来说,杂交水稻这个项目虽然是袁隆平教授首创;但是在世界范围内,植物杂交技术在当时已经很广泛了。

根据《袁隆平口述自传》披露,袁隆平1962年自费前往北京,拜见了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的研究员,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生物系博士鲍文奎。

经过鲍文奎研究员的指点以及引荐,袁隆平教授在中国农科院的图书馆阅读了许多外国学术杂志,这些学术杂志在湖南本省根本看不到。

而这些外国期刊里介绍的“杂交玉米”、“杂交高粱”以及“三系法”配置高粱杂交种在生产上的应用都大大开阔了袁隆平教授的眼界,坚定了他搞“水稻杂交项目”的决心。

而1958年日本东北大学的胜尾清教授、1966年日本琉球大学的新城长友教授都在实验室完成了不育系杂交水稻,新城长友教授甚至都在实验室完成了“三系配套”,只是由于日本这些杂交水稻的杂交水稻稻种优势不强、制种问题未能解决,日本的杂交水稻始终没能走出实验室。

以上内容都出自《袁隆平口述自传》。

文章图片3

袁隆平

02、

但是即便日本科学家在实验室里已经完成了“三系配套”,但是袁隆平教授搞“水稻杂交项目”依然面临不小的非议。

根据李必湖研究员的说法,当时也有不少研究者对袁隆平教授的研究泼冷水,认为既然日本人都搞不定,中国人肯定也搞不定,觉得袁隆平是白费功夫,浪费项目经费。

尤其是1970年,经过几年的寻找,袁隆平和李必湖带领的项目组始终没能找到理想的保持系。

这个时候对于袁隆平以及整个项目组来说,压力非常大。

后来李必湖总结,之所以当时没能找到理想的保持系,最主要还是“项目局限在少数人里”。

这是什么意思呢?

根据之后的成功,简单来说,寻找理想的保持系,也就是后来找到的雄蕊败育的野生稻,这是一个规模化、集团化的寻找过程;而袁隆平教授项目组人力有限,根本没办法大规模、大范围寻找,更别说跨省了。

这个时候是在湖南主持工作的华国锋同志见了袁隆平教授,听取了袁隆平教授汇报。

听完汇报后,华国锋同志决定全力支持袁隆平教授的“水稻杂交项目”。

在华国锋同志的支持下,湖南开展了一个专业人员和广大农民相结合,大搞选育水稻“三系”的群众运动。

简言之,就是湖南每一个县的农业技术员对本县的农民进行简单的培训,然后动员全县农民参与到“寻找理想的保持系(稻种)”的活动中去。

文章图片4

华国锋同志

03、

湖南刚开始展开“寻找理想的保持系(稻种)”的群众运动不久,华国锋同志就在1971年年初上调到了中央工作。

华国锋同志虽然到了中央工作,但是他依然把“水稻杂交”当做一项非常重要的项目来抓。

关于“水稻杂交”的汇报,华国锋总要亲自听取,并且还作了多次指示。

而在华国锋同志的促进以及推动之下,国务院和农林部都开始高度重视“水稻杂交项目”,并且都给予了大力支持。

1972年,“水稻杂交项目”被列为了全国重点科研项目,各级党组织和科技领导部门加强了 具体领导,多次召开现场会、经验交流会、座谈会。

没多久,湖南的这场“寻找理想的保持系(稻种)”的群众运动就被推广到了全国。

19个省、市、自治区成立了领导干部、群众、科技人员三结合的科研协作组,许多农业科研单位、农场、良种场、社队、大专院校都参加了这项工作,全 国形成 了一个大协作网。

也正是在这种全国协作的环境下,李必湖研究员才能在海南崖县南红农场一位技术员的协助下发现关键的雄蕊败育的野生稻。

也正是这种全国协作,才能在1973年仅仅一年,先后在广西、江西、广东、湖南找到了强优势、高恢复度的恢复系,宣告了中国水稻“三系”配套成功,制出了第一批杂交水稻种。

在1974-1976年试种、示范、大面积生产推广中,大面积制种亩产可以达到40-50斤,最大亩产达到360斤,为杂交水稻大面积用于生产提供了可能。

文章图片5

杂交水稻

04、

坦率地说,正如李必湖研究员所说“在这样短的时间内,我们能够做出如此量大、面广,成效显著的成果”,这和华国锋同志的全力支持和全国范围内的推动是密不可分的。

袁隆平教授从1966年开始“水稻杂交项目”研究,为什么在已经有了日本实验室成果的基础上依然进展缓慢?最大因素就是项目组人手不足,这项研究需要大规模人力投入。

这一点其实也是日本为什么1966年在实验室里做出了“三系配套”,却没有在生产中运用的原因:日本国土面积太小,稻种的多样性不足,虽然在技术上做出“三系配套”,可完全没有办法在生产中推广。

同样,如果没有华国锋同志的全力支持,袁隆平教授的项目组也会面临和日本科学家类似的难题。

而华国锋同志的全力支持毫无疑问是为“水稻杂交项目”插上了翅膀,使得短短3年就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因此,华国锋确实是当之无愧的幕后最大功臣。

END

参考资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