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第一章

 大山里的蜻蜓 2022-10-04 发布于陕西

道德经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释义>能够说得出的道,她就不是永恒的自然之道;能够叫得出的名,也不是自然常在之名。无名虚无是天地的始源,是常道、真道。能够叫得出的名是道之一炁化生成的天地(阴阳),她含气生养万物,如母育子。所以经常有欲,也就是从有形象处来认识万物的终极(循环往复归根);经常无欲,也就是从无形象处观察道之奥妙。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道),而有不同的名称(徼、妙),同受于天然之气而玄虚奥妙。要知道天中复有天也,其奥妙渊深而难以测度。能知此,守情、舍欲、无为而利中和,才为知晓众妙之门而达到得见众妙的境界也。

(体悟要点)道是在宇宙形成之前就存在的不可名状的物质。她无名、无味、无色、无形、无声,生养时空中万物,具有高能量、大智慧。(道经)中下面几章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段经文表述得相当明白、深刻。

作者通过第一章开示了我们如下三点:

一、何谓道;二、道的作用;三、如何得到道。

第一点:何谓道(常道、真道)

作者告知我们:”道是在宇宙形成之前就存在的不可名状的物质,她无名丶无味丶无色丶无形丶无声,生养时空中万物,具有高能量、大智慧。”这就是道(常道、真道)。

由作者的释义可知:道这种物质是无法用眼、耳、鼻、舌、身这五官感观道的,无法用科学仪器检测到,无法用语言来表述,是无名虚无的,其实说白了道就是无,这也是<金刚经>上所说的”如来、一合相。”道虽然无法用五官感观到,但她是永恒存在的,是万物的始源。她生化出一炁,一炁又生化出太极,太极中的阴阳二气,即为天地,阴阳二气又和合演生出精血之气而生万物,万物拥有的高能量、大智慧也都来源于道的,所以说道是万物母之母,是万物的宗主。拥有至高无上的高能量和大智慧,是无所不能的。道是无,道生化的一炁居于有与无之间,是常道与非常道的演化过程,一炁生化出太极,这就是有,是非常道了。就是说天地间的万有都是道演化的相,也是<金刚经>中所说的“假相、幻相,”在时间性方面是短暂的,不是永恒常存的,所以说是非常道。或许有人会说天、地、日、月、星辰、山川、海河等不是常存的吗?这些只能说存在的时间性相对长久一点而已,不是永恒常存的,所以在<金刚经>上称其为“寿者相"。能叫得出名的都是道演化出的相,时刻在演变,不能常存,所以说是假相。但是假中藏真。刚才我们了解了万有都由道所生,那么万有之中必含有道性。这就是万物中的真相、实相,也是<金刚经>上所说的佛性,道家所淡的本性、元性,也可称真我、真心,或是先天来的一点灵光。她无形无象,永生不灭的,她来源于道,与道是相通相同的。

说到这里大家或许会问道是无,五官感观不到,那怎样才能观察感悟到道呢?就是借假修真,以真观真。这也是我要谈的第二点:

二、道的作用:运用有欲与无欲来修真悟道。

作者晓谕我们:“经常有欲,也就是从有形象处来认识万物的终极(循环往复归根);经常无欲,也就是从无形象处观察道之奥妙”。

通过刚才第一点我们知道了万物含有的道性与道都是相通相同的,所以万物的生化现象中都蕴含着道之理。万物的生长过程中有不同的变化,万物变化的这个微妙现象就是徼。形象地讲徼在什么地方呢?以太极图为例,太极图上的阳鱼代表我们肉眼可见的有相物质世界,是显的一面。阴鱼代表肉眼不可见的无相世界,是隐的一面。徼就在太极阴阳图中间弦线上,中间为一个阳鱼和一个阴鱼相交的线,为临界线,这个线就是徼,也就是微妙,是个开门的地方,入道的第一步,就如同毛泽东讲的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这里所说的有欲观徼是指后天意识观察万物变化过程中的微妙现象即徼去悟里面的理,放松静定下来用自己的真心、本性去悟里面的道之理。这个欲是天地浩然正气所育的真善之欲,没有私心妄念在里面。悟到了就变成了自己性的一部分,强化了自己的道性,性就会支配着你的一生按此理去矫正自己的心、意、言、行,使自己近道、及道、合道、得道。也可说是借助万有这个假修证自己的真,这就是有欲观徼的重要作用。比如说我们观察万物包括人是不是都要经历从无到到新生命的出现(这就是有),再经历成长、成熟、最后死亡归无,又开始新一轮从无到有,由有到无的生命历程,总是这样循环往复归无。这个循环往复归无的微妙现象就是徼,点悟了我们万物来源于无(道),不管怎样循环往复最终要复归于无(道)的道之理。所以人呀明白这个道理,就不要沉迷于你肉眼所见的这些道所演化的不能常存的假相中,而应借假修真,早日让你的本性引领你踏上归道之路。有欲观徼是显的一面,仅是基础,打好这个基础就可逐步引领你无欲观到妙,就是我们肉眼不可见的隐的一面一一道演化的众妙。就是说你无欲望了、妄念了,显意识清静无为静定下来,那我们的本性(真我、真心)、本性性体就能活跃起来,穿过弦线即阳鱼与阴鱼的临界点一一一徼进入到无相的世界隐的一面,才能发现无相世界的妙,这样你就进入了众妙之门。也可以说以真观真,即以自己的小真(本性)来观道这个大真所演化的众妙。本性性体是在本性的基础上培育成的,可离体,也是<金刚经>上所讲的法身。徼和妙都是道生化的,只是用不同的名字来表达而已。刚才第一点讲了太级当中无相的世界也是有,是非常道,是三界的范畴,是天地之道的范畴,这里的妙是微妙,太极之外是大道的境界,是无,是无边无量的,每个境界的妙是不一样的,如仙妙、灵妙、真妙等,妙中有妙,妙上复有妙,奥妙无穷极也。如果说可以用一幢无量高的楼来形容大道的话,你得个小道,就好象是住一楼,观到的就是道在一楼这个境界里演化的妙,再接着修,得个中道,登上二楼,观到的就是二楼这个境界里演化的妙,但这里可同时观到一楼的妙,依此类推,得无量道,可登无量高的楼,观的是无量的道之众妙。这里小道、中道都属大道的范畴,只是境界不同而已。

那么通过上面所交流的我们知道可运用有欲观徼悟理实修引领你无欲观到妙,你能观到多少妙与你所得到的道是成正比的,那么在实修中如何做才能得到道呢?

这也是我要谈的第三点:如何得到道。

作者开示我们:”守情、舍欲、无为而利中和”。

通过前面两点我们知道我们的本性都来自于道,与道相通相同,那么本性的所行所为必然是合于道,只有让她做人身的主人,支配你来行事,那么所做一切皆合于道,得道也是顺理成章的事。但人来到这个凡尘,被七情六欲所染,把先天的本性都给遮蔽住了,一切都由显意识支配作事,因为贪、为、求这些欲望妄念的存在,所以是不合于道的,只会让你离道越来越远。所以只有弱化显意识强化本性让本性做主才能得到道。那么在实修中具体应该怎么做呢?这也是上面作者开示我们的“守情、舍欲、无为而利中和”。我们先解一下守情,这个情是不同于人情的道之浩然大情,这也是本性所拥有的大情,持守这种大情对待众生万物就会无分别,平等对待,和谐相处。因万物众生都是来源于道,本性都是平等、都是善的。持守道之大情,那你观徼悟理就不会受七情六欲的干扰而悟不到真义,也不会因后天的喜、怒、哀、乐、爱、恶这些私欲小情而对众生万物产生分别心而障蔽人的本性。欲是指贪、为、求等欲望,指人只为自己、为家庭、为某个小集团的利益而活心动意,损人利己。人如果受欲望驱使,显意识支配行事不但背道损德,而且封堵你的本性,使其不能显现,无法当家作主。所以明白这些道理后,要时时事事依此理规范自己,持守道之大情,一日三省吾身,舍私去欲,显意识就可静定无为退位,对一切俗事看得平,看得淡,处中正仁和,那么本性就能获得解放当家作主,所行自然合道而得道,返归本源。

综上所述,第一章经文主要点悟了我们道是无名虚无的,永恒常存的,她生养了时空中万物,是万物的宗主。天地间的一切万有都是道演生的,是非常道,非常名,时刻在演变,不能常存,是假相。但是万有之中的本性都来源于道,与道相通相同,是万有中的实相、真相,是永生不灭的。徼与妙都是道生化的,我们可以运用有欲观徼无欲观妙来修真悟道,即借假修真,以真观真,在实修中持守着道之大情,去私舍欲,让显意识静定无为,本性当家作主,本性及本性性体就可无不为行事而得道归源。

说到这里,我想大家都应该明白了我们的本性都是来自于道,最终都要回归于道。当然不是坐等着任其自然就可回归于道,而是需要一定的方式方法,那么方式方法是什么呢,请在<道德经>中寻找答案。学习<道德经>时只有遵循圣人以象谕理,以理生法,行法见果的思路去学。才能较快而深刻的领悟经之真义。《体悟道德经》是以经解经,蕴藏着众多大德善人成真之体验,无门派而讲大乘、谕大道,是得道归真最上乘理法。《体悟道德经》每章经文的体悟要点是开启每章经文的金钥匙,就是说我们在学习经文的时候围绕着体悟要点用真心来悟每章经文的真义,相信你能体悟得更深。综上所述,我们只有学经明理,依道之理而运用道之用来指引修行,就可复归本源,得道归无。

在此我谈三点自己的体会。一是很多新学友听不懂,跟大家说有这种感觉是正常的。<道德经>共八十一章,这仅是第一章,在后面的章节里将会展开对道的阐述。我们老学友刚开始也都和大家一样,随着不断学习,慢慢心里就明白了。但是有一点大家都清楚,<道德经>首章就告诉了我们,道是无名虚无,是不可名状的。也就是说能说出来的道就不是道了,是非常道了。道必须是用真心去感悟的。二是请大家珍惜晚上的分组讨论时间,针对晚上学习有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聚一块相互交流,共同参悟,有很多道理你就明白了。你在学习交流也是<金刚经>中所说”用经中的大智慧来剥离包裹本性的暗味”。三是很多学友参加过<金刚经>的学习交流,所以这次学习<道德经>,很多学友都讲自己怎么没有听<金刚经>时的那种体悟。我们现在讲的是大道,而道是虚无的,你把一切都放下,无心无意,松静自然了,自己也处于一种虚无的状态,那么就能与道相融,用真心体悟到道的高能量、大智慧。


吕老弟,见解没有对和错,只是境界上有差别。你以前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爱好,也奠定了你的机缘慧根。以后以标配的经书主修,会心明性显快。体悟道德经,体悟就是已经验证了。下面这一篇,是一位老学友一四年的交流稿,你不妨比较一下[合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