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八一”建军节特刊》:文/李俊涛||当年我是连队的“土记者”

 沙海听涛 2022-10-04 发布于新疆

刊头赠字/刘广森             责任编辑/李俊涛


       当年我是连队的土记者

                       文/李俊涛

岁月蹉跎,似水流年。1990年冬季参军入伍到今年,弹指一挥间,已是整整30个年头了。30个春秋在历史的长河中,只不过是泛起的一朵小浪花。可是在我的人生中却是重要的一段刻骨铭心的时光。18岁的热血男儿高唱着“当兵历史”,走进了火热的军营。直线加方块的军事生涯中,使自己逐渐成长为浑身是兵味的男子汉,融入到连队这个大家庭中。

1991年3月我被授予列兵军衔,肩抗一道杠的新兵,然而在此期间发生了一件“意外”的事情,从此让我走上了“爬格子”的道路。寒来暑往,花开花落。闲暇之余,喜欢写写身边的人和事,坚持笔耕不辍,这个业余爱好已经陪伴我走过了半生,一直到今天。

                       我的第一篇

真没想到,我写的第一篇稿子竟然首发命中,也正是这第一篇把我引进了爬格子的天地。

我看到我们连队大多数战士的大头鞋打着鞋掌,虽然条令、条例对此没有禁止,但是晚上哨兵出出进进让人睡不安宁,时常被咯噔、咯噔的大头鞋声惊醒,对此战友意见很大。一天晚上,我突然萌生了一个念头,就对班长说:班长,我想写篇关于战士打鞋掌的稿件,你看行不行?班长笑呵呵地说:“别逗了,凭你那点水平就是写了也登不了报。”我听后心里很不服气,哼!孬好本人还是个初中生呢!我非要试一试不可。就这样,我鼓起勇气经过精心构思,写了一篇题名为《战友,请脚下留情》的稿子寄给了军区《前进报》社。十几天后竟然出乎意料的被编发了,由于自己从未写过什么稿件,所以我那大作大部分变成了编辑的话,不管怎样稿子终究没白写,毕竟初稿是出自咱的笔下,起码是这个问题咱是抓对了,我为此高兴和自豪。

这件事对我的触动很大,虽然中稿是件偶然的事,但这也说明了一个道理,做什么事情首先自己得中相信自己。于是,我索性下决心学习新闻报道,并发誓非搞出点名堂来不可。业余时间学习新闻知识,节假日采访写稿,认真捕捉身边的平凡琐事。随着稿件不断见报,我也成了连队的“土记者”。1992年我是全旅第一个业余报道员见稿的,我们营又被评为新闻报道先进单位,我被旅评为优秀业余报道员。1993年1月,我又根据自己当初写第一篇的感受,给《新闻与成才》杂志“我的第一篇”专栏投了稿,3月份刊登的《勇敢些,大胆写》就是我的拙作。4月,我们旅开展了军事新闻竞赛活动,报名时,我随手就把刚在《新闻与成才》刊用稿子带了去。侦察科长手拿杂志说:“你说说究竟是怎样写的?”

自信是一个人成才的第一步。因为我相信,别人能做到的事情,我也一定能做到,我并不比别人差。假如当初我没有那股勇气的话,也许至今我与新闻也不会有缘分。

                一张没有兑现的汇款单

1993510日。连队要去共建单位搞活动,共建单位是大连市旅顺口区博物馆。清晰的记得,那天早饭后全连上下集合整齐,100多名官兵在谭指导员的领导带领下,排着整齐的队伍高喊着“一二一”的口号,浩浩荡荡向博物馆方向进发,沿途不时发出“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的天,这力量是刚……”的嘹亮军歌,引得许多过路市民驻足观看。

来到博物馆,我们的任务主要是清扫馆内外的卫生,擦拭文物玻璃柜子。我们班被分到了室外,负责打扫院内卫生,拔地上的杂草。全连官兵干劲十足,呈现出一片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

临来之时指导员喊住了我,交给了我一项光荣的任务。任务就是负责报道这次共军地建活动,写一篇新闻稿子,宣传我们军民共建的雨水之情。刚拔上几根草,我就“号”了。带上采访本,跨上照相机处游荡。因为经常在军区报纸上发表稿件,我是被连队公认的“土记者”。所以说走到哪战友们都会就大喊着:“李大记者好好的写一下咱们连队。”我逗趣的回答,干好你们自己的活儿,谁干的突出了,我给你们加一个“特写镜头”。这场军民共建活动在积极祥和的气氛中结束了“战斗”。

526日午饭后。连队通信员大声的喊:“李班长,有你的汇款单。”我接过汇款单,上面写着:旅顺驻军8107部队,收款人:李俊涛,汇款人:大连人民广播电台,人民币:陆元整。战友们纷纷围拢过来,祝贺我的“大作”发表。

连队要在熄灯号之前进行晚点名,总结完当天的工作,布置第二天的任务后。连长和指导员分别对我进行了口头表扬和嘉奖,由于我及时的采写报道了军地共建活动,稿子播发后赢得了大连市民的交口赞誉。自己辛勤的采写劳动,得到了连队和社会的认可,当时我心里是美滋滋的。

这张汇款单我没有去邮局兑现,偷偷的收藏起来当做了纪念,这陆元的稿费永远封存在了我的记忆里,这一藏就是28年!

                一个从天而降的机遇

有的时候机遇会从天而降的,不幸会砸到你。

19934月28日。通讯员把我叫到了连部,指导员郑重的给我说,旅政治部决定派你去沈阳军区《前进报》学习,这是一个难得的大好学习机会,你要好好把握,学好新闻采写知识,咱们连队争光,这是你的伙食关系,明天就去军部报到。

换了一身干净的军装,来到了军部驻地军部政治部宣传科内,各部队报到的人还真不少,有舟桥团的陈启建,海防团的王铁,高炮旅的崔鹏程。布置完学习任务之后,宣传科长对我说,你是下士军衔,任命你为64军新闻培训班班长,负责协调部队与军区报社的关系,带好咱们军的这几个宣传兵。

这次由沈阳军区《前进报》社举办新闻培训班,在长海县举行。长海县是大连市的一个岛屿,我们踏上了部队的登陆艇。一路上,在大茫茫大海中上下颠簸。上岸后,我们受到了要塞师政治部领导的接待。

新闻培训班在寓教于乐的气氛中进行着。授课人员是军区《前进报》社的副总编和军事编辑。各部队新闻写作的精英汇聚在此。老师们深入浅出的讲解了如何具有新闻报道洞察力,把连队中的军事训练和生活中的平凡小事捕捉到,写成有新闻价值的稿子,为广大官兵竖起学习标杆。能和军区报社的采编人员近距离的接触,聆听他们的讲解新闻采编常识,是我们意想不到的。通过20天的培训学习,大家初步掌握了新闻写作的要领和采访经验。在新闻培训班结束时,我拿着留言本,请军事编辑李伟、徐伯乐、徐元鸿老师,分别给我写了签字留言。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三年的火热军营生涯就要结束了,我就要离开这生活了一千多个日夜的部队。1993114日,我最后为连队写了一篇新闻稿子,字数不多,应该算是一个豆腐块儿,在军区<<前进报>>点射台专栏发表了,算是为连队站好最后一班岗!

指导员谭刚为我们即将退伍的战士,分别拍摄了生活学习照片,让我们的记忆永远留在了心爱的连队。谭指导员专门为我写下了离别赠言: “军旅三载,悠悠岁月,铸就你刚强的意志,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积累了你满腹智慧,你是苍鹰将翱翔于蓝天,你是蛟龙将云游于商海,你是知识的富有者,你将拥有人生。”


作者简介

李俊涛,网名北斗轴承,退伍军人,曾在沈阳军区64军某部服役,下士军衔,中共党员。

每天进步一点点,《沙海听涛》微信文学公众号平台与您同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