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寒露节气有“三怕”,刮风打雷和降霜,寒露降霜有啥预兆?

 一甲山人 2022-10-04 发布于山西

寒露节气就要到了,今年农历的九月十三是寒露。寒露是秋季的第五个节气,也是戌月的开始,此时斗柄指辛,太阳黄经到达一百九十五度,代表着天气从此由凉而转寒。那么寒露节气是晴天好,还是下雨好?有啥说法?老话说:寒露节气有“三怕”,分别指的是什么?


寒露节气是戌月的开始,戌月是金气隐藏,火气耗尽,水气显现之时。金为秋凉,水为冬寒,所以此时的露水就为金水之气凝结而成,被称为“寒露”。水为至阴之物,因此寒露之露为阴,能腐食物而坏豆麦,饮之则损脾胃。

民间有句谚语说:“白露水,救世人;寒露水,恶过鬼”。就是因为白露节气位于秋分之前,位于火土生金的过程,并且火气处于隐藏状态,这时候的露水就为金气凝结而成,金为白色,故称“白露”。到了寒露节气,水气开始显现,露水中已有至阴之气,就为寒露。

所以寒露节气最大的特点就是“火尽金藏水显”,寒露之后,金气每藏一分,水气就增强一分,两者此消彼长,直到立冬之时,金气完全隐藏,火气完全显现,并开始不断增强。此后就为秋金生水的过程,天气逐渐变得寒冷。


寒露节气有三怕

一、怕打雷

寒露节气位于秋分之后,此时斗柄指辛,也就是西北偏西的方位。斗柄的指向就是青龙七宿的心宿之位,也是大火星所在的方位,所以寒露节气代表着大火星已经落于地平线以下了。心宿为青龙七宿的主宿,心宿西落,雷声不再。

秋分三候为:“雷始收声,蛰虫坯户,水始涸”,意思就是过了秋分节气,不再打雷,蜇虫入洞,地面的积水开始干涸。到了寒露节气,就更不该打雷了。俗话说:“九月打雷空江,十月打雷空仓”,“九月雷声发,天干一百八”,“九月雷响十月雾,来年丰收保不住”。


所以《田家五行》说:“九月打雷,主'谷’贵”。寒露节气下雨,则冬雨少,来年春雨多。俗话说:“寒露天若雨,冬季雨水少;寒露天无雨,冬季雨水多”,“寒露晴天,来年春雨多”,“寒露有雨冬雨少,寒露无雨冬雨多”。

今年的寒露节气是九月十三,俗话说:“重阳不下看十三,十三不下一冬干”,“九月十三晴,钉鞋挂断绳;九月十三落,钉鞋不离脚”,“九月十三晴,皮匠卖女人;九月十三下,皮鞋要讲价”。这些谚语都说明了寒露晴天冬雨少,春雨多。

冬季雨雪多,麦子收成好,春季雨水多,来年的植物长势好。所以寒露节气晴天或者下雨,取决于不同的植物,以小麦为主,就该下雨。以明年春季的作物为主,就该是晴天较好。


二、怕刮风

春季时,南方的热空气逐渐向北方推移,地面的热气不断往上发散,冷气层也在不断升高。这个过程就为阳气的增长过程,为发散和扩大。所以春季之后,多刮东南风或者南风,这种风带着南方的湿气往北方推移,降雨也开始增多。

秋季之后,北方的冷空气不断往南方推移,高空的冷气层不断往下沉,将地面的热气往南方推移,这个过程就为阴气收敛的过程,最终将整个地面笼罩在寒冷之中,降雨开始减少。所以秋季之后多刮北方或者西北风,是阴气由北往南推移而形成的。


所以阳气的增长过程是由南往北,从下到上,不断扩大和发散。而阴气的增长过程是由北往南,从上到下,不断收敛和缩小。那么寒露节气是火气耗尽,水气显现,金气隐藏的开始,此时之风就带有冬寒之气,会导致降温。

寒露节气正是晚稻抽穗扬花之时,低温和刮风都容易导致稻子减产。于是人们将此时之风称之为“寒露风”,也叫“社风”。寒露风分为干冷和湿冷,无雨为干,有雨为湿,容易导致稻叶尖干焦,损坏叶子。所以说:“禾怕寒露风,人怕老来穷”,“过了重阳节,又怕风来又怕雪”。


三、怕降霜

虽然寒露节气是戌月的开始,寒水之气开始显现,但是刚刚出现的寒水之气还很脆弱,不足以将露水凝结成霜。霜也就是露水被冻住之后,变成的小冰晶。露水被冻成小冰晶,也就意味着夜晚的温度已低于零度,代表着初生的寒气特别强。

当寒气可以凝露成霜之时,也就到了霜降节气。如果寒露出现降霜,也就代表着寒冷的温度来得早,此时正是晚稻抽穗扬花之时,最怕低温出现,容易造成空壳而导致减产。俗话说:“霜降前降霜,挑米如挑糠;霜降后降霜,稻谷打满仓”,“棉怕八月连阴雨,稻怕寒露一朝霜”,“寒露有霜,晚稻受伤”。

同样寒气来得早,必定将秋凉之气覆盖,在火气还未完全耗尽之时,就被寒气所取代了,缺少了中间的金气缓冲,容易直接入冬,变成无秋之年。所以《礼记月令》中说:“季秋行冬令,则国多盗贼,边境不宁,土地分裂。季秋行夏令.则其国大水.冬藏殃败.民多鼽嚏”。


季秋也就是秋季的最后一个月,而寒露节气就是戌月的开始,所以此时出现降霜,也就是代表着低温天气出现过早,就是季秋行冬令,遍地出盗贼,也就意味着人们没饭吃了,并且还容易土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