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徐方梅 2022-10-03 发布于山东

本次研学团队

今年夏天,我骑车探访南运河德州段时,曾经站在运河大桥上,望着清清的河水,叹惜不能坐船感受千年运河的魅力。可巧德州市博物馆组织志愿者举行了一次探寻大运河的游学活动,在运河里乘船意外地变成了现实。

9月25日上午8点,我们志愿者团队从博物馆出发。第一站先考察了德州城残存的唯一一处城墙遗址。遗址位于小锅市民族市场路铁路桥以南,京沪铁路东侧。明清以来的德州卫城城墙本来由青砖和和夯土构成,但现在留存的遗址不见青砖只剩夯土了,被当地老人称为“土圪塔”。站在遗址下听着讲解,望着眼前十米高的“土疙瘩”,想象着昔日州城的古朴风貌,再看看咫尺之遥的摩天大楼,强烈的沧桑感于心头久久不能平静。

德州因运河而兴,似乎是为了表示对运河的倚重,对着运河竟建了两座城门。距离我们所在的城墙遗址几十米处,当年就矗立着州城的广川门。广川门通常叫小西门,因为这里是城内居民西出州城到运河取水的要路,所以又被称为水门。千年运河,汩汩流淌,不仅催生了德州这座城市,而且也滋养了城里的万千生灵。

最具原生态特点的河段

怀着对运河崇敬与好奇,我们在三八西路运河桥头停车,徒步来到运河右岸,参观运河码头和仓储库房。这些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设施,曾经作为运河河运的配套设施发挥过重要作用,随着河运式微和岁月增长已经走向文物行列。看看那具有时代特征的库房,我一边听着讲解一边想象着昔日运河里帆樯林立、舟船穿梭的繁荣景象,感慨万千。

我曾经于2020年夏天,自驾到齐河看黄河。在炎炎烈日下,徒步黄河水边,倾听黄河微微的涛声,凝视黄河款款的水流,触摸脚下软软的黄沙,辨识身边密密的水草,留恋往返以至误了中午的饭时。但是,那是我乘车在桥上巴望黄河无数次后,第一次零距离亲近黄河。我忘了饥饿和炎热,感到快意而满足。

现在,我就要零距离亲近家乡的母亲河了,我的心情像运河边上随风而动的柳树一刻也不能平静。我是在古运河风景区码头上船的。船是竹排状的小船,满载不过十个人。我和姜老师最后上船,所以就坐在了船尾。一船人齐,随着马达声响起,与母亲河的零距离亲近正式开始了。

时令已是初秋,但河槽里水量算不上匮乏而近丰盈,正是理想的状态。俯视近船水体,虽不能“清澈见底”、“直视无碍”,但也算得上澄碧如玉的汩汩清流了。或许是行船打破了水面的平静,微起的涟漪细密的如同锦缎上的纹路。碧绿的锦缎顺着河道向前无限延展,我们这小船则成了点缀锦缎的橙黄的花朵,鲜艳而灵动。

近水楼台先得月,或许是得了运河更多的滋养,河两岸的树木仍然郁郁葱葱,满目苍翠,见不到秋天已到的意蕴。一片一片速生杨挺拔而茂密和千年运河的古风旧貌有些不搭,但是这一株那一株虬枝槎桠的垂柳站成了须发飘飘的老者与这古老的河道一起见证千年的沧桑。岸上偶尔才见到的酸枣树、红荆棵以及那春风吹又生了上千次的野草该是古运河最原生态的样貌吧。《诗经》里的“蒹葭”在这古老的河道里苍苍复苍苍,只是歌谣里的伊人不知了去向。

运河岸边颇具古风的柳树

船头的王老师唤我和姜老师到船头去坐。我不假思索地移身到船头,刚坐下又站起来,近乎贪婪地想用手机留住行船所见的情景。杨老师让我坐下,我以为她怕我站不牢靠落进河里,就一边客气一边让自己站得牢靠些,仍旧站着观赏目力所及的景色。杨老师又提醒我两次,我才回过味来:原来我只顾在船头站着,遮住了一船人的视线!唉,都怪我一门心思全放在眼前的运河上了!

我们这竹排样的小船却是机动船,在我看来速度太快了。我还没来得及亲近一下水里的游鱼,没来得及谛听一下苇丛里的鸟鸣,甚至还没来得及辨别一下头上流云的方向,就被这飞舟送到了终点。想当年,在运河里行船全凭人力,无论是上行还是下行,也无论是顺风还是逆风,到了我们德州地界,顺着那九曲十八弯的河道,一会左一会右,一会东一会西,一会近了一会又远了,就是望不见德州的城楼,见不到停靠的码头!行船上客子那颗赶路的心肯定与我迥然不同吧。

旧德州城外运河边上的龙王庙,几百年香火兴旺。那时河运兴盛,到龙王跟前焚香跪拜、许愿还愿的商贾船客络绎不绝,也从侧面表明了古人对大运河的敬畏。

今天早已进入快时代,大运河(尤其德州段)作为漕运航道已经成为历史,运河上千帆竞发壮观景象也已经变成历史记忆。但是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作为德州的文化象征,大运河不仅不应被尘封进历史,而且应该用州城人民的智慧焕发其恒久的魅力,让它在州城人民的生活中流淌千年。

运河大道上的运河大桥

壹点号秋林洗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