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旅游人的“黄金周”啊,何日再重来?​

 淄说淄话 2022-10-04 发布于山东
“十一”放假前,同事们还在研究了半天放假去哪儿玩。但是,随着疫情形势随时有新变化,最后,大家都说还是不要出市了,在市内转转也不错。
然而,七天的假期,有三天下雨,大多数人都被大雨困在了家里。
三号的天气预报是大雨转小雨,早上接到妹妹电话说看雨下得不大,咱们一起回老家去看看吧。可是没想到我们刚上了高速公路,小雨就变成了倾盆大雨。雨在车前方交织成一道密密的水幕,只能隐约看到闪烁的车灯,好在高速上车也不多,等我们下高速时雨变小了些,回到村里看到这场急雨把村庄的街道都变成了河道了,低洼处的路面积满了水。
坐在家中的廊下与父母闲话,一直到午饭后,雨没有停,家中有两个上高中的孩子要回县城的学校,我们捎上他们送到县城,然后顺道去了蓑衣村的慢城湿地。
雨中的慢城,没有了往日来往不断的游人,岸边的游船和出租的多人自行车都默默地排成一排闲在那里,工作人员估计也都放假了,只有一个看门的师傅在值班。撑着伞顶着风冒着雨在水边漫步,看着那熟悉的蒲苇荷塘,想想疫情之前多次和家人朋友来此游览观光入住民宿的情景,不由得感叹:对于旅游人来说,这个“黄金周”,又泡汤了。
“黄金周”吸金的黄金时代
离开旅游局已有八九年时间,对于旅游业还怀着一份深深的感情。
那些干旅游宣传的日子,每到“黄金周”,别人休闲,我们忙碌,带着记者跑景区采访,每天调度各区县和景区酒店接待情况,随时撰写信息上报,编发旅游新闻传给媒体。看着商家大把吸金,就和自己赚到了钱一样快乐。
“黄金周”这个叫法,始于1999年。那一年国务院公布了新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将春节、“五一”“十一”的休息时间与前后的双休日拼成7天的长假。是因为长假起到了很大的拉动内需、促进消费的作用,从此七天长假被称为“黄金周”。那时一年中有“五一”、“十一”和春节三个大黄金周。2008年开始“五一”假期由7天调整为3天,清明、端午、中秋又增设为法定节假日各放假3天。于是又有了几个小“黄金周”的说法。
1999年国庆节第一个“黄金周”,全国出游人数达28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41亿元。从那开始,生活条件逐步提升的中国人,开始了假日旅游的热潮。旅游行业的兴旺,也带动了很多如餐饮、交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
在去旅游局工作之前,我对于淄博的旅游市场还真是了解得不多,只看到五一和十一假期,从农村进城来玩的人很多,人民公园附近的公交站到了下午人挤得满满的。而城里人,则都跑到山区爬山,农村人进城,城里人进山,正像有人说的,所谓旅游,就是从自己呆腻的地方去看别人呆腻的地方。“黄金周”前后卖胶卷洗相片的生意都特别的好。
还记得去旅游局上班的第一天,是2002年的57日,正是“五一”黄金周的最后一天。那天请了淄博日报、淄博晚报、鲁中晨报和淄博电视台新闻频道、淄博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广播频道的记者,在会议室领导通报了假日旅游情况,然后中午请他们一起在淄博宾馆的西楼餐厅吃饭。席间听到记者们说峨庄瀑布群景区因为“北方九寨沟”的宣传太火,导致那个假期很多人都涌到了那里去,超出了景区的接待能力,通往景区的路上大堵车,进了景区的人吃不上饭。人们的旅游热情,真是太吓人了。
这波疫情来之前,旅游新闻的标题里经常用到“井喷”这个词。新闻图片里,各处人挨人人挤人,大人看人头,小孩看屁股的景像屡见不鲜,可是大家仍然争先恐后涌向景区,可见人们的出游欲望有多么强烈,可见“黄金周”有多么红火。
从粗放式开始发展的旅游,有很多人在努力改变
刚开始工作的几个月,因为不熟悉,陪同记者去区县和景区采访拍照的工作都是科长带着我。进景区后,我和记者们一起兴趣盎然地听导游讲解,充满了新鲜感,科长则看上去兴味索然的样子。后来,我才知道他是市里最早的英语导游,对历史也颇有研究,他讲解的比那些导游讲的水平高多了。当我熟悉了情况开始独立工作,每周陪同不同的媒体去同一个景区好几次的时候,对那些几年没有什么变化的景区,也失去了最初的新鲜感。
从粗放发展,到精细化管理旅游发展总要经历一个过程旅游业发展的初期,景区道路还有餐饮娱乐等配套设施和人们旺盛的旅游需求不是很匹配。并且很多人对于旅游的品质也没有什么追求。“上车睡觉,停车撒尿,下车拍照,回家睡觉,第二天一问,什么都不知道”是大部分人旅游的真实写照。然后说,那些景点么,其实也没有什么意思。
淄博这个城市的几千年遗存的文化底蕴博大精深,但是开发得还很不够,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到此一游式的旅游,也无法get到精髓。但是也不妨碍每到“黄金周”,大小的景区人满为患。随着私家车的增多,跟团的人少了,自驾游的人多了,景区停车场越来越不够用。
有时候不免听到关于淄博旅游的一些吐槽。虽然说山东号称齐鲁,齐文化还排在鲁文化的前面,但是年代太久远了,几千年的齐文化基本埋在地下,靠出土文物,仅存的殉车马、排水道口和几个大土堆讲故事,还是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聊斋文化、陶瓷琉璃、鲁商文化、牛郎织女,说起来异彩纷呈。但是因为亮点太多重点在哪里我们自己也很难说清楚。不像泰安的泰山、曲阜的孔子、青岛的大海特征那么突出。那几年,很多业内知名的专家学者对淄博旅游存在的问题说起来头头是道,什么景点分布散弱小,群岭无峰,满天星星不见月亮,缺少拳头产品,有讲头没看头,等等。短板明摆着,大家都能看到,不过,要想改变却非一朝一夕的事。研讨、规划,不断出台激励措施,旅游人其实一直在做着很多努力。

不过吧,在我工作的那十几年里,看到的变化还是很大的。乡村旅游,工业旅游,文化旅游、研学旅游等新产品在不断丰富,有几家景区也从4A 升到了5A。外出学习参观考察,学习借鉴,请来高端团队策划建设,总归是越来越好的。
2009年,旅游年票开始发行,从68元到98元,合作景区范围不断更新,有很多人为了省钱出去玩,经常找我们买旅游年票,特别是“黄金周”期间。

难忘那年“五一”遇“非典”
因为旅游不是生活的必需品,所以旅游这个行业很脆弱,有一点风吹草动,这个行业首当其冲。
干旅游宣传的第二年,“非典”来了。那个春天,等着春暖花开大赚一把的旅行社,却转行卖起了口罩和84消毒液,景点门可罗雀,宾馆内只有不多的服务人员值班。那一年“五一黄金周”时我跟着分管领导去区县的景区、宾馆检查疫情防控情况,到处闻到一片84消毒液和熬醋的味道。
还记得到临淄齐国历史博物馆时天正下着小雨,平常幽深的展室都开了窗通风,青砖墙背景下一架正在盛开的紫藤花打动了我,后来就写了散文《紫藤花开的春天》发在《中国旅游报》上。
到张店玉黛湖那天阳光还不错,微风拂面,虽是户外的景区游客也很少,有个刚开的跑马场也没有游客,工作人员邀我上马跑了一圈,触动了我的灵感,写了一篇散文《梦里扬鞭路迢遥》在某次关于马的征文比赛中还获了奖。
旅游行业不景气,科里负责组织活动的同事也没什么事干,只有我忙着写调研材料。好在“非典”的影响只有几个月,到了夏天,旅游业生机重现,很快就复苏了。
没想到时隔多年的春节“黄金周”,又来了一个叫“新冠”的恶魔,折腾了近三年还不肯罢休。
最后一次“黄金周”值班
干旅游宣传的那些年,每个黄金周都要轮流值班。因为市假日旅游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就设在旅游局的办公室,我们要每天编写印发带着小组红头的信息,向省里和市里的相关部门报送。
我所在的市场开发科负责宣传,值班时间基本是第一天和最后一天。我负责对接媒体,第一天基本要陪同媒体跟随主要领导去景区检查工作,最后一天就是统计整个“黄金周”旅游的情况,上报总结,对外发稿。
记得有几年的大年初一都是和记者们一起在景区度过的。下着大雪的原山国家森林公园,热闹非凡的周村古商城,都留下了难忘的回忆。
2005年的“十一”黄金周,聊斋城景区策划了一个“夜游聊斋”项目,十月四号晚上全局的领导同事坐着大巴赶到蒲家庄,冒着小雨游聊斋城,穿过景区小道,被时不时冒出的鬼怪吓一跳,最后穿着一次性雨衣在坐在露天的场地看了场演出。那个活动创意真的是不错,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最后也没有坚持下去。
每次“黄金周”过后发在媒体上的稿件,若无意外,都是旅游人数不断增长,旅游收入不断增长。社会上有些人对于宣传报道总是持怀疑态度,就有认真的老同志通过报社找到联系电话打给我,质问,你稿子里写的那些数字是怎么来的?哪有那么些人来咱们这里啊?旅游收入怎么有那么多的钱?
其实数字不是我们编出来的,那是专门的统计部门通过抽样调查给出的数字。关于出游人次和旅游花费的统计口径,非专业人士还真是三言两语说不清楚。反正那些数是我奉命填写的,具体是多少人多少钱,我这个数字盲,刚写完就忘了。
2014年的春节黄金周,是我在旅游局值班的最后一个“黄金周”。春节前大约一个月的时间,我已经提出辞职并准备年后入职新公司了。作为一个编制外的合同工,坚持了12年之后,我终于因为现实的原因不得不另谋出路。干得心应手的一份工作,关心我的领导和相处得很好的同事们,真有点舍不得。
节前科长问我,科里人手不够,能不能在假日期间再去帮忙值班写写信息?我答应了。那年大年初七下午,我和往常一样把黄金周假日期总结信息写好请领导审核完毕,在同事的协助下打印装订,再装进信封分别送到市政府几个需要上报的部门后,回家。第二天正月初八,就到了另一个地方开始上班了。
很多人都为我遗憾,说在旅游局干了十几年为什么不考个导游证,开个旅行社?我也不知道,可能就是懒,也没有那个魄力吧。
期待旅游业重回“黄金时代”
虽然离开了,但是和旅游的关系并没有断,偶尔也会有熟悉的不熟悉的朋友因为一些和旅游有关的工作来找我帮忙干点活。还有几个在我走后才到局里工作的人,因为听同事们常提起我,就要了微信加我好友,或者找到我的公司来看我,真是不曾同事,胜过同事。
前几年旅游局先是改成了旅游发展委,接着又和文化局合并成了文化和旅游局。人们常说“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旅融合发展,各种文创旅游产品越来越多,可看可玩的地方越来越多。若非“新冠”捣乱,这三年的淄博文旅发展定是很可观的。
可惜这三年疫情反反复复,给旅游业带来了比当年“非典”更加严重的打击,看到当年旅游行业遭此重创,很多人失业转行,也只能心痛叹息。
希望疫情赶紧散去,旅游业快点复苏,旅游人的黄金时代早点回来吧。我们乐于见到未来的假期,旅游新闻标题中的“黄金周”多“井喷”几次。

下了三天的大雨终于停了,七天的“黄金周”已过去了一半。接下来的几天气温虽低,但是不会再有雨了,希望大家走出门去逛逛吧,不能出市,就在市内各处转转,这几天成了网红打卡地的海岱楼钟书阁、稷下湾、红叶柿岩等等,都很不错哦。
“淄博人游淄博”,看城市的变化,见证家乡的发展。希望大家在这个“黄金周”里都有收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