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广州越秀山水塔

 访古游记 2022-10-03 发布于广东
越秀山水塔位于广州市越秀区解放北路越秀公园内,毗邻明城墙。民国十九年(1930)奠基,次年落成启用,是广州现存最早,也是民国建造过的最大的水塔。越秀山水塔是民国时期广州市政建设发展的重要历史见证,1999年,被广州市政府公布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越秀山水塔

市保碑
广州市解放前共建有4座大型水塔。最早的水塔是光绪三十四年(1908)建于荔湾长寿路的西关水塔。第二座是建于民国初年的沙面水塔,专供沙面英法租界用水。第三座是民国十七年(1928)建于杨箕村石碑龙潭的东山水塔。这三座水塔,前两座均拆毁于1976年,东山水塔在民国三十三年(1944)被侵华日军拆毁。

越秀山水塔

民国十七年(1928),广州市政府接管自来水厂后即议建水塔,并择定市中心距地面50米高的越秀山原象岗炮台旧址为水塔基址。水塔于民国二十年(1931)3月1日奠基兴建。塔基工程由宏益公司承造,市自来水管理委员会江河工程师指挥。自来水源自西村增涉水厂,塔下延伸30英寸水管13700米和24英寸水管3000米,水管均从国外购入,由和兴公司安装。水塔安装工程由裕生公司负责,工程总费用2034421元。民国二十年(1931)7月23日水塔建成,次年4月1日启用,启用后,由于水塔储量大、地势高,市区内10层楼均可供水。嗣后,市区不断扩大,人口不断增加,老式的水塔供水系统已不适应,且由于另建越秀山水库,其作用大减,至1990年底仅向附近小范围地区供水,1999年停用。

越秀山水塔

水塔为钢制球形,外刷绿色油漆,造型美观。塔高14.6米,内径12.2米,可容水1100多立方米。水塔以炮台为基址,底部打入工字铁桩,支架大部分隐藏在炮台之下,基础十分坚固。塔基座高2米,基座与塔身交接处,伸出一宽1.2米钢板平台,绕塔一周。

塔基座与钢板平台

塔基座水管

离塔基3.4米处立一高约11米的梯状标尺,显示塔内水位高低。水塔顶部有一直径0.94米的圆形井口,井内有铜制浮球控制水位。在井口内建一铁梯直通塔底,以备塔内检修。塔顶井口上建有高2.5米的八角圆顶小屋遮盖。屋有四扇圆拱形窗,各高1.1米、宽0.61米,南面一扇可作门开启。塔外悬挂弧形铁梯,凭梯可登上塔顶小屋。梯还可绕塔转动,作塔外壁维护之用。

梯状标尺(左)和弧形铁梯(右)

现水塔旁边有一嵌在砖砌碑座上的石碑,上书“广州市自来水管理委员会新建水塔”,落款“林云陔奠基”“中华民国二十年三月一日”。

奠基石碑
林云陔(1883-1948),广东省信宜市水口镇大垌官岸村人,民国时期政治家。民国十二年(1923)2月8日林云陔就任广州市政厅委员长,这是他第一次主政广州。四年后,民国十六年(1927)5月20日,林云陔复任广州市政委员会委员长,第二次主政广州。民国十七年(1928)1月7日,林云陔再任市政委员长,第三次主政广州,同年改称“市长”。次年秋,广州市改为特别市,他仍任市长。至民国二十年(1931)6月林云陔就任广东省政府主席为止,其共主政广州四年有余。在任期间整治街道;重修镇海楼,筹办广州市立博物院;建设海珠桥、中山图书馆、市政府大楼,落成中山纪念堂,建设大批工业企业,为广州的市政建设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镇海楼

海珠桥

中山图书馆

市政府大楼

中山纪念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