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翁方纲手稿《诗钟》的鉴赏与修复

 love趣味对联 2022-10-04 发布于广东

佟燕华

(河南大学图书馆,河南 开封 475004)

摘 要:我国名人手稿存世量众多,是不可再生的稀缺性文献,具有独特的艺术鉴赏和学术研究价值。由于纸质、保存不当等原因,大量手稿酸化脆化严重,亟待修复。文章分析名人手稿的文献价值、存藏情况、破损特点,以清代文学家翁方纲手稿《诗钟》为例,通过实际修复提炼经验教训,为名人手稿的鉴赏、文物价值研究、修复与保护等提供理论与技术参考,以发挥名人手稿的应用价值,促进文化传播。

关键词:名人手稿;翁方纲;诗钟;修复

我国名人手稿存世量较多,但大量手稿酸化脆化严重,尤其是晚清民国以来的手稿,因纸质原因一触即碎,如不及时进行修复保护,恐日后落英飘摇,再也无法拿起翻阅了。目前国内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已着手开展此项工作,但缺乏相关的理论研究和技术实践。本文通过探讨名人手稿分类、目前国内存藏情况、装帧及破损情况,针对南京艺术学院收藏的翁方纲手稿《诗钟》,进行鉴赏、修复方面的理论研究,以修复实践为名人手稿的鉴赏及修复保护提供理论参考与技术方法。

1 名人手稿概述

1.1 名人手稿的分类及其价值

诸多名人手稿归于古籍善本类目之中,是古籍文献中重要的文本类型。根据不同的书写内容与形式,成书的手稿有草稿本、修改稿本、定本、未刊稿本、已刊稿本、刊后校稿本、誊清稿本、誊印稿本、增补稿本。未成书的手稿有文稿、诗稿、讲稿、画稿、题跋、奏折、日记、笔记、便条、信札、日常杂文、写作素材等。国家图书馆名人手稿的征集范围为历史名人、海外著名学者、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领域的学者、党和国家领导人、革命家、军事家、革命烈士、民主党派主要领导人、无党派人士。①名人手稿因独特的艺术性、稀缺性、不可再生性、名人公众知名度、专业领域的地位影响力等诸因素,在当今社会收藏中地位日益凸显,升值空间之大难以预估。一些历史上名家所遗留下的仅寥寥几个字的便条,因其唯一性,在拍卖场上备受收藏家的追捧,均以千万元的天价成交。

1.2 名人手稿的存藏情况

国家图书馆馆藏善本书目200万余册(件),其中1/3是稿本、抄本、誊清稿本、写样稿本。1954年又创建了近现代名家手稿文库,存藏5000余种名人手稿。征集在社会中有深远影响的名家手稿及其毕生劳动的最佳成果,并进行专藏。如收藏鲁迅的118种近8000多页手稿,包括他的原创、翻译、辑校古籍、日记、信札等,并进行整理编排影印出版。国家图书馆对手稿保藏进行冷冻杀虫、充氮封存等措施,近年来陆续添置更换无酸档案盒、红木书盒等装具以改善手稿存藏的微环境。②

上海图书馆共藏名人手稿9万余件,建有手稿专藏书库,常年恒温恒湿,手稿用德国无酸纸信封、无酸卡纸板盒、楠木盒保存,并选用数种高效拟除虫菊酯研制成“防蠹纸”,夹入珍贵手稿中以防虫蛀。其中中国文化名人手稿馆收藏7万余件中国当代文化名人,包括巴金、茅盾等名家的诗文、专著、日记、尺牍、剧本、题词、乐谱、画稿等。

中国国家博物馆现存古籍善本、普通古籍24万余册(件),其中为数30%是手稿本。库房建立了无线温湿度检测系统、对藏品进行保护性照明。著名的有司马光手书——《资治通鉴》残稿,纵33.8厘米,横130厘米,楷书29行460余字,书风方正端劲,全篇有皇室及各名家收藏印100余方。

1.3 名人手稿的装帧及破损情况

手稿的构成要素是纸张和墨迹,明清时期的手稿以宣纸、皮纸、竹纸、笺纸等手工纸居多,清末民国至今的手稿以手工毛边纸、印有红蓝绿行的笺纸、机制打印纸、新闻纸、道林纸、书写纸居多。手稿的墨迹主要有毛笔墨汁、钢笔红蓝黑墨水、红蓝铅笔、红蓝圆珠笔等。手稿的装帧与作者当时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形式多种多样,有挖镶线装、经折装、蝴蝶装金镶玉、毛装、镜片、散页袋装、笔记本锁线装。晚清至民国时期的名人手稿存世量多,形式多样,又具有特殊的历史研究价值,但因其纸质成分破损更为严重。近百年来,现代科技带动书写、印刷、出版各领域的发展嬗变,名人手稿收藏量日益减少。因其珍贵,社会各界都非常重视手稿的收藏与保存,关注度逐年提高。经岁月侵蚀,我国现存各类手稿纸张的颜色逐渐变深,书写墨迹颜色逐渐变浅。一些焦脆的手稿移动触碰时呈块状掉落。国家图书馆自2012年起对手稿的墨迹材料、纸张酸碱度、原始装具进行了一系列的科学检测,探索与实践手稿纸张去污加固、字迹恢复、更换无酸纸袋等抢救性修复措施。鉴于名人手稿的不可再生性,《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等各大媒体相继发声,保护名人手稿迫在眉睫,征集、收藏、修复、整理出版名人手稿刻不容缓。

2 翁方纲手稿《诗钟》的鉴赏

2.1 作者简介

翁方纲(1733—1818),字正三,一字忠叙,号覃溪,又号苏斋,直隶大兴(今北京)人,清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金石学家。他宏览多闻学识广博,精于经学、诗文、赏鉴、谱录,长于书画、金石碑刻考证。诗学方面,他倡导正面铺写,“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他的“肌理说”与清初“神韵、性灵、格调”说并称清代四大诗说,创建了“以金石入诗”的诗歌写作范式。清阮元评其诗曰“苏斋久已入诗谈,更与西江水共参”③。翁方纲的诗论主张散见于《苏斋笔记》《复初斋诗集》《杜诗附记》《石洲诗话》八卷等诗学著作中。

金石书法方面,他初学颜体欧体,后习隶书行书,运笔沉酣、讲究,无一笔无出处,书风同时取法于碑和帖,同刘墉、梁同书、王文治并称清四大家。他在广东、山东等各地做官期间搜求考察各处金石碑帖,摹拓研究,著有《两汉金石记》《石鼓考》等。关于艺术思想,他在《复初斋文集·考订论》中云:法帖书画者,艺而已矣。虽言艺,亦必根于道,然未有言艺而转舍艺以为言者。故凡考法帖,而博极参政与经史者,此言艺之本也。④

2.2 诗钟的艺术形式

诗钟是清代文人延续前人“刻烛赋诗、击钵催诗”的做法,推崇限时吟诗的即兴创作游戏,有羊角对、嵌字偶句、折枝等称谓,清初福建地区广为流传。要求先出题限定吟咏条件,以意义不同、毫无关联的两个词,限韵构成七言十四字诗,对仗工整自然,平仄协调。同时将铜钱坠于点燃的竹香,下面放铜盘,香焚烬线被烧断,钱落到铜盘里发出钟鸣声,提醒大家构思时间已到,必须吟诵成诗句。诗钟在较短时间里体现了作者的文思敏捷,是集文化娱乐、学习教育于一体的较雅致的一种文字活动。其史料记载有宋代杨亿的“铜钵声沉断唱酬”和清李嘉乐的“一寸香燃刻烛同,青钱戛击钵声钟”⑤等。

翁方纲手稿《诗钟》年代为1733—1818年。以“压菜石”和“种豆锄”为韵,成七言联“硬黄湿渍冰壶水,新绿泥分铁柄犁”,落款为“岑坡主人正,苏斋稿”,衿印“苏斋长寿”。清代文人来往手札、诗稿皆为毛笔所书,他们在继承前人书法创作的基础上,进行突破与超越,体现了艺术多元的特质。此手稿篆书用笔沉毅,其精细严谨、古雅朴茂之书卷气跃然纸上(图1)。

图1 翁方纲手稿《诗钟》原况(南京艺术学院藏)

2.3 修复前手稿原状

年代不同,手稿所用的纸张也有不同。翁方纲手稿用纸为诗笺。在南北朝至唐朝时期,就有笺纸问世。“笺”的本意是狭小的竹片,后被指为一种精美的小幅纸张。⑥最初是画家画在宣纸上的小品画,明代中期雕版和印刷技术的改进,笺纸制作得到质的飞跃,其工艺有设计样稿、勾描印版、分版套色水印等。明崇祯十七年(1644)《十竹斋笺谱》问世,它采用了包括饾版拱花技术在内的多种方法,展现了笺纸印刷技艺的较高水平。⑦至清代,笺纸制作更加鼎盛,文人名家都根据自己的风格定做诗笺,有博古、花卉、风景、人物等图案,精工典雅的笺纸承载了文人鱼雁往来、诗作唱和的雅致情愫。

翁方纲手稿《诗钟》右侧有“五云牋”三字,左侧下方有“瑞松制”字样,为橙色花笺,印有云纹线条,纸面无蜡、无边栏界行。单页长24厘米、宽12.5厘米。文字竖向排列,为毛笔手写篆书,部分文字缺损,字迹不洇墨。手稿页面四周天头5厘米、地脚8厘米、左侧2厘米、右4厘米残缺,由已焦脆的外围部位向笺纸中心产生黄褐色渐变,整页纸张已褪色,有晕染现象。有污渍、撕裂,酸化、脆化严重,移动触碰时呈块状掉落,纸张纤维断裂,机械强度明显降低。

3 翁方纲手稿《诗钟》的修复

3.1 制定修复方案

此手稿酸化、脆化严重,遵从古籍修复的“修旧如旧”原则,确保修复材料、工艺可逆性。配置与手稿颜色一致的纸浆,用手工纸浆补书法,把四周残缺的部位补齐,手稿变色脆化但无残缺部位纸浆滴补1~2遍加强其韧性,整页补好后托一张薄皮纸,以加固纸张强度。

手工纸浆补书法由南京大学图书馆邱晓刚等老师研制,它利用造纸技术原理,“将成纸还魂”,经过粉碎、搅拌、配色,结合“一种纤维素衍生物为主的助剂”复配成修复纸浆。利用纤维素氢键结合,用抄纸竹帘、滴管、鹿皮毛巾等工具,简便快速地使纸浆的成纸与被修复件连接。此法有修补速度快、抗虫、抗霉等优点,1993年获江苏省文化厅科技进步奖。⑧

3.2 备料

选用安徽色宣撕成碎块状待搅拌,洗净搅拌器,准备方形托盆、吸水巾、竹帘、烧杯、一次性滴管、吸水纸、羧甲基纤维素、棕刷、压书板、压书机、裁纸刀、剪刀、胶垫、手工宣纸、针、丝线。

3.3 纸浆配色

用竹启子把手稿皱褶部位轻轻展开展平,使手稿云纹每一根线条和篆书每一笔字迹笔画对齐,观察手稿纸张廉纹走向,放在同走向的竹帘上,将竹帘和手稿放在水盆中,如还有未展平的部位,用镊子将其展平,用羊毛笔轻抚纸张,去除污渍,用竹帘托起手稿从水盆中取出。这对延缓手稿纸张酸化老化起到一定的作用。选用跟手稿颜色最相近的色宣,还可根据手稿原色加白、红、黄、蓝色,把色宣撕成碎片同水混合,调配到最接近原手稿纸张颜色为宜。调试好纸浆后加入0.001%的羧甲基纤维素混合均匀,也可放置半天再使用。

3.4 手工滴补加固

四周残缺较大的地方,手持滴管垂直距离手稿3~5厘米,一排排使纸浆均匀地沉降,可重复3~5次,达到跟原纸张厚度接近为宜。有小虫洞破损的地方可重复滴1~3次,破损边缘要滴补搭上,整张手稿滴补完后,仔细检查页面是否还有细小的孔眼,不能出现漏补的地方。此手稿笺纸絮化脆化严重,手工纸浆滴补完后,放在阴凉通风处,待手稿80%干后,在一张马尼拉薄皮纸上刷稀浆,托在修复好的手稿反面。用吸水纸、棕刷刷匀修复好的手稿,放置纸架上晾0.5~3小时,再放压书机压2~5分钟,后拿出每两小时换吸水纸,放压书机压平。

3.5 挖镶装帧

压平后参考原尺寸将手稿裁切平整,根据手稿单页长宽最大处确定开本尺寸,以同等厚度的安徽泾县单宣为衬纸成双层,确定手稿挖镶位置,挖去里层与手稿尺寸相同的纸张,把手稿四周点浆镶在外层,用双层筒子皮或上皮,四眼或六眼缝线装帧成册(图2)。手稿修复装帧成册后,平放在书架或放入密闭性较好、透气性较弱的囊函中。

图2 翁方纲手稿《诗钟》修复后(南京艺术学院藏)

4 总结与思考

手稿修复中的各项技术措施均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操作。采用纸浆滴补法,在未来还可以对手稿进行揭补,具有可逆性。修复后还原了它的原始风貌。挖镶装帧,对于尺寸大小不一的手稿单页保护效果较好,日后研究时翻动衬页,减少了与手稿直接接触造成的磨损伤害。由于纸张脆化,滴补撕裂的茬口时,要对齐裂口处的云纹线条,处理好撕裂口的上下关系,使其衔接自然,如果太挤或太松,都会有毛茬或缝隙,导致整页手稿的尺寸变形。迎着光亮处审视修复好的手稿,无缝隙,连接妥帖,页面干净平整柔软。修复时手稿下面放有竹帘,补缺部位出现的纸纹与原手稿纸纹路浑然一体,达到了“整旧如旧”的目的。⑨纸浆颜色的调配遵循“宁浅勿深”的原则,与手稿中心处颜色接近。但修复后整页笺纸褪色较明显,针对这一现象,有专家分析认为:彩笺的色彩是其重要的外在形式之一,大部分彩笺容易褪色,且污垢较多,因此采取的清洗方式是修复彩笺时应考虑的关键要素。⑩此外针对名人手稿纸张焦脆的特点,黏合剂的运用、脱酸的处理,双面文字的修复,手稿的装帧、保存、版权使用展示、数字化出版等各方面的工作,还需在日后修复实践中日省月修。

5 结语

上海图书馆黄显功馆长曾说:“当下,书写离我们渐行渐远,其应用功能逐渐弱化,而手稿在学术史、文学史上的研究价值日渐受到学者们的关注,保存和保护手稿是我们的历史职责,这是具有严肃的学术和文化意义的工作。”⑪因此,业界应多鼓励修复保护实践研究,为我国名人手稿长期的保护利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注释

①②陈红彦.国家图书馆近现代名家手稿的收藏、保护与利用[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9,28(5):20-25.

③唐芸芸.翁方纲诗学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18:196-243.

④陶铁其.陆心源金石学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8.

⑤庄德友.晚清民国诗钟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6:6-8.

⑥薛冰.花笺光华[J].中华手工,2017(8):70-72.

⑦刘运峰.文房清玩——笺纸[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6-60.

⑧邱晓刚,蒋一斐,郑宁.纸浆修补古籍技术的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1994(1):38-40,47.

⑨⑩王珊,李晓岑,李玮.对清代吴煦档案中彩笺的初步调查[J].档案学研究,2018(1):128-136.

⑪星河岁月.访中国文化名人手稿馆馆长周德明[EB/OL].(2018-06-08)[2021-12-25].http://www.360doc.com/content/18/0608/08/39564225_760601655.shtml.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2.09.011

【作者简介】佟燕华,女,河南开封人,本科,中级馆员,研究方向:古籍保护与修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