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热下寒体质的调理方法,体寒又容易上火的朋友一定要试试!

 孙家文馆 2022-10-03 发布于辽宁

咱们很多人的体质并不单一,大多都很复杂,尤其是上热下寒,体寒又容易上火的,在现在尤为常见。

这类体质在饮食上颇为“挑剔”,因为吃点热的就上火,吃点凉的就腹泻,每次碰见美食,都不敢去吃,而且每次上火都是十天半个月,口腔溃疡,牙龈肿,嗓子疼,整个人也浑身无力,没精神。

打开新浪新闻

其实在传统医学中,这种上热下寒有专用的词语,叫真寒假热,或是阳不归位。根源在于我们的身体太寒了,而且还瘀堵,看似表面上火,实则都是虚火,正如《黄帝内经》中说:“今夫热症者,皆伤寒之类也…”。

我们体内的寒邪旺盛,就会压制阳气,阳气受到排挤,就会上浮外散,往下走,却卡在了中焦,这里瘀堵,阳气下不去,那么就会转头往上走,集中在我们的头部脸部,人就会出现各种上火的现象。

打开新浪新闻

关键就在于体寒和瘀堵,这两者都占了。如果我们体质正常,寒邪和阳气势均力敌,那么阳气不会被排挤在外,上浮外散;

如果我们中焦畅通,那么阳气也会跑到我们下半身,与肾水相交,也不会过于上火。

所以改善这种体寒怕冷又爱上火,就要抓住这2点,驱寒邪,通瘀堵。

特别要提醒大家的是,一旦发现自己上热下寒,即出现口腔溃疡,牙龈肿,口舌生疮,嗓子疼,头疼等,同时又出现手脚冰凉,腹痛腹泻等情况,一定不能盲目去清热降火,这会让身体越来越寒,体内的寒邪越来越盛,最后虚火下不去,反而会更盛。

打开新浪新闻

所以凉茶,清热降火的食物先放在一边,试试下面这些驱寒和疏通化瘀的小方法,把我们体内瘀堵的气机给打通,让阳气上下自如,寒气排出体外,这样一来,虚火灭了,寒邪没了,体质正常了,这才是治本。

上热下寒,调息静坐

当我们上热下寒不是特别严重时,身体坐直,双腿自然下垂,保持吸气,呼气的频率,要慢慢的,我们在呼气的时候,要想象自己身体的火气慢慢往下移动,这样循环往复,会感觉到膝盖在慢慢发热,向外散着凉气。

打开新浪新闻

其实这就是通过调整我们自身的呼吸,把人体的火气向下去引导,用自身的热来驱散自身的寒,只不过这个方法虽看着简单,但是对心境要求比较高,要让自己彻底放松,静下来,心浮气躁往往不会见效。

如果咱们坐不住,或是心里事情多,安静不下来的可以试试下面两种方法。

上热下寒,以艾灸之

我们上面提到,上热下寒的本质就是真寒假热,阳不归位,那么我们要做的,一是得补足阳气,把寒邪驱散;二是得把阳气往下拉,不能浮在上面,拉下来去温暖我们的手足和腹部。

很多朋友在调理身体时,往往都是只做其一,忽视其二,吃一些补阳的食品,结果上火加重,这就是光补阳,却没有把阳气往下拽(没有疏通中焦瘀堵),补进来的阳气都上浮到头部了,下半身一点儿阳气都沾不着,反而越补越坏事。

打开新浪新闻

所以分享一个既能够补阳气,又能疏通我们瘀堵,让阳气下来的方法,就是艾灸。

当然灸的位置也有讲究,上热下寒,最应该艾灸的部位就是中焦,中焦通了,上下的气机才能顺畅,阳气才能来去自如,否则灸不对位置,补进去的阳气又全都跑到上面下不来了。

打开新浪新闻

之前我一位亲戚就是如此,听说艾灸可以补阳,她本身就是这种上热下寒的体质,结果没艾灸对位置,这股火跑到了耳朵里,耳鸣了两三个月,身体更遭罪。

不知道如何艾灸的,可以参考下面这几个位置。

首先我们虚火旺的朋友,找到背后的膏盲,把这里灸通,把阳气往下引,之后灸关元,这里是元阳之气的门户,这里灸通,可以把散落在外的阳气和火气给收回来,这样上火的情况就会得到缓解。

其次灸我们的肚脐,这个位置可以疏通我们瘀堵的中焦,而且肚脐的皮肤很薄,容易灸通灸透。

最后就要把这股阳气火气,引到它该去的地方,可以灸我们的足三里,阴陵泉和涌泉。从上往下的这条线,正是一步步把阳气引导到它该去的地方,简单来说就和我们挖渠引水一样,一步步把上焦的火,过旺的阳气给引下来。

打开新浪新闻

打开新浪新闻

最后特别提醒大家,脚底涌泉的位置,是肾水滋生处,一定别忘记灸,而且要放在最后灸,这些艾灸的部位,前后顺序不可以调换!切记!

打开新浪新闻

如果担心传统艾灸的劲头太大,自己艾灸容易烫伤或是担心上火,也可以试试这个更温和版的冷灸法。也就是膏贴,不用点火,无烟安全,操作简单,随时随地都能贴。

打开新浪新闻

是把艾草和一些驱寒温阳的草本,像是制川乌,制草乌,干姜等,熬成浓稠的膏,之后摊涂在无纺布上,融入胶类,在剪成一块块的艾灸贴,贴在我们的皮肤上。

打开新浪新闻

撕开就能闻到浓郁的草本味道,艾草驱寒逐湿,温通经络,可以帮我们把瘀堵的经络给打通,寒气给驱散;

干姜性热,而且有很好的温散效果,是寒湿的克星,特别适合体内寒邪重的朋友;制川乌祛风除湿,薄荷有疏散之性。

打开新浪新闻

小小的一块,贴在我们上面说的这几个位置上,不要一次全贴,先贴膏盲,再贴关元,肚脐,最后贴足三里,阴陵泉和涌泉穴。

同样可以把火气给引下来,艾草和其他温性的草本,它们的温散之性顺着身体的经络,一点点疏通,每天疏通一点,渐渐地身体就会越来越通畅。

打开新浪新闻

注意我们在贴艾灸贴时,最好忌口,像是我们上热下寒体质者,辛辣油腻,寒凉之物本应禁止,尤其是在调养时,更不要触碰。

贴的时间可以根据自己的皮肤耐受程度来决定,一般为4~8小时之间都可以,如果皮肤特别容易过敏,红肿的不建议使用哦,因为和我们的创可贴一样,含有胶类贴在皮肤上,皮肤特别敏感的,可能会出现瘙痒情况。

上热下寒,以食化之

对于养生来说,知晓食物的性味是最基本的,在各式各样的食物中,有本身就具有疏通之效的食物,比如山楂,比如鸡内金。

我们都知道,积食了,肚子胀了,吃点山楂或是鸡内金,同样中焦淤堵,也可以用它们来辅助化解。

山楂,它不光能消积,还有行气,活血,化瘀的作用,这在《本草备要》中都有记载。山楂有股特别的香味,吃起来也是酸酸甜甜的,只不过生山楂吃完容易倒牙,一般我们都是煮成果酱或是做成糖葫芦等食品来吃。

打开新浪新闻

鸡内金的主要作用是疏通化瘀,尤其是疏通脾胃的瘀堵,鸡内金堪称首选。它是鸡胗中一层坚硬的角质壁,一般都是剥下晾晒干,炒熟后捣碎,加在食物中吃,因为鸡内金的味道腥苦,很少有人直接吃。

打开新浪新闻

在民国时期,民国大医张锡纯老先生就十分善用鸡内金来帮人疏通脾胃,他曾说:“鸡内金不但能消脾胃之积,无论脏腑何处有积,鸡内金皆能消之。”

打开新浪新闻

那么如果把山楂和鸡内金结合起来,做成美食,疏通的效果会更佳,分享2道用山楂和鸡内金制成的美食,老人孩子都能吃哦,尤其是上热下寒体质的朋友,每天吃一点,把中焦瘀堵的地方给疏通开。

第一道:山楂鸡内金糕

准备山楂2斤,鸡内金粉20克,冰糖300克,山楂洗净去核,去核可以用粗吸管,对准尾部一戳就可以轻松去核。

之后把去核的山楂倒入破壁机中,打成山楂糊糊,再倒入锅中加鸡内金粉和冰糖熬煮,期间不断翻拌,等到炒到黏稠时,放到容器里冷藏即可。

打开新浪新闻

吃的时候撒上干桂花或是淋上糖桂花,还可以当成餐桌上的一道开胃小菜哦,老人孩子都能吃,酸酸甜甜的,也吃不出鸡内金的腥苦味道。

打开新浪新闻

第二道:山楂六物膏

这道是从古流传至今的经典膏滋,用到的食材有山楂100克,鸡内金10克,山药干20克,茯苓20克,麦芽20克,陈皮20克,冰糖150克,清水2斤。

所有的食材,除了冰糖以外,清洗干净,之后放到锅里用小火慢慢熬煮,中间记得搅拌,避免糊底。差不多40分钟左右,可以看到汤色明显变得浓稠了。

这时候把食材都过滤出来,只留下汤汁,把冰糖倒进去,不停搅拌,待冰糖融化,一定要一直搅拌,开小火慢慢熬煮,不然很容易糊。等到变得浓稠时装出,放到玻璃瓶里即可。等到凉了就成了膏体状态。

打开新浪新闻

吃的时候如果觉得过于浓稠,可以用温水冲泡搅拌均匀,就像喝果茶一样,酸酸甜甜的。如果自己熬制不好,或是觉得熬煮麻烦,也可以备上几罐现成的山楂六物膏,开盖即食,图的就是方便。

而且这款山楂六物膏,根据古方配比,在熬制工序上非常严格,从各种原材料的挑选到最后的熬制收膏,足足要经历8道工序,品质好不好,味道一口就能尝出来,这种醇厚的滋味,没有慢工细熬是出不来的,48小时,滴滴都是精华。

打开新浪新闻

配料有鸡内金,山楂,山药,陈皮,茯苓,麦芽,冰糖,除此以外,没有任何的添加剂,防腐剂,增稠剂,地地道道天然食材的味道。

山药的甘甜,山楂的酸甜,鸡内金的苦,陈皮的清香与辛,茯苓的平淡,麦芽的醇香,都融为一体,经过熬制,融合,化膏,收膏等工序,酸甜可口。

打开新浪新闻

山楂鸡内金疏通化瘀,陈皮性温方向,能让滞留在体内的气运行,山药是健脾的,茯苓是祛湿降浊的,这些食材相互搭配,发挥作用,把瘀堵的气机慢慢疏通。

为了保证口感和营养,所用皆是新鲜食材,山东的大红山楂,温县的铁棍山药,云南的高山茯苓,原料的品质决定膏滋的品质,20斤原料才能熬出1斤的熬制,可见它的品质。

打开新浪新闻

喝起来酸酸甜甜的,开盖即食,或是当成果酱,涂抹在面包上,或是用温水泡着喝,每次2~3勺,每天来上一杯,特别滋润。

以上就是调理上热下寒体质的一些小方法,我们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把寒邪驱散,瘀堵疏通,这种寒热不平衡,自然就会被打破,我们的身体也会越来越顺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