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习诗经小雅.伐木有感

 大罗心理师 2022-10-03 发布于新疆
编辑:筱燕

设计:小小

文字:泊芝

朗读:泊芝

期数:752

心之力 | 爱语言 | 爱沟通 | 正念力 | 悟书会
              



01

牛爱霞分享诗经·小雅·伐木

【先秦】:佚名


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相彼鸟矣,犹求友声。矧伊人矣,不求友生?神之听之,终和且平。

伐木许许,酾酒有藇!既有肥羜,以速诸父。宁适不来,微我弗顾。

於粲洒扫,陈馈八簋。既有肥牡,以速诸舅。宁适不来,微我有咎。

伐木于阪,酾酒有衍。笾豆有践,兄弟无远。民之失德,乾餱以愆。

有酒湑我,无酒酤我。坎坎鼓我,蹲蹲舞我。迨我暇矣,饮此湑矣。

学习诗经小雅.伐木有感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今夕是何年?今天是2022年9月12日,星期一,道历4719年。

中秋刚过,余音未尽,走进老师的直播间,依旧有月饼上下翻飞!没有和老师同吃月饼看来是很多同学们的遗憾,来直播间补过呢!
中秋团圆的日子,正常情况下,几千年后的我们,同样也会呼朋唤友,宴请宾客,共同度过,只是今年有特殊,被动的守在家中。
听老师讲这首流传几千年的诗经!

前几天,和一位同修老师聊传统文化圈的现状,老师和我讲了这样一段话:目前社会上有四种国学老师。读经派是浅入浅出,不可持续。

学术派是深入深处,学生听不懂。
“大师”派是浅入深出,招摇撞骗。
真正的老师,一定是深入浅出的。


我听了之后也很赞同,我觉得魏老师就是真正的老师,能够做到深入浅出!

今天这首伐木,如果老师不教,直接点名让我起来念,一定会闹出天大的笑话!

我一定会念伐木丁丁dingding,一定会念伐木许许xuxu一定会念蹲蹲dundun舞我!


尽管号称有小十年的私塾老师经历!想想都一头冷汗呀!

需要恶补的东西还很多,为人师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今天这堂课信息量很大的,先让我们搞清楚了中国古代“藏礼于器”

列鼎制度是西周时期确立贵族严明等级的体现,各级贵族不同的用鼎数,实际上也是规定了不同等级贵族所能享用的肉食珍馐种类。鼎在祭祀、宴飨、随葬时的数量,依贵族身份分为五等(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卿/士三鼎二簋、低级的士一鼎), 依次递减,不得逾越。

这首是目前来讲我们学习的诗经最长的一首,中间生僻字也很多,隐藏的信息量也很大,可是老师用非常接地气的童年家里过会场景,代入诗经中让人轻松就听明白了这首诗经中所描述的场景和意义!

还认识了古老的器皿,(gui发音同鬼)和它的用法!

(簋,是古代中国用于盛放煮熟饭食的器皿,也用作礼器,圆口,双耳。流行于商朝至东周,是中国青铜器时代标志性青铜器具之一。)

簋,战国时延用春秋形式,除方座式外,有无足式和三足式,无足式簋上体如豆。秦簋多敛口,小耳无垂。

还有豆

豆,战国的豆通行为圜底圜盖,两耳、低柄式,此为主流,也有作成浅盘无盖,高柄如灯者。南方楚国的豆仍流行细而高的柄,豆的造型为球体,挺拔而优美。豆在秦汉少见。

一节诗经课,让我们穿越千年,目睹当年贵族宴请宾客时候的热闹场景!餐桌上摆盘的礼仪,菜品的讲究!

一节诗经课,涉及到几千年前的历史,地理,青铜器,继续深究还要考古了!

一节诗经课,也是一堂教我们如何为人处世,体会“德不孤,必有邻”的人生哲理课。

老师讲的酣畅淋漓,一身大汗,似乎是带着我们同游了当年那场宴会,品尝了筛过的美酒和肥美的羔羊,见证了陈设肴馔和八羹!

虽然未能于老师同庆中秋,却意外的跟随老师神游周宣王继位时期,为消除隔阂,增近友情,举办的一场宴会!

其实我们这个时代也常说一句话“备席容易请客难”,亲朋好友,都是需要经常走动,联络感情,无论天子庶人,未有不须友已成者,亲亲以睦,友贤不弃,不遗故旧,则民德贵厚矣!

老师带着大家一边吟诵一边梳理内容,我也跟着沉醉其中,刚好最近看过一个古装剧西窗雁归月,里面有一位女先生在白麓书院任教,教女子女论语和诗文,今天老师在直播间讲课,我感觉自己坐在书院里古色古香的书案上,放着古典的书卷,讲台上的女先生正是魏老师!

伐木丁丁,鸟鸣嘤嘤……还在沉醉中!下课啦!回过神来,还是坐在自家书桌,一柱香早已燃尽,又回到2022年9月12日,今夕是何年?

    壬寅秋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