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剧在汉川

 南相子 2022-10-04 发布于湖北
也许一个“汉”字的缘故,汉剧与汉川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情结。上了年纪的汉川人一谈起汉剧,都能哼上几句。

汉剧并不是汉川独有的戏剧,它流行于我省长江、汉水流域及河南、湖南、陕西、四川部分地区,始于清中叶,直到1912年才有了它现在的名字——汉剧或汉戏。

解放后的汉川,在1952年便有了自己的汉剧团,不过那时是民办的。汉剧团自成立那天起,便受到汉川人的喜爱,并在汉川这块土地上扎根发芽。

在二十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汉川汉剧走进第一个辉煌时期,出现了汉剧群星灿烂的景象。当时的人们戏说,汉剧有“三宝”,指的是汉剧名角吴天宝、尹春葆、肖德保。尹春葆、肖德保便是汉川汉剧团的。由此可见,汉川汉剧,独树一帜。

提起尹春葆,汉川人更有说不完的话题。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被人称之为尹派唱腔。他与刘顺娥主演的《二王图》,成为当时人们必看的传统经典剧目。
除了尹春葆、肖德保外,刘顺娥、陶凤麟、芮天雷也成为当时红极一时的汉剧名角。这些名角,撑起了汉川汉剧的一片天。

在二十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与以前演传统折子戏不同,一批现代汉剧成为汉剧舞台的主要剧目。1982年,由梁兰芬、吴志伟主演的现代汉剧《蔡九赔鸭》,从汉川演到武汉,从武汉演到北京,并捧回了文化部颁发的演出奖。1985年,汉川推出的现代汉剧《育才外传》,又在湖北省首届戏剧节上出尽风头,捧回了“三金两银”共五项奖项。这表明,汉川的汉剧,走进了第二个辉煌时期。

拿个鸡蛋看汉剧

当时的汉剧在汉川虽然火爆,但演员演出却相当艰苦。一辆板车,几条扁担,推着挑着戏服道具,便开始了从一村到另一村的巡回演出。现在的人戏称他们是“汉剧大篷车”,其实他们连大篷车也称不上,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车。

每到了一个村,演员们就在村前田边搭上草台,再用农家晒棉花的箔子扎成一圈,这便是“剧场”。看一场汉剧很便宜,只需几分钱。没有现钱的,从家里拿个鸡蛋来,也能过足戏瘾。为了看上戏,有的村民不惜夜里赶路十多里。一些老汉剧演员回忆说,当时,他们在田二河镇演出,吸引来自天门县竟陵镇(现天门城关)的戏迷。走亲戚看汉剧的,更是常事。

汉剧演出,苦了演员们,也乐了演员们。一年到头,汉川汉剧团的演员们从一村到另一村,从一镇到另一镇,一年演出300来场。汉剧团走村串户“送戏下乡”,无疑给当时精神生活较为贫乏的农村注入了新鲜空气。没有电影、没有电视,当时村民心中的“歌星影星”,只有他们的尹春葆、刘顺娥、陶凤麟。

汉剧成了戏迷的回忆

1998年春节,武汉汉剧团来汉川演出,演的是四台小戏。刚开始的武戏,还吸引了五六百观众,到后来,只留下廖廖百余戏迷,人们不得不感慨地说:“汉剧在汉川,已经没有多少票友了。”

一位曾任汉剧团副团长的演员说:“二十世纪80年代后期,在电影、电视、录像的冲击下,汉剧逐渐失去市场。汉川汉剧团出现了越演出越亏本的尴尬局面。1986年6月,汉剧团不得不息演。”

据业内人士分析,汉剧失去市场,除了其外在原因外,也与其内在因素有关系。汉剧传统剧演的大多是宫廷戏,涉及历史,这就要求观众有较高的文化层次,这决定了其观众面相对狭小。汉剧的唱腔讲求迂回婉转,是那些闲暇者泡上一壶茶,坐在戏院子里,叩着板儿,闭着眼睛,边听边体味的,听到妙处,还不忘击掌叫好。唱汉剧有时吐出三个字,得半分钟乃至一分钟功夫,有这一分钟的功夫,喜欢现代快节奏生活的人能听半首流行曲,当然他们就不去听那三个字了。

汉剧在汉川虽然已经失去了市场,但铁杆汉剧票友仍喜欢它、怀念它。有人估计,像这样的铁杆汉剧迷,在汉川城区还有200来人。不过,他们的年纪都在五十岁以上了。在戏院听汉剧,也许就成了他们美好的回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