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倪海厦讲《黄帝内经》玉版论要篇第十五4虚实脉、孤脉

 十三人 2022-10-04 发布于陕西

第四节 虚实脉、孤脉

第111页,“搏脉痹躄,寒热之交。脉孤为消气;虚泄为夺血。孤为逆,虚为从。行奇恒之法,以太阴始,行所不胜曰逆,逆则死;行所胜曰从,从则活。”这个我们怎么解释,就是从,又回到脉了,回到我们这个脉,关脉这边,这是寸脉,这是尺脉,关脉是阳,尺脉是阴,这是基本观念。那关脉比较大,侧面看的时候,侧面,手掌,这是手掌的位置,那里面的脉形呢,应该走向是这样子,你摸上去,这中间是关脉,皮肤底下的脉呢,脉动是这样子,沿着皮肤上面一点,下来。因为前面是阳嘛,阳是不是比较浮起来一点,后面是阴嘛,阴自然而然会比较消下一点,那这是九分,这是一寸的长,这是剖面看的时候,你摸脉应该是这种感觉才对,这种感觉才对。

那如果说这阴脉变得越来越小,越来越小,消下去了,阳脉变得越来越大,顶到皮肤表面上来了,这就是阳要出来了。本来就有阳,那后面的阳跟着,里面的,内脏里面的阳要往外走,阳就是动能,它的能量,它的生命力一直往外走,这是搏脉。搏脉的寒热之交,如果“脉孤为消气”,我们的脉搏动作很大的时候,身体会发生,因为这个阳呢,是主四肢,主关节四肢,会造成手足不遂。那会形成这个样子的,就是我们所谓的表,阴阳表里的表,当我们人呢,受到外在的邪来侵犯我们身体的时候,我们的阳会,内脏的阳会出来跟它相抗。如果你是很健康的阳,本来我们皮肤外面就已经有阳了,那你这个阳就已经足够对抗环境的改变,外来的病毒的时候,这个没有病的,你知道。那你表面的阳没有办法对抗外来的病邪的时候,你身体里面的阳会自动会出来,跟它对抗。对抗的时候就产生寒热交合相争的状态之下,就是你羸了就是热,输了就是寒。

“脉独盛于寸口”,如果说你只有寸口摸到脉,尺脉已经没有,那个后面的尺脉没有了,就是“独盛于寸口”,这种情形的话,这表示阴气已经消减了。如果说反过来,“脉独盛于尺”则表示阳气衰了,因为阴脉太大了,这个脉变成反过来,独盛,阴脉过大,这叫做孤脉。脉形呢,如果是中空没有力,血不够了,这个血不足的时候,人很好玩,得到是反的,你,“老师,血不足的话脉会变小!”你错了,不足的时候脉会变大,刚好是反过来的,脉会变大,因为里面是空的了,空的时候脉变大,你压下去好像空的葱一祥,葱身一样,中间是空的。当然了,我们后面也会讲到芤(kōu)脉,芤脉就是中空的脉,代表失血,血不够,人血不够的时候,脉形会变得很大。

那我们常常去看手臂,尺内,如果尺内,在尺内这一段,阴的这一段,从这个关到尺,尺泽这一段,尺内看到青筋很多,这都是贫血,都是贫血。那你看气色,气色的时候,脸上本来胃气带一点黄,脸上都比较暗,胃气都看不到,代表胃,我们五味入口,到了胃里面以后,它没有办法化生成血,没有办法化生成血,这个时候都会有血不足的现象。这就是“脉孤为消气,虚泄为夺血”,血不够了。那“孤为逆,虚为从。行奇恒之法,以太阴始”,孤脉呢,不管是孤阴之脉或者是孤阳之脉,这都是危险。脉,虚脉很好治,虚脉呢,简单讲呢,虚实,如果是孤阳的脉,阴没有了,孤阴的脉,阳没有了,都是不好治的病,比较重的病。如果你只是摸到虚脉,虚脉很好治,为什么?虚就是没有,里面什么都没有长,就叫虚脉。摸到实脉就比较不好,所以摸到虚脉的话,这个就是实脉,阳实或者阴实,如果是虚脉的话代表里面没有长东西。所以我们如果病人,摸,摸他的脉本来是实脉,本来是重病的,结果你把一个病人从实脉治成虚脉,非常好。病人在从生病回到正常之前,都是纯虚症,纯虚症,这是我们过去,我们不管是理论上,《黄帝内经》讲的,我们在临症上面看的时候,都会呈现到虚症的现象。这个时候,也就是说,人体就是这样子,你把病去掉以后,人是很虚的,这个时候你给他滋补一下就好了,这就是很正常的现象。就好像你车子原来不好,你把它统统修好了,对不对,修好以后,车子还不会跑啊,你汽油还没加啊,机油还没灌对不对,水箱还没加水,然后给它滋补一下就开始动了。所以呢,人体呢,就按照阴阳平衡的道理来走,跟我们的那个奇恒跟揆度是一样的,专门讲的天地的阴阳平衡,完全是要相合相通的。这就是这个章节讲的东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