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物】余派名琴师王瑞芝

 cxag 2022-10-04 发布于辽宁

孟小冬1947年实况【搜孤救孤】王瑞芝操琴


      王瑞芝先生1909年4月2日生于北京,满族(正黄旗),1976年11月5日病逝,终年67岁。其父王英纯,曾在清宫银库当差。瑞芝自幼酷爱琴艺,1916年7岁时拜春阳友会老票友胡子钧为师,从学习小锣、月琴入手,进而学习京胡。在琴艺上受到老师严谨诚敬作风的影响,学艺非常刻苦,为其日后一举成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0世纪20年代末瑞芝已频繁活动于京城各大票房,而且已成为票界很有名的琴师了。王先生早年主要从事旦行唱腔的伴奏,在琴艺上受徐兰沅、王少卿的影响很大,也曾下过一番苦功夫,为了学艺甚至变卖了房产。后来兴趣又转到老生方面,拜在陈彦衡先生门下,开始研究谭派唱腔。瑞芝曾先后傍过魏莲芳、言菊朋、奚啸伯等名家。30年代中期有幸傍上了有“冬皇”之称的孟小冬,由于孟在1938年拜余叔岩为师,因此使瑞芝有机会结识余叔岩先生,并成为余先生晚年调嗓、灌唱片的琴师。在近5年的时间里,瑞芝得以为孟小冬调嗓,并聆听余叔岩的教导,从中不仅熟悉了余派唱腔的伴奏,同时也掌握了余派代表剧目的唱念特点。因此王先生的操琴方法,能表现余叔岩晚年含蓄、奔放和自然流畅的风格。王先生虽然嗓子不太好,但小声哼唱余派戏,在字音收放、行腔运用等方面都是非常规范的。据1943年《立言画刊》江舟《名琴师王瑞芝简介》一文中评论说:“他(指王瑞芝)的声名一天大似一天,被推为余派胡琴第一把!”1943年5月余叔岩病故后,瑞芝长期为孟小冬伴奏,后又应邀赴香港,为孟及其弟子调嗓。1953年名票孙养农在香港《大成》杂志上发表文章说:“王瑞芝的手音,配上孟小冬的嗓子,不但(是)牡丹绿叶,简直是天造地设,非普通遇合可比。”该杂志还刊发了“冬皇”放歌图,由王先生操琴,在场者还有国画大师张大千。
     1955年瑞芝先生由港返沪,参加上海新民京剧团,为薛浩伟、张少楼等操琴。1957年初北京京剧团成立,谭富英意欲请瑞芝为其操琴,曾通过王先生的好友著名余派老生陈少霖、余派名票宋希元协助联系,未久王先生北上到京,正式调入北京京剧团为谭富英操琴。谭先生晚年所灌制录音和唱片均由王先生伴奏。

王瑞芝操琴 谭富英50年代末演出【碰碑】 反二黄选段


   40年代王先生曾与名票李适可、张眉叔、京剧音乐研究家屠楚材等交谊甚厚,长期往还。50年代调京工作后,亦常从事余派戏唱腔研究和教学,如1960年前后他经常与老友陈少霖、余派名票赵贯一、宋希元等一起切磋余派戏的唱念特点,并录制了一些老生唱念素材,可惜这些珍贵的艺术音响资料,在“文革”中均未能保存下来。不少著名京剧老生演员均向王先生问艺,如谭元寿、马长礼、高宝贤、张学津、李崇善、陈志清、葛正良(山东省商河京剧团女老生)等都得到先生的指授。票界如乐陶、宋家骐等也向先生学琴学戏。
 王瑞芝先生在谈到余派戏的唱念和伴奏时,时常强调余叔岩的教导:“尺寸第一,气口第二,劲头第三。”所谓尺寸就是演的节奏,它是抓住观众的重要因素;气口是指演唱中换气的地方,气口合适了演员唱着顺溜,而听者亦觉得舒服;劲头是奇正相生,属技法范畴。以上三者所产生的综合艺术效果,就是整个剧目的章法或风格。我们认为王瑞芝先生的琴艺特点是格调高雅,气派大方,音态自然,落英缤纷,有仙圣意。
       王瑞芝一生所留下的伴奏音响资料大体有:1933年言菊朋灌制的四张唱片《骂王朗》、《珠帘寨》、《乔国老讽鲁肃》、《卧龙吊孝》;1940年余叔岩灌的唱片《沙桥饯别》、《伐东吴》、《打侄上坟》;1947年上海杜月笙堂会,孟小冬等演唱《搜孤救孤》;1955年至1957年王先生小声唱录音:《珠帘寨》、《卖马》、《武家坡》等由黎秋觉先生操琴伴奏;1957年以后谭富英录音:《乌盆记》、《将相和》、《桑园寄子》、《朱砂痣》、《战太平》、《打渔杀家》、《打棍出箱》等;1998年由余叔岩、孟小冬艺术学会筹备理事会录制《余门三代琴师王瑞芝操琴空拉伴奏带》2盘。
      王先生有三子一女:长子世澄、次子世湘(已故)、三子世良,女世华,均未从艺。
      今年是王瑞芝先生病逝25周年,我们愿以此文献给广大读者,以慰先生在天之灵。
《中国京剧》2001年03期

图片

现精编京剧伴奏免翻琴谱一套,

分上中下三册。

收录了六百多首唱段,A4 规格,打孔装订

另有精选唱段合订本单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