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唇风治疗

 雨润天心 2022-10-04 发布于甘肃

​王秀娟中医辨证治疗唇炎的经验

2020年01月16日 · 来自专栏 辩治经验

      唇炎是一种常见的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根据其临床发展经过可分为急性唇炎和慢性唇炎两大类。各种致病因素(病毒、过敏、湿疹、饮食、药物、日光照射、化妆品及某些不良习惯,如舐唇等)均可引起唇部炎症的发生。主要临床表现是口唇干燥,唇部黏膜发痒灼痛、充血水肿、渗出结痂,多见于下唇红肿,以寒冷或干燥季节多发,女多于男。导师王秀娟教授从事临床工作几十年,在治疗本病方面方法独特,并取得很好的疗效,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痛苦。现将王老师治疗唇炎的经验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  

  祖国医学有关于唇炎的记载,认为唇炎与中医的“唇风”颇为相似,又有“舔唇风”“驴嘴风”“紧唇”等名称。隋代医家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紧唇候》中指出:“脾胃有热,气发于唇,则唇生疮。而重被风邪寒湿之气搏于疮,则微肿湿烂,或冷或热,乍瘥乍发,积月累年,谓之紧唇,亦名沈唇。”王师认为,该病主要病位在中焦,初起病在胃经,胃腑有积热,复感风热之邪,熏灼唇部形成胃经风热证;中期脾胃受损,湿邪内生,复受风热外邪,风火相搏,凝阻经脉,或过食辛辣,化燥伤阴,或情志不畅,气滞血瘀,均可致脾胃不运,引动湿热循经上蒸结于唇部,水湿不得运化则口唇湿烂;后期脾胃积热郁久化火,灼阴化燥,或湿热久蕴不去,则易耗气伤阴,或素体阴虚,加之脾湿不运,湿浊久积蕴热伤阴,脾经阴虚血燥不能上濡润唇肤而发唇裂。因此,本病总由脾胃受损,兼挟风热湿邪,郁久化热,致阴津亏耗,津液不能上承,唇失濡养,发为此病。  

  2 辨证分型  

  2.1 胃经风热型  证见口唇皲裂,嘴唇发红、灼热、肿胀、痒痛,甚则糜烂、溃破。常兼有口干、口苦、口臭、口渴喜冷饮、大便干燥、舌质红、苔黄、脉数。病因系过食辛辣肥甘厚味,胃腑受损,积热化火,复感风热,内外合邪,熏灼唇部。治以疏风散邪,清热解毒。方用五味消毒饮合普济消毒饮加减。方药:连翘30g,金银花30g,黄芩20g,黄连15g,蒲公英30g,紫花地丁30g,陈皮20g,玄参10g,桔梗15g,柴胡15g,板蓝根15g,薄荷10g,生石膏15g,升麻10g,僵蚕10g,甘草6g。王师特别提出,若见本病在急性初期嘴唇红肿热痛明显者,可用大剂量金银花50g,连翘50g,以迅速达到消散痈肿、清热解毒的作用。  

  2.2 脾胃湿热型  证见唇部肿胀色红,发热瘙痒,有小水疱及渗液,口唇皲裂脱皮、糜烂,流脓血,以下唇为重,常伴口干口臭而不欲饮,小便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正如陈实功的《外科正宗·唇风》记载:“阳明胃火上攻,其患下唇发痒作肿,裂破流水,不疼难愈。”病因系脾胃受损,脾失健运,水湿运化失调,湿浊内停,蕴久化热,湿热相搏,循经上蒸,熏蒸肌肤,结聚于唇而发为此病。治以清热利湿,健脾和胃。方用蒿芩清胆汤合茵陈五苓散加减。方药:青蒿30g,黄芩15g,枳壳15g,竹茹15g,陈皮20g,半夏15g,茵陈15g,白术10g,茯苓30g,泽泻10g,栀子10g,生地黄15g,薏苡仁30g,白扁豆12g。伴瘙痒明显者,加土茯苓15g。  

  2.3 阴虚血燥型   证见唇部干燥、脱屑、结痂、肿胀,甚则皲裂、渗血,嘴唇粗糙,皱褶加深,无弹性,色晦黯,常伴全身皮肤干燥,口干欲饮,大便干燥,小便短赤,五心烦热,舌质红,少苔,脉弦细。病因系过食辛辣肥厚温燥,脾胃积热,日久阴津亏损;或病久湿热不去,耗气伤阴;或素体阴虚,又复感外邪,生热化燥,伤阴耗液,阴虚血燥,上不能濡润嘴唇,唇失所养,则出现干裂发为本病。治以滋阴清热,养血润燥。方用沙参麦冬汤合加减增液汤。方药:北沙参15g,麦冬10g,玉竹10g,桑叶10g,白扁豆10g,石槲10g,玄参15g,天花粉10g,金银花15g,牡丹皮10g,赤芍15g,生甘草10g。若脱屑、痒痛明显者加防风10g,僵蚕10g,蝉蜕15g;口干皲裂明显者,可加南沙参10g,芦根10g。  

  2.4 脾虚血瘀型  证见唇色紫暗或发白,嘴唇肥厚、发硬,无弹性,表面粗糙无光泽,常伴气短乏力,舌质紫,有瘀斑,脉沉涩。病因系脾胃气血乏源,气不行则血凝。又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故出现唇色发紫。治以健脾和胃、活血化瘀为主。方用四物汤合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方药:党参30g,白术15g,茯苓30g,陈皮20g,半夏15g,生地黄12g,当归10g,川芎10g,赤芍10g,山药30g,薏苡仁30g,白花蛇舌草30g。若嘴唇色紫特别明显者,加莪术15g,桃仁10g,红花10g以加大活血化瘀的力度;唇色发白者,加鸡血藤20g以补血活血。  

  3 病案举例  

  梁某,男,56岁。2012年11月初诊。自述反复发作性唇部红肿糜烂1年有余。近1年内口唇糜烂反复发作,有红肿溃破,疼痛不能进食。现自觉唇部局部灼热疼痛,咽痛,口臭,纳少,大便黏滞不爽。舌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患者体胖,嗜烟酒,喜食肥甘厚味。遂辨证为湿热内蕴证。治宜清热化湿,解毒止痛。方用蒿芩清胆汤加减。处方:青蒿30g,黄芩15g,枳壳15g,竹茹15g,陈皮20g,半夏15g,金银花10g,连翘12g,紫花地丁15g,黄连10g,佩兰12g,郁金12g,茯苓15g,栀子10g,莲子心9g,生地黄15g,土茯苓15g,蕲蛇5g,露蜂房15g。并嘱放松心情,注意休息,忌食辛辣厚味,尤其是烟、酒等湿热之物,少饮咖啡、浓茶等。2诊:唇部糜烂减轻,仍痛不可触,局部灼热,大便黏滞不爽,口苦,舌红,苔黄腻,脉弦滑。前方进退,去蕲蛇,加蝉蜕6g,僵蚕10g,制大黄5g,芦根15g。3诊:唇部红肿疼痛明显缓解,自觉心情平稳,口苦口臭等症状消失,大便较前通畅,舌红苔白腻,脉弦滑。上方去露蜂房,加败酱草30g,以清下焦湿热。4诊:唇炎基本痊愈,诸症皆减。现症纳呆,大便不成形,2~3行/d。舌红苔白腻,脉弦滑。继服上方2周以巩固疗效。1年后患者因胃病再次就诊于王师门诊处,诉本病未反复。  

  按: 复发性唇炎好发于下唇及唇周等部位的黏膜,表现为疼痛、溃烂,呈周期性、游走性反复发作,影响生活、学习和工作。现代研究认为,本病主要与病毒或细菌感染,消化功能紊乱,免疫功能异常及精神因素等有关。祖国医学则称之为“慢唇风”“驴嘴风”等。患者平素嗜烟酒,喜食肥甘厚味,脾胃受损,升降失调,运化失常,湿浊内生,日久化热,湿热之邪郁积成热毒,循经上扰于唇,熏蒸口唇而成红肿糜烂。故治当清热化湿,解毒止痛。方中青蒿、竹茹清热化湿,金银花、连翘、紫花地丁清热解毒,陈皮、佩兰、半夏、土茯苓等祛湿化痰,生地黄、郁金凉血化瘀。《内经》中记载:“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说明本病与心有密切关系,故在辨证论治的同时加入连翘、栀子、莲子心等具有清心效果的中药。除此之外,治疗本病还常加用虫类药物搜风剔毒。  

  毒邪深在,致本病缠绵难愈,因此本方加入蕲蛇、露蜂房,入络搜风剔毒,逐邪外出。现代药理研究发现,虫类药多具有抗炎及调节免疫作用,且西医认为复发性唇炎多因免疫功能紊乱引发,所以临床应用此类药,效果甚佳。2诊加入芦根清热生津,给湿热邪气以出路。服药后症状基本消失。纳呆、大便不成形、舌红苔白腻,此湿热欲化之象,治当辛开苦降,化湿和中,配合淡渗利湿诸药,服药后患者病情未反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