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下】血染中条山

 A松毛岭634高地 2022-10-03 发布于山东

日军在中条山西侧的猛攻

  期间,第5集团军各部已经向二线撤退,由于和集团军司令部联络中断,两个军都是自发的撤退,并没有得到命令。

  但第3军指挥部,突然接到第5集团司令部参谋长文朝籍的一个电话,文非常急迫的说:决定新的部署是,缩短一线,形成马蹄形防线,退守第二线阵地。

  第3军军长唐淮源正准备问具体情况,电话突然中断。

  其实,当时第3军的一线阵地已经崩溃,全军只得向二线转移,而左翼的80军也撤退下去,现在已经是无法不去第二线阵地,这个命令本来就是没有意义的。

  唐军长有30年军事经验,当时他就认为继续向二线阵地撤退凶多吉少。

  开始制定的战略是利用一个团固守第一线和第二线阵地之间的要隘,掩护部队撤退。

  现在日军一部已经突破一线阵地,并且并不顾侧翼,直接杀向二线阵地,甚至比国军撤退的部队还要深入,看来这个部署已经失败了。

  唐判断,日军正面攻击虽然猛烈,似乎还有一定余力,那么日军另一个主攻防线,显然就是侧翼的第80军。日军迂回攻打80军的目的,在于绕道第5集团军的后面,抢先一步切断台寨,五福涧等渡口,彻底封锁第5集团军和第80军的南撤路线。

  以80军薄弱的力量,怕是不可能长期阻挡日军的推进,那么渡口很有可能就保不住。

  那么,就算第5集团军能够有效守住第二线阵地,背后渡口被包抄了,最终还是无法南撤,一样完蛋。

  唐淮源军长经过仔细思索,认为比较稳妥的方法是,乘日军包围圈还没有形成之时,立即向北猛攻,直接杀入日寇的后方。

  因为日军此次倾巢而出,后方必然空虚,就算这样打非常艰难,伤亡惨重,也比留在第二线阵地坐以待毙要强。

  事实证明,唐军长估计的完全正确。

  在日军以重兵从正面猛攻第5集团军的同时,出动独立混成第16旅团从左翼猛攻80军防线,他们的目标是黄河重要渡口台寨和五福涧,切断国军南渡黄河的退路。

  80军一部拼死抵抗,无奈该军实力较弱,无法长时间阻挡日军推进。经过数小时苦战,部分阵地被突破,独立混成第16旅团沿着黄河北岸向渡口杀过去。

  日军对中条山极为了解,这从和80军的交手中明确可以看出来。

  日军之前经过过11次中条山,整个中条山都被他们踏遍了,各方面都极为了解。

  此次进攻80军时,日军首先攻击新27师阵地。根据该师80军第一营营长刘汉卿回忆:日军一面猛攻,一面让伪军喊话,不但团长姓名他们知道,连营长连长姓名也都知道。日军说新27师的79团和81已经投降,日军已经包围80团,如果该团官兵不投降,就全部消灭掉。

  80团本来就顶不住日军猛攻,加上日军如此喊话,对全团情况了解如此清楚,上下都十分惊慌,一下子就溃败下去。

  80军无奈,全面放弃一线阵地,退守渡口台寨。当时日军距离台寨还有一段距离,如果80军立即撤退,还是能成功。

  不过,此时卫立煌认为大势已去,南撤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为了保证第3集团军能够撤退成功,他命令第80军务必死守台寨渡口。

  到了这个时候,西部战场日军已经高达3个师团又2个旅团,兵力近8万人。

  一线国军阵地全部被突破,全线后撤,日军从正面侧翼猛攻,还派出部队深入国军后方进行拦截,袭扰,到处都在激战,情况越来越危急。

  8日中午,见情况急剧恶化的总指挥卫立煌果断命令,西侧战场的第5集团军和80军立即南渡黄河,放弃中条山。

  可惜,此时的战局已经急转直下了。

  在之前第3军唐淮源军长本来是想向北突围,但第5集团军司令部被冲散,曾万钟司令生死未卜,又没有得到上级的明确命令,无法擅自作出决定。

  就在此时,唐军长接到卫立煌总司令的电话,由于情况危急,第5集团军司令部联络不上,卫立煌跳过集团军,直接向军下达命令,让他们南渡黄河。

  唐和幕僚对这个命令并不支持,因为一线日军进攻太猛烈,后方枪炮震天,显然80军也在激战,渡口能否保住是很难说的,恐怕就算撤到黄河边也无法渡河。

  但命令终究是命令,于是第3军步步抵抗,向二线阵地后撤。日军尾随追击,一部还提前绕道后方切断第3军的撤退道路,所以四面都是激战。

  第3军苦战了整整两天,勉强退到二线阵地,但一股日军已经抢先守住了一个隘口。

  唐命令34团立即反攻,务必拿下隘口。

  该团团长张正书亲自带部队和日军拼刺刀肉搏,经过三次猛攻,将这股日军击溃,但该团伤亡惨重。

  张正书见部队损失很大,后方敌情不明,找到唐军长,非常着急的说:现在我们侧后情况都不明,不知道日军有没有切断我们的退路,这样继续撤退是很危险的。更况且山地狭窄,大部队行军非常困难,不如现在乘着敌人后方力量薄弱,立即向北攻击下山为好。

  唐军长沉思了一下,回答说:你说的有道理,但我们已经接到卫总司令的命令,他已经派部队和渡船占领五福涧渡口。更况且,目前集团军司令部生死未卜,我们也有责任去营救曾万钟司令,同时我们在第二线有大量总部和军部的非战斗的官兵,也不能就丢掉他们,让他们做俘虏去,所以向五福涧突围,无论如何困难也在所不计。

  张正书团长见军长这么说,也就没有别的办法,立即率领34团作为先锋,向南边杀过去。

  此时日军一部已经绕到国军侧后,占领了小南京和温峪一带。

  张正书指挥全团猛攻日军,日军也很顽强,双方发生数次激烈肉搏战,两军战士尸体滚在一起。战至中午,张正书见屡攻不克,亲自率领一个营发动冲击,终于将日军击溃。但张正书团长在战斗中负伤,营长向国贤殉国。

  第3军继续向南前进期间,在夜色中突然遇到在侧翼作战的34师师长公秉藩。

  34师本来在唐王山和3000多日寇激战,因为一线防御阵地还算坚固,给日军造成很大杀伤。但经过一天战斗,唐王山还是失守。公秉藩指挥部队奋力反攻,一度已经杀上山顶,将日军歼灭大半。就在此时,第5集团军总部急电34师,命令该师放弃唐王山,四小时内赶到司令部所在地马村。为什么呢?因为当时马村已经被日寇袭击,万分危急。

  公秉藩当场在电话中表示:马村距离唐王山80多里,我们和日寇正在激战,撤退相当困难,四小时绝对不可能到达。

  但这毕竟是命令,所以,公秉藩只得安排部队一面殿后,一面转移,当晚也没有到达马村,反而和唐淮源他们碰到一起。

  满头大汗的公秉藩告知他们:日军已经突破80军防线,占领侧后驾桑镇。34师也从一线阵地撤退,目前还在唐王山和日军胶着激战,情况严峻。

  唐淮源则告知公,马村早已经失陷,第五集团军总司令部已经被打散。

  由于军情紧急,公秉藩说了几句话以后,立即返回部队继续指挥。

  唐淮源由此判断,南撤已经不可能,五福涧恐怕早已失守,实际上也差不多。

  由于自知一个渡口不可能渡过数万大军,卫立煌在命令第80军死守台寨的同时,还命令黄河南岸的85师2个主力团立即从五福涧北渡,务必死守这个渡口,并且控制10多条渡船用于撤退。

  但第5集团军由于日军绕道侧后利用要隘阻击,加上山地道路狭窄,撤退非常困难,部队尚且没有赶到,而日军第16旅团就已经杀到五福涧。

  这两个团被迫以劣势兵力和日军苦战一日,苦苦等待第5集团军主力赶到。伤亡殆尽,被迫放弃五福涧渡口。

  随后这两个团多次发动对渡口的反攻,双方混战到10日,国军这两个团残部知道无法夺回渡口,被迫撤回南岸。

  卫立煌在五福涧失守以后,判断形势,认为第5集团军南渡黄河撤退已经没有可能,所以命令中条山国军立即向北面和西北面突围,杀入日军侧后方。

  而此时,第5集团军已经在中条山苦苦支持了4,5天,不但伤亡惨重,补给也完全断绝。

  之前一章已经说了,本来中条山就不产粮,所有粮食都依靠黄河几个小渡口运送过来。国军平时严重缺粮,费尽全力也只能储存3天左右的存粮。

  所以一旦开战,立即就陷入粮荒。

  5月11日,第14集团军司令刘茂恩致电蒋介石,说道粮食问题:连日以来晋南之敌大举像我进犯,补给线已被截断,潦山内瘠苦又无屯粮,大军绝食业已三日,四周皆有强敌,官兵空腹血战,状至可悯,若不急筹办法恐有溃散之虞。

  换句话说,国军不但时刻都有生命危险,甚至连饭都吃不上。

  当时中条山到处都是倾盆大雨,人马都无处躲雨,从头到脚全部湿透。部队人困马乏,极为疲惫。好在由于第3军和第17军都是决定坚持抗日的部队,所以官兵士气还算高涨。这5天时间内,官兵面对日军进攻,毫不畏惧,敢于肉搏进展,前仆后继,到处都在浴血苦战。

  第34师公秉藩师长回忆当年写道:13日上午,日寇乘大雨攻击更猛,炮声机枪声震耳欲聋,第7师,第34师凭借山地与第激战,伤亡惨重,山谷流水被人马践踏和伤亡官兵的血,染成了血红的泥浆。14日上午大雨不停,日寇仍然攻击猛烈,包围圈越来越小,官兵冒雨激战数日,没有休息,也没有吃饭,浸在大雨中,外无援军。

  在接到卫立煌的命令后,第5集团军各部立即奋力向北突围!

  只是此时日军双重包围圈已经形成,包围圈又不大,突围又谈何容易。第5集团军的2个军,几乎每个小时都在激战。

  到了10小时后的5月12日,眼见大部队根本无法突围,卫立煌再次下令第5集团军立即分散,以团为单位向北突围。其实这也不用等到卫立煌说了,早在前一日,唐淮源他们已经下达了分散突围的命令,他们作为一线指挥官早已经知道突围的艰难。

  第3军和第17军立即将部队分散,这样虽然减少了突围的难度,但一旦被日军包围,己方兵力只有一个团,就处于完全的劣势,这支部队就很危险。

  朝鲜战场被俘最多的志愿军180师,就是因为分散突围,导致大部溃散被俘的。

  各团隐蔽向西开进,一旦遭遇日军主力就尽量绕开,如果日军较小部队就猛烈突击,这样奋战数日,终于在夏县、安邑、闻喜一带突破日军封锁线,越过同蒲铁路,渡过汾河。

  最终,到5月19日,第5集团军的第3军、第17军各有4个团到达吕梁山区的稷山、乡宁一带休整。

  只是,并不是所有的团都成功突围。

  而这两个军一共下辖5个师,每个师下辖3个团,也就是一共为15个团。17军新2师大部不在中条山,但也最多就少2个团而已,实际上大约还有13个团左右。

  现在只有8个团突围成功,也就是第5集团军成建制说突出去的部队,只有百分之六十左右。

  余下除了一部已经死伤,剩下不是成为没有指挥的散兵自行突围,就是干脆没有突围出去,只能在中条山打游击。

  上文说到的副官处处长车学海,跟随第3军第7师李世龙师长突围,他们的掩护部队为一个特务连。

  突围没多久,就遇到第34师204团团长陶学渊的1个团,两部合成一支部队,向北突击。

  他们运气较好,沿着小路摸到一个山口,此处日军较为薄弱,仅有几百人。

  这两支部队集中1000多人猛攻,日军措手不及,包围圈被撕开,他们全部撤退出去。

  出去以后,这个部队不敢停留,立即高速向敌后前进。只是有些城镇无法绕过,他们就从闻喜县城附近通过。

  如果此时日军在县城驻有随便几百人,出城一击,他们这支疲惫不堪的部队恐怕就完了。

  可惜此次日军倾巢而出,县城只有少量守备队,所以根本不敢出城,只敢在碉堡中向外放枪。

将军殉国

  其他的部队就没这么顺利了,34团,35团和36团在突围期间,先后遭遇日军主力合围,双方发生激战。

  当时唐淮源军长和寸性奇师长都在一线指挥,其实完全可以丢下部队,以小股部队掩护突围。

  两军当时正在激战,不会顾得上这些小部队,换句话说,如果两人想要活命,是一点也不困难的。

  不过,唐淮源军长和寸性奇师长都抱定和弟兄们同存亡的思想,没有一个人离开部队逃走。

  唐淮源军长见第35团最为吃紧,不顾众人反对,毅然赶到该团地一线阵地指挥。其实,唐军长是想以己方的牺牲,吸引日寇集中大部队合围,让其他部队有突出去的机会。

  由此,35团在县山阵地血战数日,日军发现这里抵抗最为激烈,认为肯定是国军主力再次,立即像蚂蚁发现糖山一样,从四面八方扑了过去。

  到12日午后,35团弹尽援绝,还能作战的官兵不过100,200人,四面八方到处都是日军部队。

  唐军长眼见突围无望,却没有丝毫惊慌,他先是命令35团代理团长陆培基(团长已经殉国),让他立即集中残余部队,向日军最薄弱的一点猛烈进攻突围,能够突出去一个算一个。

  随后,唐军长找了个借口支开部下,尤其是他的女婿一辎重营营长金绍孔,然后举起手枪对准太阳穴就是一枪,光荣殉国,时年55岁。

  部下们听到枪声,慌忙跑过来,但唐军长已经没有了呼吸,鲜血染红了军装。金绍孔和卫兵们都跪在地上痛哭流涕!

  唐军长的自杀殉国并不让人吃惊,因为早在前一年,他母亲去世的时候,唐就表达过这个意思。

  唐1岁丧父,全靠母亲务农和做保姆,含辛茹苦将他拉扯大,想尽办法筹钱给他读书上学。所以唐对母亲极为孝顺。当时如果父母在世,你先死,叫做不孝。所以,在母亲去世后,唐沉痛的说:吾向以老母在,故有所虑,今大事已了,此身当为国有,誓与中条山共存亡 !

  此次在情况比较危急的时候,唐曾经召集部队李世龙、寸性奇、公秉藩等三位师长谈话,其中说了一句就是:自抗战以来,国军只有阵亡的军师长(吴克仁,郝梦龄,陈安保三个军长),没有被俘的军师长,千万不要由第三军首开其端。

  实际上,唐军长做到了,寸师长也做到了,不过公秉藩却没做到。

  唐军长自杀殉国后,附近的第12师副师长杨玉昆率领一部赶来营救,但到达时候唐已经殉国。

  杨玉昆捡起唐军长留下的笔记本,发现上面写道:余身受国恩,委于三军重任,当今战士伤亡殆尽,环境险恶,总军两部失去联系。余死后,望余之总司令及参谋长收拾本军残局,继续抗战,余死瞑目矣!

  唐军长殉国后,1942年2月2日,中华民国政府特以1445号褒扬令明令褒扬,追赠他为陆军上将军衔。

  唐也是抗战中,国军第四个殉国的军长!

  唐殉国后,因为四周都是日军,带着遗体不可能突围出去,他的女婿金绍孔营长将他小心的埋葬在当地,并且留有记号。

  金绍孔怕自己万一在突围时候战死,没有人知道唐军长遗体埋藏位置,所以将地点告诉了当地村民张永新。

  这个张永新就是唐军长借轿子的那个村里面的村民!

  随后,35团残部在杨玉昆副师长率领下,拼死突围,但几乎伤亡殆尽,连杨玉昆本人也负重伤,最终才有一部突围成功。

  战斗结束以后,日军知道唐淮源军长殉国,遗体就埋藏在当地,所以以汉奸带队,四处挖掘,试图拿到太原邀功。日军一时找不到,就出重金悬赏。村民张永新不为所动,但害怕有人将唐军长的遗体挖走,就和村民们商量。张带着几个村民,连夜将唐的遗体挖出搬回来,重新人殓,掩埋在张永新家的地头。当时,这可是杀头的罪名,所以张和几个村民发誓,绝对不会泄密。

  国民政府给唐军长建立了唐公祠,也曾寻找过遗体,但内战很快爆发,这件事情也就不了了之了。

  中共建国以后,朱德也曾经派人多次寻找这个老同学的遗体,但张永新畏惧反革命同情者的罪名,始终没敢承认。

  文革期间,张永新被打成国民党的孝子贤孙,遭到批斗。张视唐军长为恩人,不愿意让别人刨他的坟,所以咬定说不知道。

  直到改革开放以后,张永新才将这个秘密告诉政府。

  1989年9月9日,唐军长老家江川县人民政府派员与唐淮源之子女至山西省夏县寻取唐淮源将军遗骸,火化后于10月17日护送回江川。

  将军终于魂归故里了!

  在唐军长和35团苦苦吸引日寇注意力的同时,12师师长寸性奇则率领36团拼命突围,又被日军优势兵力重重包围。激战中,寸师长亲自持手枪到一线督战,结果右肩中弹,肩胛骨被击碎,负重伤。

  寸师长顾不上包扎伤口,换成左手持枪,满脸血污的指挥部队击退了日军的拦阻,暂时突了出去。

  12师是第3军的主力师,唐淮源军长已经就是12师师长出身,所以该师能打硬仗。

  寸师长是一员猛将,他是云南腾冲县人,早在辛亥革命时就参加过反清的敢死队,攻打过昆明。

  在之前的冬季攻势中,寸师长曾经亲自率部和日军苦战九日九夜,击毙日军大队长江岛,联队长重松受重伤,击毙日军3000余人。

  1941年初,日军第36师团,37师重兵进攻寸性奇的第3军12师。37师团227联队上田胜大佐率部被寸师长伏击,上田胜被击毙(日军追授少将军衔),227联队被重创。

  此战后,日军对寸性奇师长非常敬畏。

  所以此次寸师长受重伤以后,虽然一度指挥突破日军包围,但日军双重包围圈相当牢固,日寇兵力又多,到处都是激战。寸师长带伤沉着指挥部队反击,只是敌我力量悬殊,一度坚持不下去。

  好在此时34团从侧翼杀到,将日寇击溃,帮35团解围成功。

  由于两个团目标太大,寸师长命令34团还是自行突围,他率领36团继续北反,结果该团又被日军包围。

  15日,战斗到白热化,寸师长又被一发炮弹击中,左腿被炸断,血如泉涌。36团团长黄仙谷要部下抬着寸师长撤退,寸却用力推开他们说:我腿已断,走不了。你们不要管我!

  一句话还没有说完,就因为失血过多昏迷,随后殉国(一说是开枪自杀殉国)。

  寸师长殉国以后,36团团长黄仙谷,营长李秀林也一同殉国,随行人员也几乎全部战死。

  附近的机枪排排长,得知寸师长殉国后,带着留6个自愿者,冒着枪林弹雨,将寸师长的遗体埋葬。期间2人中弹殉国,最终只剩下4人幸存。

  寸师长也是一个很亲和的长官,平时粗布军装,每顿都是一二道小菜饭,没有任何物质享受,所以官兵关系非常好,老百姓对他也很爱戴。

  此次寸师长殉国以后,附近村民卢世友等几个人,也是冒着杀头的风险将遗体到安全的毛家湾樱桃沟。后来日军多次宣召寸师长的遗体,都没有找到。

  寸师长殉国半年后,第3军在陕西省城固县召开了唐怀源、寸性奇二将军的追悼会。中共领导人毛泽东、朱德都赠送了挽联。国民政府追赠寸师长中将军衔,还决定在寸将军原籍腾冲县建寸性奇将军抗战殉国纪念碑、寸性奇将军衣冠墓、念洁图书馆(念洁系寸性奇将军的字),但最终因为内战爆发,被迫中断。

  34团则经过苦战,团长张正书又负伤,却终于率部突围了出去。

  第3军第7师突围则比较顺利,他们除了21团一开始就被击溃,无法控制以外,其他各团都由李世龙师长领导,在当地民众大力帮助下经过苦战突围。

  不过,另外一个第34师就没这么好运气。34师师长公秉藩所部分散成团突围,公秉藩率领特务连,工兵连,辎重营,通讯连和201团一起突围,连续战斗三日,部队也被打散。

  18日,公秉藩和副师长王自强,参谋长唐汝昌,政治部主任欧阳瑛以及几个卫兵被日军包围在小山坡上。其他几个人逃入深山老林逃走,公身边仅剩2个卫兵。他在山林里面躲藏了1日,被搜山的日寇发现。公没有选择自杀,而是向日寇投降。

  这个公秉藩是抗战以来,第一个在战斗中被俘后投降的国军师一级军官!

  其实这并不稀奇!

  第3军是滇军出身的中央军,但34师是在战前临时归属第3军统帅的部队,不是第3军系统。

  公秉藩的34师本就是为第九路军第5师,是杂牌中的杂牌。本来第九路军的成分就极为复杂,下属的三个师包括浙军,奉军,西北军,晋绥军的大杂烩,甚至还有山东土匪刘桂堂的部队。

  公秉藩是陕西扶风人,是杂牌军出身的师长。

  其实这小子早在1930年就成为了师长,到了1941年却还是师长,似乎很奇怪,其实并不奇怪,因为此人不可靠。

  在第一次围剿中,第34师傻头傻脑的孤军深入苏区,被红军集中3万多优势兵力击溃。当时师长公秉藩就被俘,他自称他装作营部书记,在士兵掩护下,拿着红军给的路费逃走,并没有被红军发现。

  不过,事后朱德称公秉藩是老朋友,如果两人没有见过面,何谈老朋友一说。公秉藩被抗战结束也被逮捕,但查实没有什么危害国家的行为,也就没有处分,就地释放。他没有去台湾,留在的西安闲居,结果在1951年“镇压反革命”运动。本来也是要枪毙的,好在朱德说了两句话,改为判刑10年。

  中条山战役中,还有一个少将师长兵败被俘后投降,他就是第14军第94师师长刘明夏。

  94师从很远的地方赶来增援17军,立足未稳,就被日军击溃。随后该部也向北突围。所部大部分还是突围成功,只是刘明夏运气较差,最终被包围后俘虏。

  刘明夏也是中央军黄埔系将领中,极少数投降日寇的人。虽然他也是坚持到最后一刻,身边只有几个人的时候被俘虏的。刘这人是黄埔一期生,还是共产党员,参加过南昌起义,官衔是团参谋长。后来在南昌起义失败以后,又被派到琼崖开展工农武装斗争,任琼崖工农革命军总指挥部东路军总指挥。随后他背叛中国,宣布脱党,投靠国民政府。

  抗战后刘被国民政府逮捕,但考虑其确实是无法抵抗下被俘,投降后也没有怎么为虎作伥,仅仅担任伪军的所以关押1年释放。

  不过刘明夏却没有来得及逃到台湾,1951年春他在我党“镇压反革命”运动中被枪决。

  第5集团军已经向北突围,那么第80军死守台寨就没有意义。

  卫立煌只得命令第80军立即从台寨渡口,南渡突围。80军为了保证第5集团军的撤退,已经在台寨苦苦支撑了2日2夜,全军伤亡不轻。

  之前80军由于新兵太多,在日军猛烈冲击下,新27师一部已经溃散,165师也够呛,其中的494团被日军团团包围,受到重创。

  各部勉强向台寨的80军军部核心阵地撤退。

  接到渡河命令后,80军立即从台寨渡河。但渡河没有多久,日军第16旅团就杀了过来。为保证80军主力撤退成功,孔令恂军长命令新编27师死守渡口。

  11日,80军部和165师先后渡过黄河成功撤退,但殿后部队的战斗极为惨烈。新编27师死守渡口附近阵地,外为阵地早已被攻陷,只剩下弹丸大的核心阵地。当时日军攻击极为猛烈,而且目标是占领渡口,27师如果放弃防御,自己向北撤退,自然可以突围出去。

  不过,新编27师上下都很清楚,如果他们一撤,正在渡河的第80军就会被日军截成两段,必遭歼灭。

  当时情况紧急,新27师已经苦苦支持2天之久,阵地千疮百孔,日军一度逼近师部。

  27师伤亡惨重,又是背水作战,非常不利。

  27师师长王竣是陕西蒲城人,是杨虎城的老乡,是黄埔三期毕业生。由于能力出色,加上和杨虎城又是同乡,在1935年被杨任命为陕西警备第一旅旅长,抗战期间因为表现出色,被提升为师长。

  新编27师以巨大伤亡苦苦支撑,阵地上往往战斗到最后一个人,四面到处都是日军。

  师部参谋见情况危急,建议赶快撤退,放弃渡口。

  但王师长却说:大部队正在渡河,我们一撤,他们怎么办。我们作为军人,一定要遵守命令,哪怕战到最后一兵一卒。

  继续血战数个小时,日军已经杀到师部,王师长亲自持手枪指挥警卫部队作战。

  日军见久攻不克,释放大量毒气,27师官兵没有任何防毒器具,大量中毒受伤,情况更是危急。

  眼见日军士兵的面目都看清楚了,副官们紧急让王师长后撤,王不同意,几个副官上来就拉。

  王用力推开他们,大喊道:未歼敌耻尔!何面目见人?军人不成功,便成仁,当与诸军死此!

  就在这时,一发炮弹打过来,王师长胸腹被炸开,一句遗言都没来得及说,就光荣殉国。

  最终,新编第27师在师长王竣及副师长梁希贤、参谋长陈文祀等均在作战中牺牲。

  其中副师长梁希贤在激战中中弹受伤,本来并不致命,但他怕被日军俘虏,奋力跳入黄河自杀,壮烈殉国。

  而日军第16混成旅团本来是地方卫戍部队,虽然战前紧急配属了炮兵,辎重兵等部队,战斗力也并不是很强。

  此战该旅团和新编27师血拼5昼夜,伤亡近3000人,近全旅半数,元气大伤。

  随后,新编27师因为渡口被日军飞机炸毁,大部分无法南撤,只得向北方撤退,伤亡极大。

  80军军长孔令恂因为新编27师伤亡惨重,师长也殉国,在战后被蒋介石免除军长职务。

  第80军和第5集团军突围出去的大概是百分之六十左右,剩下不是战死战伤,就是分散在中条山游击。

  日军随后在中条山进行了长达20天,两次拉网式的大规模扫荡。游击作战的中条山国军倒是损失不多,日军资料中自吹的战绩,也仅仅是找到3000到5000人,只是苦于没有粮食。余部拼死突围出去,还有部分仍在中条山继续坚持。

  靠近这一线的武士敏98军由于位置靠北,纵深较大,所以日军经过数日激战,始终没有能够将其彻底击溃。

  在得到大部队已经南撤北撤的消息后,98军军长武士敏奉命向北击破日军层层拦阻,经过血战,终于在15日杀出重围,向八路军控制的太岳地区撤退。

  剩下的第5集团军第17军也几乎一样,军部也被被日寇袭击,高桂滋军长带着幕僚都被冲散,好在电台还在,军部一边转移,一边指挥,坚持到9日。由于日军突袭,负责无线电台的通讯兵也被打死,指挥中断了。

  军指挥部瘫痪,都靠各师长自行指挥,可以说,日军所谓斩首行动是非常成功的。

  期间高多次遇险,一度日军1000多人摸到他的身边,高清楚的听到日军士兵皮靴踩水的声音,他认为难以突围,向副官所要手枪,准备自杀。

  好在当时暴雨倾盆,能见度太差,日军最终没有发现他们。

  后高桂滋在中条山转战了20多天,以游击战苦苦支持,最终在民众帮助下才渡过黄河。

  这20天内,几乎每天都可能战死,高军长和部队都不认为会活着突围出去。

  一个心腹曾经建议高军长:军长,我们肯定是出不去了,我们是杂牌,不是中央军,日本人对我们的态度,不像对中央军那么狠。他们之前派人几次三番找你许诺,说只要到汪精卫那边去就让你当集团军司令。现在我们到了这种地步,我看不如。。

  话音未落,高劈头盖脸骂道:我身是中国人,死是中国鬼,让我做鬼子的奴才,办不到!这次能脱险回去是最好,不然我一定开枪自杀,为国尽忠!

  随后的17军几乎和第3军一样,全力向北突围,最终进入稷山和乡宁地区。

  期间17军由于饱受日军袭击,它的突围和撤退也是很乱的,抗战史专家杨圣清是当地人,他回忆:西边的国军的溃军,加上政府人员,他们那些一起都往这边退,都退到这一边,所以进来的从我们村经过,那个路 是窄路,不是上边这个汽车路,下边的窄路,大家说拧成一股绳,一股绳一样往前拥挤,把我们村的一个,我一个亲戚呢,就从那个悬崖上挤下去,就摔死了,那是 我们村死的第一个人。

  至于死伤,自然就不用说了,由于日军四处袭击,飞机又到处攻击,中条山到处都是尸体。中条山村民张海珠回忆:死人到处都是,哎,你看看这边那边,都是个死人。有的死在田地里面的,农民搬不动,只好就地埋了。到七八月,庄稼都说实话,有地里死了人啊,庄稼长得很高。

  由此,第5集团军最终有第3军、15军及94师最后突出重围,向西越过同蒲路南段,渡过汾河、黄河,到达陕西,然后转至洛阳、新安一带。只是各部伤亡都不轻,基本都在百分之五十左右,有的部队编制已经被完全打散。

  98军伤亡较小,但退入太岳地区,并没有完全脱离日军的追击。

  80军南渡黄河成功,但所部伤亡也近半,元气大伤。

  右侧战场中,牺牲了1个军长,2个师长,还有1个师长负伤,足可见战斗的激烈程度。

一场彻底的失败

  此战国军毫无疑问是战败了,不但丢了中条山,还遭受很大伤亡。

  至于蒋介石说什么最耻辱的一战,这倒并不稀奇,并不是说真的就是很耻辱的。这种话蒋介石讲过很多,为什么呢,蒋是一个非常严厉的长官,对部下经常严厉训斥,说的话也很不好听。说中条山是最耻辱的一战,同南昌战役,兰封战役一样,不过是严厉的蒋介石对部下的训斥而已,并不是他真正的想法。只要对蒋介石有些了解的人,都知道老萨这番话的意思。一些人断章取义引用蒋介石的这句话,指责中条山国军无能,也属于没有头脑。

  实际上,中条山就类似于象棋中的残局,本来就是一个可怕的局面!

  老萨小的时候,公园里面经常有人摆一个残局,让人挑战。挑战者一般给1角钱,如果赢了就可以拿1块钱。一般设残局的人,其实棋力大都是平平,真正的象棋高手谁会来赚这点小钱。

  不过,一般再厉害的象棋高手,在这个残局中,也往往很难赢这些人。因为残局对这些人是极有优势的,他们还没下就赢了八成。

  中条山,就是类似于残局的一个局面,还没开战,国军其实就输了大半,而且这种巨大劣势是客观存在的,根本没办法消除。

  从理论上来说,中条山不应该防守,而且理由实在太多了。

  第一, 阵地没有纵深,实际上很难守住。

  第二, 没有稳定的后勤供应,一旦开战,后勤补给都会中断,还守个屁啊!

  第三, 背靠黄河作战,又无法修建坚固的桥头堡,一旦正面被日军猛攻,守军背水作战,极为不利。

  第四, 日军集中12万重兵,而中条山国军受补给的限制,顶多放置10多万人,也就是说日军肯定占有绝对的优势,想打赢是极难的。

  等等,等等。

  但理论是理论,中条山确实也无法不守,而且必须放置重兵防御。我党间谍,著名军事家郭汝瑰也说,防御中条山是应该的,放置重兵也是正确的。

  因为中条山是黄河北岸的唯一屏障,如果一旦丢失,黄河防线必将不保。日军一旦渡过黄河,不但洛阳不保,西安也十有八九会沦陷,随之西北不保,日军更有可能先占领汉中,然后从北杀入四川,到时候一切都完了。

  所以,这就是一个可怕的象棋残局,但你又必须下这盘棋,不论敌方有多大的优势。

  其中在开战之前,国军高层就意识到中条山估计会不保,但终究不能随意放弃中条山,因为后果有可能极为惨重。

  所以,打是一定要打,关键是怎么打。

  之前日军11次进攻中条山,基本都是出动1,2万部队扫荡一通,然后撤退,并不占领中条山的地方。如果这样的话,就比较好打,这也是之前孙蔚如38军等部为什么能坚持下来的原因。中条山虽然没有纵深,但以日军1,2万,最多3万人的部队,持续作战长则不过一周,这样想要扫平长达150公里的中条山还是不可能的。

  国军最惨也可以学八路军,在中条山和日军兜圈子,等到日军撤退再来收复失地即可。

  但此次不同,日军受百团大战刺激,从华中方面军和关东军调集部队,集中12万多主力猛攻中条山长达一个多月的目的,是歼灭中条山国军,并且彻底控制中条山,不是打一下就撤退了!

  所以,这次中条山战役,同之前的11次完全不同。

  有些人说杂牌军孙蔚如能够坚守11次不败,换成中央军一下子就败了,是中央军无能,只属于莫名其妙。

  如果把中央军换成孙蔚如的部队,此战肯定是败得更惨。其实,此次中条山战役中,80军,17军,第3军一部都曾经是孙蔚如指挥的部队,还是战斗力比较强的。这些部队此战全部被重创,由此可见一斑,难道区区一个38军就能挽回败局,这怎么可能呢!

  一种说法是中条山不该集中这么多部队,这样日军一打,国军目标太明显,一到突围就很困难。因为学习八路军,大部队开溜离开中条山,以小股部队在中条山游击。

  这种说法表面上有一定道理,但实际上也是瞎扯。

  日军此次出动12万大军猛攻,国军有13万多部队,仍然不是对手,主攻的西部一线阵地最多支持三天就崩溃,如果以少量兵力作战,怕是1小时也支持不了,等于不用打了,直接等着做俘虏。

  八路军所谓成功的战法,前提也是日军不是要占领你的地盘,只是单纯的扫荡。

  如果日军就是来占八路军地盘的,八路军也架不住。以冀中51大扫荡为例,冈村宁次以占领八路军地盘为目的,仅仅冀中了5万日伪军,其中日军不到3万人,就扫平了冀中根据地。这个根据地本来是吕正操花费5年时间建立的,一度包括44个县地盘,600多万人口,光是八路军正规军就有6万多人,地方武装和民兵不下10几万。

  结果呢,一锤子就被日军砸烂,吕正操自己差点也战死,八路军靠放弃冀中根据地,全线撤退回山西才逃脱。由此,冀中根据地被日军完全控制,八路军还死伤近2万人,5个军分区司令中1个战死,1个投敌,冀中被日军牢牢控制。

  所以,以少量部队在中条山打游击,根本屁用没有。

  日军如果控制中条山,就算有一点国军游击队,根本不影响日寇集中兵力南下渡过黄河,占领洛阳西安,那么中条山游击战岂不是毫无意义,打了和不打又有什么区别?

  又有一种说法,中条山应该集中更多的部队,比如24万人,以完全能够阻挡日军为目标。

  当然,纸上谈兵谁都会,张召忠少将最近还建议用流星雨陨石雨消灭美军航母,关键是,当时中条山连13万军队都几乎养不活,你去24万人,难道吃石头吗。

  更况且,以20多万人的重兵集团,背水而战,又在一个如此的浅山上,岂不是自我毁灭。

  就中条山的指挥作战来说,总体来说,卫立煌没有大的问题。他开始命令坚守,发现情况恶化以后,立即命令南撤,南撤不行以后又立即命令向北突围。换谁来肯定都这么做,哪怕是诸葛亮复生也只能这样。所以说,卫立煌名气这么大,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关键在于,日寇重兵压境,四处都在激战,国军又处于绝对劣势,这些命令在具体执行的时候就很困难了。

  以国军为例,本来正常赶到渡口用不了1天,但由于日军冲入国军敌后作战,正面压力又大,加上集团军和军的很多指挥中断,实际退到渡口花费时间太长,期间日军已经逐步控制了渡口,撤退也就不可能了。

  至于向北撤退,本来也没有问题,尤其是分散成团,更是必须的。但在日军双层包围圈下,突围遭受相当的损失也是必然的,更况且中条山本来也就没有什么纵深。

  其实,此战最大的问题,在于双方的准备和指挥系统上。

  日军对于中条山准备非常完备,所以作战期间都是牵着国军鼻子走。

  相反,国军由于准备不足,一开战就处于被动中,本来就是敌我力量悬殊,有没有足够的应对办法,战败也就是必然的了。

  就指挥系统上,被日军突袭打垮了第5集团军指挥部,第17军指挥部也垮了,这虽然是日军出奇兵,出人意料的完成,但也表现出国军指挥系统,尤其是通讯技术上的薄弱。

  如果换成苏军,美军,就算指挥部被打掉了,总有应急的临时指挥系统吧,一个电台可以运作就可以指挥。

  但国军就不行,通讯营垮了就全完了,根本无法想办法,所有通讯只能靠落后的有线电话和无线电电台,这都是一战时候的玩意。

  为了这些落后的技术,国军不知道吃了多少苦头。之前枣宜会战中,张自忠也是因为电台信号被日军侦查定位,才被日军优势兵力围攻后殉国的。

  此战,日军事后战报宣布,中国军队此役被俘达3.5万人之众,国军遗弃尸体约4.2万具,还有十几万人失踪。

  这自然是扯淡的,国军在中条山只有13万多人,就算按照全部满员也不过15万多人。日军说国军战死4.2万人,一般战场死亡和较重的伤比率基本是1:1,那么国军负重伤的应该也有4.2万人。

  而日军又说俘虏3.5万人,显然这里面应该失少一半是重伤员,那么还有2.4万重伤员哪里去了?国军都抬走了吗?这可能吗!连团长都是做羊皮筏渡过黄河的,还能带这么重伤员。

  再说俘虏中,还有一半不是重伤员,那么国军死亡4.2万人,重伤4.2万人,被俘1.8万人,等于伤亡总数就有10万多人。

  这里还不谈失踪的,按照日军说法,国军还是十多万失踪,岂不是中条山国军总数就应该是20多万人了,这多出来的10多万人怎么解释。

  就算没有失踪人员,一个没有失踪,按照日军公布数字,那岂不是说只有3万国军突围成功,也就是说只有百分之二十五突围。那么按照这个比例来说,国军伤亡将领不可能那么多突围成功,应该至少伤亡一大半才行。

  日军宣布自己战死仅679名,负伤2292名,伤亡总数不到3000人(一些中国愤青比日本人还强,说日军伤亡不到1000人),而歼灭国军10多万人,你就是超级赛亚人,也不可能吧!

  其实日军战报吹牛本不稀奇,搞笑的是,我们的战史中完全引用日方战时资料,尤其是日方宣布的伤亡数字和歼敌数字。

  但这只针对国军,一旦涉及八路军新四军的歼敌伤亡数字,却完全引用解放军公布的战报。

  老萨也不觉无语了,高啊!

  国军战后宣布,共伤亡、中毒、失踪官兵达13751员,当然这也是缩水数字,主要用于战时的宣传。

  八路军在中条山会战以后的内部通告中,认为国军伤亡在3万多人,这倒是比较中肯的。

  实际上,国军此战伤亡在3万人左右,另外还有1万多人被俘(除此以外可能还有大批中条山男性老百姓被俘,都当作国军士兵凑战绩),这样伤亡总数高达近5万人。

  相对总兵力13万多人来说,接近40%,这也是很惨重的伤亡了。

  而日军的伤亡,自然不可能是3000多人,但实际上也并不大。因为之前的激战主要是日军强攻国军阵地,日军有一些伤亡,之后国军突围以团为单位,日军伤亡较为有限。

  国军宣布毙伤9900日军,这是比较真实的数字,并没有什么夸大,实际日军伤亡近万人。但国军伤亡被俘总数高达5万人,日军伤亡近1万人,双方也有5倍的差距,可以说中条山战役国军打的是相当不好的。

  华北方面军总司多田骏对此次中条山作战还是满意的,他认为消灭了国军对中条山的控制,下面就是继续清剿八路军的游击武装了。

  遗憾的是,由于多次抨击日本政府的现行政策,多田骏在此次战役之后就被解除职务调回国内,并且让他退出现役,他的职位原来的11军司令官冈村宁次接手。

  对于多田骏的这一观点,司令部第1课作战主任参谋岛贯武治中佐为首的一派是认可的,他们认为打垮了中条山的国军2个集团,日军得以抽调4个师团作为机动兵力对付八路军。

  但第2课的意见却正好相反,他们认为此次中条山会战唯一的成果,就是让八路军控制了中条山,由此国军在华北敌后正规军已经被重创,无力和八路军正面对抗。这样,日军就成为八路军唯一敌人,这对日军是相当不利的。

  中条山的丢失,对国军来说自然非常不利,他们最恐惧的事情差一点就发生了。实际上,1942年侵华日军确实制定了五号计划,也就是从山西渡过黄河,占领洛阳和西安,然后南下猛攻四川,彻底消灭国民政府,进攻的时间定在1943年春季。

  日军为此准备计划增兵23万,计划为一年时间完成。

  遗憾的是,日军的运气很不好,五号计划执行之前,太平洋局势急剧恶化,先是珊瑚岛海战不胜,随后中途岛海战惨败,随着海军的溃败,陆军在瓜达康纳尔岛也遭受美军的猛烈打击,陷入颓势。

  当时日本高层倒是清醒的认识到,美国才是头号大敌,必须尽一切力量对付美国,五号会战需要23万新兵还需要长达1年时间的后勤补给的全力支持,以日本现有国力来说,在太平洋节节失利的情况下根本无法办到。所以在天皇裕仁的亲自干涉下,侵华日军被迫暂停了五号计划。

  如果当时日美没有开战,日军占领中条山以后继续执行五号计划,那么抗战的前景也就很难说了。

  中条山就这样败了,但国军的官兵们仍然做了最大的努力,也付出了极大的牺牲。

  每逢清明的时候,大家记得要点一炷香,祭奠一下牺牲在中条山上的唐军长,寸师长,王师长和无数国军前辈战士们的英灵!

  他们是我们民族的英雄!

(作者:萨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